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式正在迅速发展,其影响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对于新闻关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网络"道德绑架"事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对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就当下网络道德绑架现象的特征、成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规避网络道德绑架现象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道德绑架是指道德绑架者以自身定义的社会道德准则为筹码,通过舆论压力胁迫甚至是攻击他人履行道德或终止与道德冲突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扭曲错误的道德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在社会中普及,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得以加快。人们在及时接收大量信息的同时也能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它一方面是影响,激发人对新闻的积极关注,但同时,网络道德绑架事件也频频发生,甚至演变成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行为,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解决网络道德绑架现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前网络道德绑架现象出发,阐述网络道德绑架的危害,进而分析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成因,最后就如何有效解决网络道德绑架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3.
林彦青 《东南传播》2018,(7):100-103
道德绑架是现今社会发生最多的网络暴力现象,并逐渐成为社会舆论关心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当下网络暴力的类型,以及道德绑架舆论的特征分析,发现网络舆论带有很大的负面情绪特征.探讨网络舆论下的道德绑架风行的成因,道德绑架盛行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如仇富问题、道德观扭曲问题以及法律问题以及对人身心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入手进行多层面的分析探讨,并寻求解决办法,旨在在现今道德绑架比比皆是的环境里更好地应对并解决网络舆论里的道德绑架.  相似文献   

4.
网络媒介为网络舆论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也引发了愈加严重的道德绑架现象.本研究以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舆论中名人的道德绑架事件进行调查,并从信源、编码、释码、译码、受众与反馈几个方面对道德绑架事件的传播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5.
邹依航 《今传媒》2021,29(4):154-156
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以其实时性和广泛传播性成为当下社会人群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最主要途径,其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随着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界限的不断模糊,加之虚拟性的加持,越来越多的现实社会问题逐渐渗透入网络社会,对公民道德评价标准产生影响,道德绑架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网络生态中的道德绑架及其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就如何规避网络生态中的道德绑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一种我国特有的传媒内容的现象,即道德"绑架"内容。这是指新闻报道中不遵守新闻从业准则,意识形态挂帅,以"道德"名义扭曲基本事实或具体情节。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述了道德"绑架"在这类传媒中的表现,并从三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以"公众利益"、"道德宣扬"的名义而又在具体行为中不遵守基本的道德(体现人性、敬畏生命、实话实说、守法等等),这就证明了目的的不真实。手段的合理合法与目标的正确,应该是对应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在快餐化的信息时代,受众对于文本单元的停留时间越来越短,原本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发挥作用的社会舆论,现通过网络平台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而网络新闻生产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之一就是道德绑架。新闻的生产者或从业者一旦对于价值做出仓促的判断之后,就容易出现道德绑架新闻的现象。道德绑架网络新闻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层次原因,它是媒介生产过程中各种力量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一味迎合受众需求的产物。网络新闻的公信力虽不及传统媒体,但其受众面更广,传播更为快速,产生的影响力也更广泛。作为媒介内容的传播者,在维护公众利益和宣扬道德品质的同时,更需要采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去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舆论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受众,名人道德绑架也借由网络舆论甚嚣尘上,乔任梁去世事件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当前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的现状,引人深思。本研究从对乔任梁事件案例分析出发,立足于大众传播场模式理论,提出当前网络舆论下名人道德绑架的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博平台的出现,网友将其变成社会的"舆论场",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建设性力量,对社会一度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年代,一些热点事件经过网民的激烈讨论之后,往往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以一种偏激的、暴力的形式出现。本文通过研究"舆论绑架"存在的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阐述如何规避"舆论绑架"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王誉俊 《今传媒》2016,(3):30-31
相较于传统的媒介平台,网络空间作为新闻发布和传播的场所有其独特性.在这样的空间里,舆论的参与度和传播速度被极大地提升,这在对于塑造社会道德建设作出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生成了道德绑架在内的负面问题.本文站在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新闻生产语境下道德绑架的现象与成因,并从自律与他律的角度给予规避该现象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热点网络事件中,"道德裁判"现象不断出现。它对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从"道德裁判"现象入手,分析该现象的原因、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周晓红 《新闻战线》2015,(5):121-122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水平对于自媒体的"文明"有着巨大影响。因此,要全面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良好的自媒体环境。"网络道德"一词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衍生出来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对于促进自媒体的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生活和学习便利的同时,也成了腐蚀现代大学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迅速步入了互联网大国的行列。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中坚构成,其网络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现代网络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3.
宋香丽 《青年记者》2016,(31):43-45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已经浸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它发挥了民主监督的功效;但另一方面,它对网络道德规范也提出了挑战.网络舆论中的暴力、谎言和道德绑架等现象时而游离在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就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绑架现象进行分析和诠释.  相似文献   

14.
贾广惠 《新闻界》2008,(6):75-77
关于“范跑跑事件”,折射出传媒的一个导向问题,传媒与社会大众道德观存在着既统一的一面,也出现了对立的一面,有些情况下大众会做出与传媒期望相反的解读;在任何时期弘扬道德都是传媒的重要职责,因为社会需要道德标尺来为大众指引方向:弘扬道德,批判错误,加强自律。这样才能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目前网络传播中出现了较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特征:道德主体的虚拟化和道德语境的虚无感、道德中心的离散和道德权威的消解、道德祛魅的极化和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等,从而导致网络社会出现大量道德失范现象。本文在对网络传播中后现代伦理特征的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确立网络道德的实在性,以话语共识协商法建构道德新范式,并树立网络生态伦理观,以责任伦理规避网络伦理中的非理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淘宝网为例,分析了"CtoC"电子商务环境中出现的网店信息失实、恶性竞争抬头、个人信息泄露等道德失范行为,并从法律建设、道德建设以及经济利益等角度分析了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网络道德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商务主体道德自律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网络负面影响以及用户道德失范现象所折射出的人性之异化入手,揭示出高校图书馆网络用户道德教育人性存在的必要性,力求通过人性教化的思路和手段,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在"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的人性升华中实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肉搜索"让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加真实化,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另一方面,其通常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个人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隐私权等诸多法律问题。但目前我国对"人肉搜索"还没有明确的立法,对其加以理性的法律约束与道德考量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许璐 《今传媒》2013,(2):28-29
网络的崛起和民众自主的增强,使得网络舆情沸腾,由此衍生而来的"网络道德裁判"行为时有发生,并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网络道德裁判"现象为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试图以辩证的视角解读其所带来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5.12汶川震灾媒体慈善报道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援灾区人民.在此次灾难性事件中,除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新闻传播功能,媒体还在这场涉及全民的慈善事业中充当表率,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媒体对投身慈善事业的个人和企业报道失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事件的回顾,指出媒体在进行慈善报道过程中应明确自身的慈善之责,通过正确的定位和反思谨防"舆论绑架"现象的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