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学国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而文献意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文献意识主要包括目录史源意识、版本意识、辨伪意识、训诂意识、辑佚集异意识以及文化贯通意识六个基本内容。它是学术意识,更是文化传承意识。在国内中学的国学教育中,文献意识主要被简单化为"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儒学道德精神的强化",这不利于国学的传承创新。中学是国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我们要通过专业性或"开放性"师资队伍的建设、文献实践活动的拓展等手段来培育文献意识,切实推动国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及其研究。就范围而言,一般以传统的文、史、哲性质的学术为限。其类别,根据内容和用在今人的实际,参照前贤的分法与说法,当分为蒙学、小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六大类。其发展历程,始于先秦而终于清代,但历代重点有所不同,主要体现为先秦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国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其独到的思维、博大精深的内涵、志存高远而立足现实的终极情怀和圣贤境界,是我们完善自我、和谐群体、报效祖国、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贡献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相似文献   

3.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及其研究。就范围而言,一般以传统的文、史、哲性质的学术为限。其类别,根据内容和用在今人的实际,参照前贤的分法与说法,当分为蒙学、小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六大类。其发展历程,始于先秦而终于清代,但历代重点有所不同,主要体现为先秦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国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其独到的思维、博大精深的内涵、志存高远而立足现实的终极情怀和圣贤境界,是我们完善自我、和谐群体、报效祖国、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贡献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相似文献   

4.
国学琐议     
“国学”一名,始于晚清,盛行于民国;循名责实,同一名目下尚有种种旨趣不同甚或对立的学派。注重训诂考据的“汉学”这一支接上了西方输入的实证史学,得以延续至今。强调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和讲究义理的“宋学”由于历史原因及其自身对中国近、现代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应对失宜,近百年来已逐渐失去决定自己民族文化方向的地位。解决这一层危机的关键不在于“复兴”,而是如何诚实面对诸如“现代性”等问题且能有“随时变异以从道“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5.
国学琐议     
"国学"一名,始于晚清,盛行于民国;循名责实,同一名目下尚有种种旨趣不同甚或对立的学派.注重训诂考据的"汉学"这一支接上了西方输入的实证史学,得以延续至今.强调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和讲究义理的"宋学"由于历史原因及其自身对中国近、现代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应对失宜,近百年来已逐渐失去决定自己民族文化方向的地位.解决这一层危机的关键不在于"复兴",而是如何诚实面对诸如"现代性"等问题且能有"随时变异以从道"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6.
钱穆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被誉为通儒之学。在治学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毕生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永久演进的生命力,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在学术研究领域,亦多有创见,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小学"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系统文化工程。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校文化实力,打造学校教育特色,扩大学校教育影响;可以弥补人文教育缺失,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可以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国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为指向,弥补学校普通教育在人格尤其是合于民族传统之人格的塑造上的不足。国学教材的编写与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人格教育的内容指向,遵从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理解世界、参与世界、思考世界、建设世界的认知规律,尊重小学教育的现实情况与国家的基本国情,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路径贯穿始终,力图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化成人格,最终实现对健全、博雅、君子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引起高度重视。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基础,应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小学生国学素养。编纂校本配套教材;打造国学校园文化;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不断提高教师国学素养,促进国学与小学教育相融合,实现良性、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让国学走进基础教育,本文针对小学国学教育热潮,以及当下小学国学教育的一些疑问,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直接“移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造”、“变形”后的理论形态,也并非在中国从事纯粹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复合型经验”的分学科(哲学层面)总结。毛泽东哲学就其生成机制、基本特点,抑或主要内容而言,都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特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无特定哲学体系、围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烈现实针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特征,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主要侧重于脱离实际的纯粹学理性推究,无关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无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论证;因此,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多种形态,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传入中国的进化论思想,直接导致中国思想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严复“取便发挥”的译述到改良派的“变法维新”,从鲁迅对进化论的宣传到孙中山主张的“改革”、“猛进”,从“五四”初期新文化运动代表者们对中国前途的探索,到他们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化立场。进化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从变易史观发展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并对几个大国崛起的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大体有四个或五个阶段。一个国家的兴起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从模仿创新到主动创新;反之,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创新能力减弱,甚至消逝。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既可以解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也可以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既可以解释中国为何从强大到衰落,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衰落再到强大。作者指出,国家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不断创新和鼓励创新是国家崛起的背后动因。  相似文献   

15.
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的演进,对现存传统的世界史学科结构提出了挑战。在新世纪日新月异发展的形势下,研究与探讨世界史学科领域拓展问题,文章认为既是世界通史教学改革的必需,也是世界史学科生存的必要,更是世界史学科发展趋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16.
关于21世纪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未来的走向,哲学界已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梳理、比较胡适、梁漱溟、冯友兰、冯契等人关于哲学、哲学史以及世界未来哲学瞻望的观点,可以发现,冯契的中西哲学结合互补的思想,对于深入把握世界未来哲学的走向,极具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学史的真实性首先牵扯到历史的真实性问题。针对美学史中真实性的申述,就美学史中常见的“时间序列安排与历法意义上时间顺序完全一致、精英和经典的美学思想的影响重大而深远、清晰的逻辑性是追求的目的、中国美学史概念本身的单纯性以及美学思想的传播途径”等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展的体育史研究活动进入了全面振兴、快速发展时期。章主要采用献资料法,总结这一时期体育史研究的主要成就,同时分析其不足,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校引进国外教材第三次高潮的兴起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启宁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110-112,F003
中国高校引进国外教材共有三次高潮,每次高潮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及特点。第三次高潮孕育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兴起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第三次高潮的兴起有两大原因,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中国新闻史现有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以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国新闻史的新视野,并以<良友>画报为个案,探讨它与上海都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文章从分析该视野的意义、思路、方法及问题入手,建构了可行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