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静 《图书馆界》2014,(4):69-7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对音像电子出版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文通过对上海的市场调研,分析了在数字网络媒体时代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图书馆音像资料采访带来的影响,并展望了音像电子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音像资料采访工作中应该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音像电子出版物作为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而新媒体的崛起使传统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亟需转型。"互联网+"时代给音像电子出版业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本文探究了立足于聚合云平台,优化内容与服务,建立多元渠道,综合利用大数据、电子商务、众筹出版等手段的新媒体转型路径,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出版待业中,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音像电子出版业优势越来越明显,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服务大局、传播化信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化生活等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音像电子出版业已成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闻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从目前情况看,音像电子出版业发展还存有不足,主要是音像电子出版物占有出版物市场的份额比较低,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经不起风浪,发展速度还不快,从市场发展角度讲,还有更大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这些问题和不足,在不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健康发展,音像电子出版业面临着十分明显的困境,因此,加快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已在为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课题,如何搞好正版物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面临加入WTO,音像电子出版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改进音像电子出版工和,加快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在新媒体尤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音像出版业经营艰难,亟须通过内容、技术和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实现全产业链开发,以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实现跨媒体融合发展.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依托CCTV-7农业频道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设成为全国专业和权威的农业影视出版基地,为我国音像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出版业的转型,电子音像出版社作为20世纪80、90年代新生事物,在内容资源、技术团队、数字化的管理体系及数字产品的营销渠道等方面具有先天基因优势,但面对“互联网+”时代数字产品的快速迭代,电子音像出版社呈现出优质内容匮乏、产品形式单一、销售渠道狭窄、资金投入受限及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如何应对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转变传统出版观念、重点项目带动及“出海”模式等方面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规范出版秩序.促进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日前在北京召开了"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工作座谈会”。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解放军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及各地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部门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在"十行百家"专题调研活动中,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组"通过对音像出版业多种经营主体的深入走访和广泛听取意见,对音像出版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音像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问题和因素,探索研究解决途径。经调研分析,建议适度放开音像出版权,将部分成绩突出、信誉优良的民营出版单位试点性纳入音像出版单位,给予音像出版权,打造文化市场主体,真正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8.
在“十行百家”专题调研活动中,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组”通过对音像出版业多种经营主体的深入走访和广泛听取意见,对音像出版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音像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问题和因素,探索研究解决途径。经调研分析,建议适度放开音像出版权,将部分成绩突出、信誉优良的民营出版单位试点性纳入音像出版单位,给予音像出版权,打造文化市场主体,真正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20年,新中国的各条路线、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各种高科技产业的崛起,给共和国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音像电子出版业与其他高新产业一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地从图书、报刊等出版物中分离出来,以极其强劲的势头,加速发展,不断壮大。那么,江西省的音像电子出版业发展状况如何呢?这引起了笔者的一番探究和思考。思考之一:起步不晚,潜力不小;形势严峻,不容乐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江西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客观存在。从1985年江西成立第一家音像出版单位——江西音像出版社(当时称赣江音像出…  相似文献   

10.
北京作为全国的出版中心,音像电子出版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汇聚了中国唱片总公司、北京科影音像出版社、中影音像出版社、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音像出版社、世界音像电子出版社、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等众多品牌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无论是出版单位数量、出版产品种类,还是经济规模,北京地区音像电子出版业所占全国的比重都遥遥领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北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中唱园区、中国乐谷园区、天桥园区、1919园区、数字音乐园区等7个基地分别落户在东域、西城、朝阳、海淀、平谷5个区内,音像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总体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发展方式上加以解决,即转变出版业的发展方式,走融合发展之路.融合发展既是出版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必须采取措施,突破观念、机制和人才方面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所谓图书出版业的多角化发展.即指出版物扩张型的多方面经营,目前.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多角化发展主要是指电子.音像出版物的发展。中国的电子.音像出版事业是在80年代初创立起来的,90年代末.电脑、VCD消费开姑转向沮软件消费为主,电子出版物成为出版社关注的焦点,新华书店也在积极扩大光盘销售渠道。电子、音像出版作为两项新型的出版业务,其业务内容与业务模式都有别于传统出版.故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的2000年,中国出版业在市场经济挑战与经营机制变革的矛盾中不断发展,电子音像出版因其载体形式多变、市场情况复杂,尤其成为挑战与变革的焦点。现将个人对2000年电子音像出版的一些粗浅印象,提供同行和专家研究参考。电子音像发展快薄利多销市场大 2000年全国共有电子音像出版单位350多家。其中,有音像出版业务的单位292家,占83%;单纯音像出版单位208  相似文献   

14.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9年10月28日制定的《音像(电子)出版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内地部分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已经完成了转企改制,这些单位在改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非常值得新疆的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学习、借鉴。转企改制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根据新疆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的实  相似文献   

15.
纵观音像出版业,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规模小、销售量少、音像质量不高,而且还有猖獗的盗版以及网络端的不法下栽等,这一系列问题使音像出版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虽然有这么多问题,但是人们对电子音像还是需求的,所以电子音像产业不会消失,只要它革新自己的商业模式,顺应多媒体时代的发展,就会更好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电子音像出版社(以下简称“电音社”)随着传统磁带、光盘介质的逐渐被淘汰,其经营和发展变得步履维艰。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转型与变革既是电音社的首要任务,更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难题。电子音像出版人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砥砺前行,正在探索稳步前行的融合发展新路子。笔者通过跟踪研究国内十几家致力于转型升级的电音社,结合国内出版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电音社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转型融合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华 《出版广角》2013,(17):30-33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改变了信息传播渠道,改变了内容传播形态,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移动互联网高于桌面互联网的用户群体,意味着数字移动出版业将比传统出版业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数字出版的移动化转型成为环境驱使之下的必然选择。手机视频是指基于移动网络,通过手机终端,向用户播放的视频。传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视频是以光盘  相似文献   

18.
厦门音像出版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王国庆在现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西南太平洋经济圈,闽南文化有很强的凝聚力、强力租活力,并提供了一种网络。在闽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厦门,音像电子出版业逐渐发展成技术密集型、带动性强的产业,并正走向一体化。厦门音像出版社从成立之初...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对于中国出版尤其对电子音像出版,是千载难逢、百年一遇的好时机,重大题材和热门选题十分集中。同时电子音像出版物的特点越来越受读者欢迎。成为出版业综合发展的新趋势。因此,电子音像的两大献礼工程成为1999年中国出版引人注目的亮点。《辉煌五十年》系列(多媒体)光盘,  相似文献   

20.
《青年记者》2012,(33):98
新闻出版总署和交通银行11月6日在北京签署《支持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交行将在未来3年内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提供5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据介绍,我国新闻出版业涵盖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媒体的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