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中地方传统文化所展现的市场吸引力逐渐显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地方台有效建构自身形象的重要着力点。本文以鲍德里亚的仿像理论为研究视角,以近两年河南卫视春晚的节目制作为分析对象,从技术创新与传统优化、历史嵌入与意义生产、艺术仿像与文化连接三个维度讨论其在节目中展演的文化仿像。本研究认为,两届河南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将地方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仿像、文化展演、数字化融合、互动与虚拟性等方面进行了开拓式的探索,向我们展示了在仿真时代下春晚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2.
2011年,“网络春晚”喷涌式地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集体亮相.这一方面是电视传媒在观众对传统“春晚”出现审美疲劳之后为了争夺收视率和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应对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互通、共融的结果.本文从“网络春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网络文化与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3.
一,“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世俗神话的诞生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从此,“春晚”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仪式,形成中国观众习惯性的收看行为。放鞭炮、包饺子、看“春晚”,成为中国人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春晚”本身也成为现代春节的一部分。“春晚”融相声、小品、歌曲、舞蹈、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炉,由主持人在各个节目中引导穿插串连起整台晚会,集中突出一个盛大主题的综艺晚会形式首开电视晚会节目之先河。“春晚”荟萃了国内知名演员、影视红星或是港台著名艺人,各个节…  相似文献   

4.
丁杰  刘昕 《传媒》2023,(5):26-29
<正>自中央电视台1983年开办“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有40年的时间,春晚依然是全民参与热情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年度文化事件。近些年,随着省级卫视的崛起,地方春晚显现出“百花齐放”的气象。地方春晚虽然很难与央视春晚分庭抗礼,但却以独特的本土化地域元素及创新气质,丰富着电视文艺晚会的格局,为观众提供了多种收视选择。  相似文献   

5.
央视"春晚"不仅是全中国的一台大戏,也是全世界的一顿文化大餐。由于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在法国,从电视或网上同步看"春晚"早已不是问题。在法国看央视"春晚",更有一种家国情怀。"春晚"让我们中华一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电视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兴未艾的语境下,我们应当对此保持着高度的警醒,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电视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消费性、商业性以及娱乐性,不仅有可能扼杀了电视艺术的独创个性与生命,抑制了电视文化消费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可能进而影响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地方台办春晚应办出地方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台办春晚,没有央视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有着"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有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法宝"——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特色菏泽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都、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文化艺术人才辈出。邀请地方艺术家演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春晚后电视魔术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电视节目类型在各个卫视台热播,本文以湖南卫视大型魔幻情景互动秀《金牌魔术师》为例,指出电视魔术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战略对策,以期能够促使电视魔术节目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电视技术与电视艺术之间是相互共生的关系,电视技术是电视艺术的物质基础,丰富了电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增强了电视艺术的艺术表现力;电视艺术是电视技术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载体"。正确处理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的关系,对于促进电视媒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琼 《视听界》2010,(2):75-76
电视:春晚重头戏,各台出奇招 电视春节节目的重头戏当然是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春晚从1983年开始,至今已走过27年,虽然今年的春晚在整体上没有大的突破,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一些文章。比如晚会舞台运用了大量先进的声光电和特效技术,舞美设计堪称国内一流,营造出超乎想象的全新视听艺术效果;强大的明星阵容也是历年春晚之最。  相似文献   

11.
春晚是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神圣文化仪式。然而近年来,以调侃、戏谑、恶搞为主要形式的春晚吐槽风靡网络,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现象。本文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认为吐槽是春晚要求公众参与的仪式性质与其电视载体单向传输的媒介属性之间存在矛盾,并寻求某种补偿机制的产物。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补偿机制表现为两种作用路径:现场观众补偿电视观众,仪式扩大补偿所有受众,并导向狂欢化的大众展演。春晚吐槽的实质是大众对正统文化的"抬杠"和社会情绪的宣泄,背后隐藏着新的仪式秩序和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2.
"娱乐":从功能到本体--电视节目类型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突如其来横吹中国荧屏的"娱乐"风已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发展的脉搏渐成气候.事实证明,"娱乐"曾经是中国电视市场化发展的开路先锋,现在则是中国电视文化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娱乐与市场、娱乐与产业的相互吸附,并非中国电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偶然现象,而是经济时代文化创造的现实处境.中国电视节目对"娱乐"质素的明确追求,致使"娱乐"从文化艺术作品审美的社会功能转向文化艺术创造的本体,成为中国电视与国际接轨市场化发展、产业化运营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从1983年首次创办算起,年年除夕夜呈现于亿万观众面前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电视事件和文化事件。二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使春晚的文化象征意义不断地丰富和升华,而市场和传媒的发展又使这种文化意义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电视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戏曲电视节目也呈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电视台的荧屏上。从舞台戏曲纪录片、戏曲电视艺术片、戏曲电视专题片、戏曲电视剧到京剧名段音配像节目,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中国音乐电视的问世,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电子技术手段的结合上又走入新的境界,为戏曲艺术插上了电子的翅膀,使这一民族的瑰宝获得了富有生命力的发展远景。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  相似文献   

15.
春晚历来就是电视行业的文艺大战,也是各家电视台打造品牌的重要契机。因此,大家都抓这个时机绞尽脑汁、不惜血本,全力以赴去打拼这个战役。我们沈阳电视台今年仅用了各个省级电视台春晚开场歌舞的资金投入,却取得了7.14收视佳绩,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马年春晚不仅是一台荟萃了精彩纷呈节目的晚会,更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盛会。它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节目样式,用影像白描、虚实交织、谈古论今等艺术形式,荟萃直观具体可感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审美符号,塑造了鲜明的荧屏形象。春晚节目不仅力求好看、好听、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人文情怀和文化象征,并关注了传统文化的新发展。马年春晚是一次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仪式,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徐进 《今传媒》2016,(2):123-125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照明手段的不断更新,灯光在当今的演出舞台上通过种种艺术和技术手段,创造出各种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戏剧舞台灯光和电视舞台灯光,表面上看是如此相似,但却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本文笔者分析了自己所理解的舞台灯光与电视灯光的一些异同以及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从亚文化视角看“网络春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琚园园 《新闻世界》2010,(7):156-157
本文通过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的视角,从其反叛性、呈现的形式以及其逐渐出现被收编的走向三个方面对"网络春晚"进行简单分析。从表演水平和艺术价值上来说网络春晚确实略显粗糙,但"网络春晚"的创新和草根化、平民化的气息是其值得称赞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毛钰涵 《今传媒》2023,(4):52-55
近年来,各大卫视的文艺晚会局限于传统舞台且单一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流量明星的追逐,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而河南卫视系列春晚,打破了电视文艺晚会的传播瓶颈,成功“出圈”,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河南春晚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保持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并合理运用了文化符号和先进技术。河南春晚的成功也给其他同类型电视文艺晚会如何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借鉴——首先,应从受众思维出发,唤起文化认同;其次,应从内容创新出发,推动文化传播;最后,应从媒介融合出发,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就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法国戛纳春季电视节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击败了奥斯卡颁奖典礼和美国超级碗橄榄球赛,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电视晚会”,这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晚会,以这样的独特方式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与认可.从1983年至今,每年除夕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中国人欢庆春节的一个隆重的仪式.2012年的龙年“春晚”,正好是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三十周年.在这个契机下,由央视纪录频道摄制的5集纪录片《春晚》,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春晚”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形态.作为这次纪录片创作的参与者,从选题策划到节目播出,其中经历的点点滴滴,使我们感受到了“春晚”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