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上"微"名号: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社区、微电影,"微时代"已然来临。微电影已经成为当下热门词汇,企业宣传推出广告微电影,马英九竞选拍摄宣传微电影,小夫妻婚礼拍摄爱情微电影。微电影,让电影放下身段进入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来。2011年1月,素有"微影之父"之称的青年导演杨志平率先提出了"微电影"概念,微电影这一新的词汇开始在互联网漫延。  相似文献   

2.
林文强 《视听》2016,(7):66-67
微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是跟随着网络微时代到来而出现的一种电影形式。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不需要遵循传统电影的拍摄规矩,入门限制比较低,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使用摄影技法,能够深化人物情感,有力塑造人物形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本文阐释了微电影的概念及分类,分析了摄影技法在微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对于微电影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顾星 《东南传播》2016,(8):99-101
校园微电影以其单纯的创作目的和稚嫩真诚的风格成为微电影中的一道炫目光彩。经济新常态和消费主义思潮的背景,新媒体语境下视觉文化生产方式的变迁,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以及校园文化生态圈的环境建构,都对校园微电影的发生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在当下消费主义时代大潮中,校园微电影保持住了艺术的本性,他们用青涩的镜语和不受依附的信念试图重建微电影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微电影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网络传播媒体,受众趋于年轻化,微电影正是抓住了网络受众的特点,并且了解网络受众的现状,拍摄了一系列以年轻人为主题的微电影。本文以立志创业类、青春爱情类微电影为例,分析了青春类微电影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青春类微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体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中央新影集团、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央新影微电影文化发展基金联合打造的中国目前第一个专业微电影互联网平台——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近日正式上线开播。据介绍,微电影频道上线开播后,频道将举办一系列的微电影论坛、组织国际微电影交流、打造微电影盛典等,同时通过策划、拍摄、制作、发行微电影等活动,去发现和培养新一代电影人。活动仪式上,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还与杭  相似文献   

6.
王欢 《青年记者》2012,(14):68-69
微电影的兴起 早在2001年,导演伍仕贤就曾拍摄了11分钟的"准微电影"《四十四路公车》,虽在国外获奖,但在国内并未引起太大关注.最先引起关注的,是一些网友制作的恶搞视频,如2005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一时期的题材内容多是以恶搞的手法颠覆和解构原有作品,与真正的原创的微电影尚有距离.  相似文献   

7.
梁卓慧 《声屏世界》2013,(4):136-137
微电影应运而生随着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互动交流的感性诉求,微电影成为网友喜爱的一种新式文化消费品。第一次接触微电影是2007年5月底,"筷子兄弟"携近6分钟的原创音乐短片《男艺妓回忆录》(以诙谐的方式讲述日本一位艺妓与浪人令人捧腹和尴尬的前世今生)登场互联网,在网络快速传播。2010年秋天,"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一夜之间创下点击率的奇迹,"筷子兄弟"也凭借《11度青春系列电影之老男孩》开始被国人熟知,一个全新的产业"微电影"  相似文献   

8.
赵艳明 《青年记者》2016,(20):68-69
高校微电影指主要创作群体和目标受众为在校大学生,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梦想、成长、情感等校园题材的微电影类型.本文对高校微电影的创作形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微电影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体艺术传播形态,显然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热点,然而在新疆目前拍摄微电影的人寥寥无几,如何创立科学可行的行业标准,如何让微电影有利于提高影视教学效果、如何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让新疆微电影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快速成长,应当成为一个需要思考,探索和教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微电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民间草根阶层创造的供娱乐、消遣的微电影;二是广告商为宣传产品投入制作的广告。微电影广告改变了传统的广告植入电影的模式,在电影中植入广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本文以曾风靡网络的由“六神”拍摄的“花露水的前世今生”为例,分析微电影广告营销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1.
吴扬 《出版广角》2016,(22):63-65
微电影广告是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是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拍摄的有情节的,时长一般在5-30分钟的,以电影为表现手法的广告.文章从微电影广告的定义、微电影广告发展的原因及微电影广告发展入手,从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多样、传播受众的互动、低成本高效率等传播优势分析微电影广告之“不微”.  相似文献   

12.
《声屏世界》2012,(8):97-98
陆川知名导演网络是第一媒体平台,而微电影是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拍摄微电影能够让他这样的影院导演回到网络草莽时代,放低心态,回归到做学生的感觉,随心所欲地发挥。从创作角度来说,微电影不分等级只看作品,让他想起爱上电影的初衷。他亦预测,微电影是通过广告短片演变而来的,未来,商家有可能会放弃电视广告,网络会变成主导。王小帅著名导演微电影出现对电影人是个机会,它比传统短片投放渠道更单纯"。我们能够回到原始的创作电影的训练方式,通过短小的故事去构思表达。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发展、大众闲暇时间碎片化消费、视频网站和商家的商业需要,共同催生了微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从2006年胡戈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发端,到2012年底由高希希指导拍摄的《楚汉微电影》,微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呈现火热景象,这一景象引起业内、业外以及学界各方人士对微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存在价值意义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陈矿  黄旭 《视听》2023,(10):14-17
微电影借助自身制作简易、注资灵活、叙事多元和传播便捷的优势,在融媒体时代为城市形象建构和地域文化宣传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支持。多样化的微电影生产在电影文本内部呈现出丰富的城市空间表征,拓宽了人们的空间认知。以建构成都形象为主题的微电影依托地域文化符号的表达,完成城市空间的立体建构。微电影拍摄注重城市文化差异性的创新表达,体现成都古蜀韵味与消费文化。微电影中的成都社会空间书写不仅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而且注重自我与社会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微电影成为了一种更流行的媒体传播手段。相比起传统的大电影,微电影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电影播出时间不超过30分钟。而正是微电影这种短小但叙事性强的特性,让许多广告制作商看准了商机,将广告植入进微电影中,或是直接拍摄微电影式的广告宣传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相比起传统的硬性广告,这样的软性广告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人们能够在微电影观看的过程中就慢慢记住商品的特性,达到广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微电影广告是广告主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商品或品牌而拍摄录制的、具有故事情节的、时长一般在30分钟之内的、以电影的创作手法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广告形式。微电影广告用拍摄电影的方式把广告内容加入其中,把广告变得含蓄平缓,让人在受到故事触动的同时接受产品。港台与内地微电影广告叙事风格比较1.台湾:偏重细腻处理。台湾大众银行系列广告由《梦骑士》《母亲的勇气》《马校长的合唱团》《生命树》组成,一  相似文献   

17.
王东 《传媒》2015,(7):59-61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兼具商业与艺术双重特性的微电影广告逐渐发展为广告营销的新模式.借助电影的拍摄手法,将品牌理念融入影片中,于无形中对受众产生影响,是微电影广告常用的表现手段.本文主要就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微电影广告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创意创新、内容组构与拓宽渠道三方面阐述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的发展策略,以深入挖掘微电影这一新型广告营销模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科技》2012,(5):25-25
拍摄微电影的起步是文化基础,要有一种对文化的强烈感受。微电影可以与迅速与国际接轨。和所有的文化艺术不同的是,微电影需要的是心灵的真正感受。所有的艺术,文学是基础,文学是人学,对人的认识越深刻,你拍的东西就越好。文学的基础加上对社会真实的感受,通过微电影可以实现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9.
刘迅  刘婉婷 《传媒》2018,(9):50-53
从2010年"微电影"概念提出至今,微电影经历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虽然作品水平不一,但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和营销意义却受到热烈追捧,视频网站、广告商、影视制作机构和个人纷纷瞄准微电影,在商业营销或艺术表达上深入拓展.然而,繁荣背后,却是微电影存在的诸多问题,冷冶夫盘点微电影发展现状时,用"数量大增、质量堪忧""创意欠缺、内容疲软""视频泛滥、监管欠缺"三组标签来形容,矛头直指微电影的内容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受众满足理论视域下微电影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云 《新闻世界》2012,(7):244-245
微电影不是普通DV拍摄的短片,也非制作精美的MV,它是具有微型性、商业性、多元性、艺术性等特征的电影形式,微电影受众主要为80、90后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及目标广告受众。从受众满足角度出发,微电影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它的制作主体应具备以下观念:剧本第一,创意为王;艺术先于营销;多媒体平台拓展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