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并非单一整体,报纸构建的中介公共领域也有主流与边缘之分。近代上海小报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近代上海小报关于“驱逐棚户”问题的报道,发现小报构建了一个另类公共领域。通过定义新问题、纳入新角色、建构新话语等方式,近代小报将原本不在主流公众讨论范围之内的“私人问题”重新界定为“公共问题”,发挥着另类公共领域的功能。小报依赖煽动性的修辞,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建立、维系相似的文化认同,维护着边缘阶层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近代上海电影院与城市公共空间(1908~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是在20世纪初才作为一种外来事物而出现的.新兴的电影院出现后,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对市民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凸现出来的大都市,更能体现出电影院这种新式娱乐场所的产生对人们的影响.本文以近代上海(1908~1937年)的电影院为出发点,试图了解作为新式城市公共空间的电影院的出现,对近代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产生了何种影响,两者的关系如何,体现了近代以来一种怎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蔡维友  胡丽丽 《今传媒》2014,(12):157-160
以往学者对于近代上海报刊的研究,多热衷于选择大报大刊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较少关注小报,相关的少量研究也多从宏观面上展开,缺乏对小报的个案分析。本文以上海近代小报《先施乐园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刊发行、编审与撰稿人员、栏目设置、内容风格,以及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广告价值进行了考证和分析,对民国时期小报的价值再发现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打笔战是近代上海小报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小报打笔战的目的不在于争辩问题,理清是非,主要在于利用社会喜看热闹的心理,以此为手段,吸引读者和社会的注意,促进小报的销售。《晶报》是打笔战的始作俑者,其笔战方式包括报馆内部笔战、与其他小报笔战以及与大报笔战。《晶报》将小报笔战辱骂挖苦、胜利至上、意气用事等小报习气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晶报》的笔战可以一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小报的笔战状况。  相似文献   

5.
旧上海的小报数量众多,形形色色,拥有广泛的读者。对小报在近代上海报刊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秦绍德先生在《近代上海报刊史论》一书中说:“不了解小报,不能算是了解了近代上海报刊的全貌;不研究小报,也不能把握近代上海报刊发展的全部进程。”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汤笔花先生(1897-1995),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曾主编《大常识》报,又与朱瘦竹、周世勋、卢继影、卢侬影合编《罗宾汉》报,还与姚吉光(生前也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合编《福尔摩斯》报。作为小报界的前辈,汤先生在旧上海小报“四大金刚”——《晶报》、《金刚钻》报、《福尔摩斯》报和《罗宾汉》报中起过不小的作用。1987年6月14日,笔者拜访汤笔花先生,倾听他回忆旧上海的小报,虽属一鳞半爪,但都是他的亲历、亲见、亲闻。笔者根据当时的采访记录加以整理,为历史爱好者和史学工作者提供一份史料。  相似文献   

6.
1843年开埠后,上海地区行政管理的独特性和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黄浦江容纳百川的胸怀,使得多种艺术形式在上海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近代都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激荡,使得上海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近代上海出现的许多公共娱乐设施,孕育了中国艺术史上无数个第一.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小报指刊载趣味消遣性内容为主的小型报纸。自清末以降,小报业便在中国开始发展,到1920年代趋于繁荣,全国各地都有小报刊行,尤以新闻业发达的上海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平津及港粤方面,亦有小报, 惟不及上海之盛。”据曹正文、张国瀛所编《上海报刊目录》统计,近代上海出版的大报(主要指日报)有99 种,晚报23种,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小报的数目,但其中所列出的小报名称就有190种。1925至1931年,上海小报  相似文献   

8.
高城 《新闻世界》2012,(6):174-174,177
上海小报特指近代新闻史上出现在上海的一种专门刊登以趣味性、消遣性内容为主包括新闻、轶事、随笔小品、文艺小说之类的小型报纸,流行于清朝未年和民国时期。由于处于清末民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上海小报既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当时维新思想的影响成为进步文人的发声工具。在这双重力量的夹击下,早期上海小报因此也有别于同时期其他报纸,具有独特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9.
上海小报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小报与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渗透,不仅孕育产生了像上海《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这些在全国报刊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日报,而且也直接导致上海小报的诞生。这种催生作用我们可以从李伯元主办的《指南报》和开中国小报风气之先的《游戏报》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
袁德娟 《青年记者》2009,(16):110-111
公共舆论空间形成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维新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挑战中艰难构建起来的公共舆论空间,引领着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的发展,并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综合考察近代公共舆论空间,就不难发现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社团是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形式,以近代上海为例,可以看到其有自发结社的特点;在转型期,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增加现代理念的组织。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上海小报以色情、无聊等负面形象遭到主流社会的批评,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以大报的对立面而存在。为挽救正当性危机,小报通过申述大报小报价值等同、自我夸赞、批评大报、攀附名人等话语策略以及呼吁“大报化”和建立小(型)报同业组织来建构其正当性。然而,由于小报浓厚的商业性、缺少合作精神,小报文人迫于谋生、知识结构陈旧,以及当局管制不力,小报未能剔除其身上的痼疾,扭转社会的认知,致使正当性的建构成为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新的政权立即中止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评论》2010,(11):127-127
在近代各种变迁冲击之下,在上海这个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大变化。本书以“衙门”(以上海道台为中心的道署)、“会馆/公所”、“局”、“堂”等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新旧、中西、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各种力量对这些“空间”带来的变化,由此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提出一个较为新鲜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代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式的公共活动空间,它们面向大众开放,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场所和交流平台。在一定意义上,这些空间是城市社会中最重要的公共舞台,生动的展现了民众的公共生活。对这些公共空间的分析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近代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5.
傅海 《新闻界》2012,(17):77-80
中华民国前期(1911-1937)的小报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以北京小报为代表的北方小报风格和以上海小报为代表的南方小报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小报侧重时政,格调严肃、庄重,上海小报内容侧重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北京小报和上海小报在数量、种类、发行及办报规模方面各有所长,小报文字风格显露的地域特色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朱述超 《东南传播》2010,(10):34-36
本文认为自春晚开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以广场式的狂欢化娱乐释缓了中国观众背负的政治、传统道德压力,以娱乐的方式完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个体、公众的建构。当下具有后现代特征、有广泛参与性的综艺节目构造了一个有民主性质的文化公共空间。但在消费主义挟持下,娱乐受众到民主公众,娱乐中的公共文化空间到公共领域的过渡并非必然。这种过渡需要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升与引导,更需要电视分级制等长效监管机制对综艺节目低俗化倾向进行有法可依的强有力干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休闲学和公共空间理论,笔者对公共档案馆文化空间作了全方位思考,指出了构筑公共文化空间的阻碍与对策,并提出公共档案馆文化空间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向来比较注重对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表现为报刊、学会和学堂.这种归纳方式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它更侧重于从实体性空间形态入手,对公共舆论空间进行静态描述,从而忽略了公共舆论空间的虚拟性和动态性.本文从公共舆论空间的实体性和虚拟性特征入手,把其结构要素归纳为:公共议题、舆论主体、对话场所和信息传播体系,并以戊戌维新时期为例对结构要素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贾登红 《编辑之友》2023,(3):100-10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版界兴起了一股旧书重印热潮,以具有公共版权性质的古旧书籍为知识商品,通过影印、排印等手段,实现了对旧书的再版、售卖与流通。究其缘由,一方面是近代中国优质出版资源匮乏、古旧书利润空间较大;另一方面是近代印刷技术由刻到印的刺激与推动。虽然这一热潮受到了部分时人的批判与讽刺,引发了“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争辩。但不可否认,大规模的旧书出版活动推动了中国传统知识的近代化,保存、传播、推广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时人提供了一定的阅读食粮。  相似文献   

20.
上海自1843年11月正式开埠后,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也出现了畸形文化,其产物之一就是小报。这种小报生存于十九世纪最后四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旧社会末期。上海小报的发端上海的小报,历半个世纪之久,无论在性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变化,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上海之有小报,始于清光绪廿三年五月廿五日(1897年6月24日)《游戏报》。最初主要内容有小说、传奇、诗词、弹词、随笔、轶闻等文艺作品,也有支持变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讽嘲社会不良现状的言论。李伯元阐述此报的“本意”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