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的观念认为巴金的《寒夜》是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但在制度的背后传统的男女社会分工的观念,对男人女人有不同的角色期待,角色期待的错位,对于男人女人形成一定的压力,尤其当男人不能承担家庭的经济负担时,各种新的矛盾冲突就会出现,从而导致生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滴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是个旅行家,一路漂泊,浪迹天涯。山泉妈妈当天就把我和伙伴们赶出了家门,送到一条小河里,但我为此感到庆幸,因为虽然我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却获得了自由。我和伙伴们一起在我们自由的天地——小河里,时而嬉戏,时而高歌。我们一起向前奔流,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起倾情歌唱,制造美丽的浪花。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政治家,也是误入官场的诗人和艺术家。社会角色的错位,使得屈原的政治抱负与政治智商不平衡、政治主见与诗人个性不兼容、政治义务和文化使命难取舍,这也就注定他的人生必有一个极其悲壮惨烈的尾声。  相似文献   

4.
奇异突兀、幽默感强,是余华小说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语言错位,是余华在文本中创造幽默的一种有效手段.余华在作品中故意用一些自相矛盾的语言内容或形式来表达,造成一种不协调,形成语言表达上的落差来激发语言幽默.  相似文献   

5.
《百合花》历久弥香,感人肺腑,悲剧美的渲染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与通讯员的情感交流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呈现了一个无法聚合的“美丽的错过”。新媳妇不借被子与通讯员不理解,以及新媳妇与通讯员都希望修正错位而不得的双重错位,使小说的悲剧美更深入人心,人物塑造更立体。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传统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膨胀的欲望导致了人性的扭曲。青年作家毕飞宇以冷峻沉静的笔锋塑造了筱燕秋、玉米、玉秀等典型形象,勾勒出当今社会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景象,并多方位地探寻造成当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1.市场经济下道德观念的失范导致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2.传统思想的浸染导致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依附;3.女性自我文化心理的局限注定了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网络对女性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促进了整个社会性别意识的提高,推动着女性运动和事业的发展,为女性争得了“说话”的权利。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网络也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女性改变传统的社会角色定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女性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本文指出的是网络世界中女性发展的一些失衡与错位。  相似文献   

8.
《天边外》和《边城》是20世纪初有影响的两部悲剧作品,虽然其文体及文化传统和悲剧处理不同,但主题,结构、悲剧走向和现代悲剧意识却惊人契合。在这两种悲剧,可以看到现代悲剧关注时代,关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走向,它不再简单的是善与恶的冲突结果,而是多种力量的悲剧结合,尤其是善与善力量间必然的较量和冲突,随着生命不确定感的增强,这种现代悲剧的必然性开始以更丰富的文学手段自我表现着。  相似文献   

9.
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面临着现代浪潮的冲击和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的挑战,我国学校德育已陷入某种困境:理想化的德育目标与世俗化的社会生活相脱节,知性化的德育内容与物化的德育对象相对立,无人化的德育方法与学生生命实践相背离。这些都使得与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在当下失去了魅力与效力。如何适应这样一个时代,已成为我们进行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着重阐述“哀”与“物哀”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从万叶歌的“哀”、《源氏物语》的“物哀”到本居宣长的“知物哀”等学理论与实践中揭示日本古典学感伤悲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相借鉴、交融,共同臻于艺术妙境的创作状态。在体裁艺术上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相似文献   

13.
维拉是澳大利亚小说家伊丽莎白·乔莉三部曲中的叙述者兼主人公.三部曲包括<父亲的月亮>、<陋屋热>和<乔治家的妻子>.她的故事充满忧伤失去了父亲之后,她陷入了危机,成了悲伤的拥有者,尽管她努力想寻找自己的身分,但最终却是以失败告终.文章通过分析维拉坎坷的生活后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者不可能找到自己的身分.  相似文献   

14.
15.
16.
《醉翁亭记》之所以具有永不衰竭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它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表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崇高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给后人以无穷的回味。  相似文献   

17.
龚自珍是嘉道年间出现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对清朝日益严峻的政治腐败、边疆动荡、学风空疏、人才匮乏等危机深为忧虑,并积极为之寻求应对之策。他主张变法革新,积极筹边谋防,倡导经世致用,呼吁培植人才,均切中时弊,顺应了历史潮流,起到了警醒世人、开时代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动荡的社会背景,坎坷的人生命运,触动了汉魏六朝文学家的感伤情思。他们以悲为美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的确让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中国文学史上哀辞的最早源头是《诗经·秦风·黄鸟》篇,它具有后代哀辞的基本特征。由哀伤夭折人到哀悼父母亡,再到悲哀国破家亡,感伤繁重徭役、征战、苦难生活,伤离别、叹孤苦,忧心失意婚恋以及感时伤怀等等,人生一切不如意事尽在诗人笔下,《诗经》因此成为中国哀感文学的源头。它采用赋比兴手法所描写和表达的悼者的哀悯、忧国者的感伤、征夫的悲苦、恋人的离愁以及弃妇的哀怨之情,永远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诗文创作中的永恒的题材。  相似文献   

20.
被解放区文艺界树为“典型”的作家赵树理,进京之后走过的却是一条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但他始终坚守着一位农民知识分子的本色,身临困境而不改其固有的价值立场。其独特的文化性格,在文学史上留给后人以特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