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对媒体的“接近权”是应当特别关注和保护的一项权利。我们应从民主政治改革、改进和完善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建立媒体披露制度等方面入手,保障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和公民对媒体的“接近权”,推进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蒙晓阳  李华 《当代传播》2011,(5):79-80,84
作为新闻媒体侵害人身权研究的薄弱环节,新闻侵害安宁权现象较少受到关注.近来一部分调侃新闻和钓鱼报道已成为新闻侵害安宁权的“新主流”.基于安宁权应受保护的法治精神,在详细分析部分调侃新闻与钓鱼报道侵害被报道对象安宁权现象及其危害的基础上,主张新闻媒体应尊重被报道对象的安宁权,并在新闻实践中遵循若干自律准则.  相似文献   

3.
如今,中国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公民在自媒体平台上的活跃度越来越高。自媒体已经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形态。随着自媒体平台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媒体功能的使用越来越成熟,媒体运行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但自媒体兴盛的同时,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一方面便是媒介道德缺失。  相似文献   

4.
随着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兴起,自媒体慢慢变成人们可以自己讨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参加社会事务的一个共同的所在。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一些问题,提醒我们必须重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的素养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公民媒体在社会上全面出现自媒体会遇到怎样的素质考验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对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结合相关案例探讨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升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意义]信任是社交媒体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但频发的隐私侵犯事件常使社交媒体陷入信任危机.因此,在隐私侵犯后,如何重建用户信任至关重要.[方法/过程]回顾信任修复相关研究,基于社交媒体隐私侵犯的具体情境构建信任修复的四元结构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有效问卷324份,并使用PLS-SEM和fsQCA进行探讨和验证.[结...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版权如何保护,如何与其他网络传播者公平分享因内容产生的收益,一直是困扰媒体的复杂问题。在搜索引擎等服务提供商与传统媒体等内容生产商获益失衡的背景下,如何处理二者的版权法律关系,意义更加凸显。本文从版权法用益平衡精神出发,系统分析了媒体网络版权的保护与限制。并且分别对搜索结果提供一般链接、深层链接、装帧链接、快照、标题和前几行文字等行为的不同法律责任进行分析和甄别,划清侵权与否的分界。  相似文献   

7.
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下学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新课题,尤其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网民面对微博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冲击,公民媒介素养的匮乏更是凸显无遗。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假新闻被多家媒体在官方微博转发,这一典型事件的分析,提出自媒体时代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在新世纪以来一直在急剧变革,通过融合战略,它们的独立形态、碎片式架构,逐渐被消解、融汇成“媒介多元体”“媒介矩阵”。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广电媒体,均可以集纸质媒体、声音媒体和视觉媒体于一身,可读、可听、可看,媒体融合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形态到机制层面的整合。但是,融合还需要深入。深度融合是一种文化底蕴、内在逻辑的融合,其核心可以从“媒介化”入手。“媒介化”是将媒介信息转化为各种关系的中介化过程。从媒介向媒介化的变革,就意味着媒体不再是即时性消费品,它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体不是静态的存在,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媒体流程不是一个闭环,而是一个开放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9.
总体来看,商誉是国家法定机构和社会大众对生产生产和经营经销的特定商品的综合信誉评价,也就是某种商品在质量等方面的可信程度和经过长期良好经营所形成的产品知名度;它是生产、经营所享有且不可分离的一种权益,与财产权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到一种商品的生产、经营的荣辱兴衰。我国尚未建立有关商誉侵权的法律体系,在新闻媒体侵犯商誉权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  相似文献   

10.
陈琦 《新闻界》2014,(3):70-74
自媒体兴起后,公民新闻作为网民私人叙事和公共参与的新型手段发展起来,并成为近年来我国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公民新闻呈现出的特点和新传媒语境下我国公民新闻如何建构正是本文聚焦的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手机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被公众所广泛认知的"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手机媒体内容作为无可置疑的著作权法涵盖客体是手机媒体传播的主要对象,其信息网络传播权因手机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而受到巨大威胁。手机媒体内容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是著作权法学理论应用于手机媒体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手机媒体内容的作品性为研究基点,探讨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与特征,进而界定了常见的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2.
近用媒体权,是20世纪下半叶由美国法学界新提出的一项公民权利,学者们把其构想为:一种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权利,社会的每一个公民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我国对近用媒体权的研究和合理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在研究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政府、媒体、公众四个层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萍 《新闻三昧》2008,(6):55-56
近年来,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纸质媒体,隐性采访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开始有泛滥的倾向。但关于隐性采访,法律、道德伦理层面的争执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可循的情况下,媒体应该确立自己关于隐性采访的自律原则,在隐性采访中把握一定的“度”,避免陷入诉讼和受到道德、伦理的指责。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媒体迎来了与互联网融合的时代。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电视媒体的受众数量不断减少、盈利模式受到影响,同时监管部门对其内容进行限制,对受众的吸引力逐渐变弱,并且缺少法律法规对其版权的保护,导致电视媒体在发展中遇到了多重困境。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电视媒体要探求新的发展方向,在变革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为例,根据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分析了社交媒体对大众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社交媒体主要是从渗透式参与和二次创作后的再次参与两方面影响大众的行为,而这种参与行为也是在媒介场景融合之后出现的结果。希望通过结合实例对媒介情境论的探讨,为当前的大众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巨能钙事件”被炒得热火朝天,源于《河南商报》2004年11月18日的一篇报道。《河南商报》称:“我们发表这篇报道,目的只有一个:协助政府整顿混乱的保健品市场,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这篇报道发表以后,一些省市的药店纷纷将巨能钙撤下货架。如果巨能钙确实在食品安全上不存在问题,那么,媒体的行为侵权吗?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版权如何保护,如何与其他网络传播者公平分享因内容产生的收益,一直是困扰媒体的复杂问题。在搜索引擎等服务提供商与传统媒体等内容生产商获益失衡的背景下,如何处理二者的版权法律关系,意义更加凸显。本文从版权法用益平衡精神出发,系统分析了媒体网络版权的保护与限制。并且分别对搜索结果提供一般链接、深层链接、装帧链接、快照、标题和前几行文字等行为的不同法律责任进行分析和甄别,划清侵权与否的分界。  相似文献   

18.
卿清 《青年记者》2021,(4):29-30
“智能媒体”是一个尚在探索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它从计算机学科逐渐进入媒介社会学,本质是描述一种在智能技术介入下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出现的新模式和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一 隐私权是公民不愿公开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的权利。狭义的报道权是指新闻记者将新闻事实在媒体上予以发表的权利。在立法上,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律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了规定。关于报道权问题,我国有关法律尚未明确界定。但是,报道权的行使是有限度的,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的审丑行为,并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其在设置议程、建构公共话语空间、造就"乌合之众"三方面对审丑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大众应提高媒介素养,做到理性审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