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2.
李伟娜 《新闻窗》2013,(2):64-65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网民们大量对其进行使用,但是网络流行语并不完全依附于网络,很多当红的网络流行语也会由网络传播向现实生活进行渗透。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大多是因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如: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虽然源自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但是这句话的真正走红还是缘于一起网络事件。  相似文献   

3.
毛贺祺 《新闻传播》2013,(2):161-162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媒介的更新进步,新媒体传播衍生出一批网络流行语并在媒体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来源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占据其中绝大多数,然而媒体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方法和规范程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构建原因和扩散过程,为媒体的网络流行语规范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甄婧含  朱爱敏 《今传媒》2016,(4):123-124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网络流行语非常普遍.人们在享受新闻中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优势的同时,网络流行语使用中的弊端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着重介绍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的弊端,并分析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规范,以使网络流行语更合理地在新闻语言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6.
李卉 《青年记者》2009,(16):91-93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7.
<正>"杜甫很忙""元芳,你怎么看?"成为2012年度网络流行语中的佼佼者。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对此类流行语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发现了该类非新闻性网络流行语有其自身的特征,如浓厚的消解权威的色彩,其符号意义建构的主体是微博用户,该类流行语具有稳定的符号意义等。在这里有必要对"非新闻性网络流行语"做一个说明,从字面意思来看,"非新闻性"是指这一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以及流行不依托于某一新闻事件,或者说不直接来源于某一新闻事件,"杜甫很忙""包拯很黑"以及"元  相似文献   

8.
当前,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是一句引导人们对新闻事件表明态度的表达。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不断互动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涌现出对同一新闻事件的集中回应,和对不同事件的各种关注。反应性报道集束式出现,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和众多的传播形态,纸质媒体能否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近年来,网络流行语频频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并出现网络流行语被模式化引用、同一流行语反复套用等问题。本文以报纸新闻标题引用网络流行语的实例简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被引用在标题中的影响及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从而得出报纸新闻标题应如何引用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0.
流行语根据流行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书面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和口头流行语。书面流行语主要流行于主流媒体,具有庄重、简明、严谨、规范的语体特点;网络流行语盛行于网络,具有非规范性和新颖性等语体特点。除此之外,两者的区别还在于书面流行语流行的往往是事件和现象本身,其形式和意义都很稳定;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往往是一种情绪,其语义和形式都会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1.
李睆 《新闻世界》2011,(12):221-222
本文所指的新闻衍生流行语并非泛指当今社会上伴随时代发展和网络等新媒体兴起而产生的一系列所谓热词,而特指基于某个或某些社会事件的激发,通过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而在社会受众中迅速传播、流行并广为使用的语言。本文采用费尔格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式和系统功能语法,试从文本取向、权力取向、综合取向三个维度对新闻衍生流行语进行话语分析,探讨新闻衍生流行语以及其连结着的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展现流行语生产流通的符号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使得影视作品创作与网络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网络流行语内涵辩证地分析网络流行语和影视剧的关系,总结了影视剧中的网络流行语所带来的正负双向影响,提出了网络流行语在影视剧创作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语频繁使用于新闻标题的制作及内容阐述,成为时下新闻语言的一大特色.同时,不知所云、模式套用、乱贴标签等问题渐渐显现.新闻界必须关注新闻标题中应用网络流行语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明确新闻标题制作中网络流行语的编辑规范.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这一人际交流空间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流行语。它是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与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①  相似文献   

15.
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一个普通词汇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它原本没有的意思,并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6.
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标题中纳入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包容度和与时俱进,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纸质媒体经受不住阅读率、转载率等指标的诱惑,在制作标题时,盲目迷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作用,滋生出傍网络流行语的情结,企图借助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这种“搭便车”的方式来混淆读者视线,提高新闻吸引力。在引用网络流行语时,有的报纸忽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存在虚假、不实、浮夸、歧义等现象,已经到了泛滥地步。  相似文献   

17.
网络流行语能够反映网络语境及文化对于当代青年的影响。本文对上海地区1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1300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态度有很大差别,对流行语的创新性和交流便利较为认可。资深网民有着更高水平的日常网络流行语使用,网络流行语评价态度对个体使用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国内2010-2014年的12例从热点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为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网络流行语得以高热度传播的微观机制。研究提炼了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六项微观因素,包括公共事件的属性、流行语的创造主体、流行语的情绪表达方式、流行语是否被主流媒体采用、流行语表达的情绪内容以及是否含有公众诉求。文章通过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归纳了网络流行语得以有力传播的三条微观路径,分别为:当事人自主创造的、以戏谑方式呈现且被纳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或者是在政治事件中由大众戏谑调侃某种不满情绪和诉求的流行语,或是在政治事件中大众杜撰表达不满情绪且进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这些网络上流行的语言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力量,迅速走出网络,进入社会诸多领域。新闻媒介以其敏感嗅觉捕捉到了这种新语言,并在其新闻报道中引入了许多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与新闻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各自特征和使用领域;同时这两种语言又有许多相似的特点能让它们融合一体。本文着重分析了新闻语言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新闻事件,这些新闻事件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新闻事件的传播是伴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在网络普及的环境下,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和快速化,使得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如何处理新闻事件,正确引导新闻事件的舆论导向,成为相关部门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它关系到我国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就行政管理中新闻事件的处理策略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