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适应市场的关键,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开展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农业类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以辽宁职业学院农业类特色专业建设情况的研究为例,提出了当前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优质生源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目前,一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源录取批次靠后、来源复杂、质量下移、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报到率低等不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情况.高职院校以特色专业为依托的优质生源建设的探索有利于改善生源质量.可以围绕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改革招生模式、建立科学的动态招生计划反馈机制、打造就业品牌、突出特色专业宣传等措施实施优质生源建设.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特色专业为依托开展的优质生源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持了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3.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建设的重点,本文结合高职院校"风能与动力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经验,从建设思路、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社会声誉及服务等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过程,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并对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背景,通过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的分析,揭示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项目的选择、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中各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专业建设是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是学校做强、做优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应考虑市场需求、学校条件等因素,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6.
专业是学科与职业的交叉点。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主要评估指标之一。特色专业剖析的目的在于总结专业建设的特色,诊断学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推动专业建设上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剖析中要善于综合运用考察、访谈和说课等方法进行多维度、多要素的综合运用,达到专业剖析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目的是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评估的目标定位取决于专业评估本身的功能和专业建设所要解决的瓶颈两个因素,因而,建立专业动态调控机制理应成为专业评估的主要目标。围绕目标定位,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要以人才培养特色为中心,按照服务地方特色、体现行业特色、彰显学校特色和凝练专业特色等原则,确立评估标准,发挥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办学特色是一种积淀、一种提炼、一种认同、一个品牌,它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持久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以文化特色为根本、专业特色为核心、人才培养特色为关键。高职院校要通过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明确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建设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发挥校长的关键作用来形成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系部文化的内涵、功能、特征的分析,以常州轻院旅游系为例提出了乐业、敬业、从业、事业四阶段构建学校文化,提炼、管理、传播、落实四环节打造专业文化,认同、领悟、渗透、实践四步骤引入企业文化,最终实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进校园过程中推动专业文化建设,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践行学校文化,打造出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系部文化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职教论坛》2008,(5):40
李振陆在《江苏高教》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旨在通过示范性高职立项建设院校进行综合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如何建设。关键在于建设目标的定位。建设目标的定位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创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照教育部、财政部的文件精神,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的职教理念,结合建设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定位进行了一些思考。一、按提高综合实力的要求建设学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高位启动,全面提升,从而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以及学生就业质量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以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二、按社会需求建设重点专业。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这一导向来建设重点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保护优势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专业。挖掘新兴专业。构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能充分体现行业特色的专业集群,建立一个灵活、创新而又具弹性的教学系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展。及时调整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学报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专业建设对学报特色化的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专业建设对高职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发展起促进作用,特色栏目改变了刊物面貌,激发了刊物的活力,也起到推动专业建设作用。学报发展与专业建设要良性互动,共同为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服务。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院校品牌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办学水平、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以及社会评价等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印象和知名度,是学校的无形资产,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教育有序、合理竞争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国际化,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高职院校品牌,要抓住其基本要素,从办学理念、品牌专业、学校文化、名师培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系部文化的内涵、功能、特征的分析,以常州轻院旅游系为例提出了乐业、敬业、从业、事业四阶段构建学校文化,提炼、管理、传播、落实四环节打造专业文化,认同、领悟、渗透、实践四步骤引入企业文化,最终实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进校园过程中推动专业文化建设,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践行学校文化,打造出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系部文化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一定缺失,高职院校在新校区学校建筑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学生参与,融合时代精神、区域文化、特色专业和企业文化等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文化底蕴。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应推倒学校的"围墙"让企业真正地走进来,在校内建立特色、紧缺型专业。发展特色订单式教育,院校也要走出去建立"名副其实"的实训基地。多手段、多元化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河北省教育职能部门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高职院校发展,在高职院校的评估中应更多地注重专业整合和专业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石化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其环境工程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在目前进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专业建设出现如下的一些特殊问题,如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矛盾、专业特色内涵拓展、学校的评教政策、绩效政策等对师资队伍建设影响、社会资源开发对师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成清晰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涵建设已成为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要求,要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在内涵建设过程中,特色专业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支撑和保证作用,是构成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适应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学校自身建设的需要,加强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了专业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促进专业建设分层管理,及时掌握专业建设动态,督促各专业查找差距,采取措施,共同发展。本文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依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专业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抓手,探索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平台的建设,提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提出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政策以来,新的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志愿填报方式由原来的院校平行志愿改为专业平行志愿,导致专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影响招生的首要因素,学校应从招生质量、就业质量、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学术贡献及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成果等多方面对专业建设建立量化考核体系,以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专业招生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务必做到“四件”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设置和建设质量是学校办学特色之所在,专业建设也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和教学改革的举措和力度。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只有做到软硬兼顾、平衡发展,才能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良好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