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赋权记者的信息传播机制,赋予了民众公开向大众进行传播活动的权利,实现了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利的全民化,也为后真相时代的来临提供了技术可能。两微一端的兴起意味着以传统媒体为主、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记者不再是新闻生产活动的唯一把关人,大部分自媒体用户在未接受过新闻专业教育的情况下成为新闻人。回顾清华附小大数据分析苏轼的报道,各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网络掀起一轮轮热烈讨论。媒体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后真相时代对舆论最好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新闻真相的别样呈现:反转新闻与新闻真相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7,(12):39-43
反转新闻虽然有违新闻报道的传统规范,却是新闻真相的一种别样呈现,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它以一种富有冲击力的不完美提示我们:新闻报道正处在一个原有模式遭到解构性冲击、新的模式尚未形成的过渡阶段,需要重新思考新闻和真相的关系,不断创新报道的思路和方法,凝聚新共识,提升新闻报道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电影《1942》复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一场浩劫,它见证着民族苦难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对苦难同胞饱含深情的同时,影片中一名美国记者白修德也同样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用品德结构的理论,解析白修德的职业行为,并结合实际阐明记者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资源有限、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社会新闻记者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就要抓住不放,一路坚守。靠着这份坚持,从一条线索采写、延伸出两条甚至多条稿件,使新闻线索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工作中,特别是各级地方新闻单位,历来重视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编采人员强化新闻真实性意识,坚守新闻真实原则,还通过"三贴近"等多种形式,不断要求编采人员到基层,上一线,实事求是做好新闻编采工作,努力杜绝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6.
褚春媚  梁强 《新闻世界》2013,(11):220-221
真相是事件的本来面目。人们希望知道真相,但往往又看不到真相。究其原因,除了受社会、媒体、个人等的影响外,受众内在的局限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本文揭示了影响人们了解新闻真相的各种因素,树立对新闻真相的正确认知,同时为如何能够更加接近真相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戏仿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型,曾红极一时,甚至一度被认为会开启新的新闻时代,但是很快它极易偏离真理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是新闻就有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如何在纷繁的环境中坚守,是戏仿新闻自救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自2016年以来,"后真相"以高调的姿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它作为舶来品对中国的新闻理论和舆论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通过追溯"后真相"起源,厘清"后真相"定义,并结合新闻理论知识提出"后真相"对新闻伦理的三种冲击:舆情反转现象频发、新闻客观性受到损害、价值共识引导遇困境;并从民众、媒体、政府三个层面针对三种冲击提出了三点建议:良好的舆论环境离不开民众的媒介素养、媒体应该致力于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建构、政府应重视政府网站和政府新媒体管理。  相似文献   

9.
张骏德 《新闻记者》2005,(10):42-43
我想探讨一下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我记得1980年复旦新闻学院曾经开过一次新闻业务的研讨会,有一个题目专门讨论记者采访到底是什么。当时基本上有三种意见。北方来的记者认为采访就等于调查研究:南方来的记者(暨南大学的陈朗先生)认为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于晓娟 《新闻世界》2013,(11):199-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极大冲击,也使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威胁。"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人都能成为新闻传播者,使得新闻把关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没有他律,加上自律的缺失就会使新闻专业主义大打折扣。这种现象也引发了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理念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无论在新闻学教材还是新闻实践的理念中,大多将新闻背景视为消息这一文体的内部构造成分或消息结构的必备要素。然而在解释新闻背景及其作用时,又认为背景是与新闻事实有关的材料,是事实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在归属和运用范畴方面发生了矛盾,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闻背景归属的争议。其实,新闻背景是事实内容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事实,并非消息的结构要素。之所以形成这种理论与观念的误区,关键是混淆了新闻背景与新闻结构的性质与范畴。本文拟从两者的概念、性质、地位、功能、形态及运用范畴等方面加以分析对比,在理论上作一个澄清。  相似文献   

12.
孙晓莉 《声屏世界》2021,(12):33-34
牛津字典将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感情以及个人想法,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该词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英国脱欧大背景下被广泛使用并被公众得知.话语权的下放使得人人都拥有麦克风,UGC、PGC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使得新闻生产的主权不再全部由传统媒体所把控,但随之而来的由于把关弱化、新闻审核机制缺乏,致使反转新闻、假新闻等...  相似文献   

13.
在后真相时代,传播模式的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受众地位的变化,令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等新闻价值要素出现了转变。本文以"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为例,探讨"后真相"是如何影响受众情绪以及如何影响新闻价值要素变化的。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作家考涅楚克的话剧《前线》中有一个虚构的人物:客里空。作为一个记者.他能坐在屋子里把不存在的事情编成新闻,并且活灵活现。近读两则新闻.笔者颇感相似:  相似文献   

15.
杨晶 《传媒》2018,(6):84-86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化发展,媒体生态已进入多元化时期,并且这种多元化趋势一直在加剧.本文从媒介技术变动与新闻教育坚守的辩证角度,分析了新媒介技术下新闻教育面临的内容、模式、平台等系列新变化及媒介技术变化对新闻教育带来的影响.文章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变化,人文主义精神、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和新闻职业道德都是新闻教育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2009,(3):8-8
新闻媒体的报道很多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事实的背景出发,这是非常要命的问题。实际上,新闻背后的故事对我们正确地理解新闻很重要。《新闻与写作》的刊训写得很好:我们追索新闻的真谛。这也是追求新闻真相的一部分。当然追求新闻真相需要勇气,也需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苏歆 《东南传播》2022,(5):138-140
媒介技术的变革及传播主体的泛化,催动新闻传播进入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失实主要表现为虚假新闻、片面新闻、模糊新闻及煽情新闻等四种主要形态,而新闻本源的复杂性、泛化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参差不一、新闻生态的竞争加剧以及传播平台难以“把关”等是新闻事实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后真相时代新闻求真的困境,研究如何建构新求真路径,提出在宏观层面上国家要健全法治管理格局,在中观层面上传播平台和用户要共建“把关”机制,在微观层面上新闻生产主体要提高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各方协调治理,推动后真相时代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备常识,也是新闻工作的第一准则。编辑在出版流程中因更靠近出版环节,对新闻真实的把关任务更重,但不直接接触新闻事实和采访对象的工作性质,又决定了编辑在对真实性进行把关时,只能从稿件人手,字斟句酌,反复质疑,发现其中有违新闻真实的线索和端倪,将其改正。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有更高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后真相时代"的命题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典主张、"后真相时代"的现实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局解构、"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突围路径等建立分析框架,探究新闻专业主义"公共服务"与"客观性和公正性"诉求,在融媒新时代的实现形式,为深入研究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这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借助新技术提高新闻报道水平,更好为受众服务,新闻工作者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报道中做了较好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