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指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新闻传播、宣传工作的论述所体现的思想。它的奠基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和  相似文献   

2.
张晓辉 《国际新闻界》2005,(3):55-58,64
隐私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媒介原本是矛盾的,而今却走向了融合。不仅仅是公众明星人物在媒介上公开隐私,而且普通个体也会在不同的媒介上述说自己的情感世界。这些主动公开隐私的行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和传播问题。本文就今天活跃于大众媒介舞台上的隐私领域,主要从它与公共领域由对立到融合,如何实现融合,有哪些具体表现及其相关意义等几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汪靖 《新闻传播》2014,(3):98-99
西方"公共领域"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着不同的意涵。一般认为,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理查德·桑内特是研究公共领域最重要的三位理论家。基于此,旨在对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的"公共领域"思想嬗变进行梳理,分析"公共领域"在不同时期所具备的特殊意涵,并试图探讨不同的公共领域观念对传媒的不同论述。  相似文献   

4.
虚拟参考咨询隐私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拟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发生变化,技术环境的变更给用户和馆员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本文从图书馆历史上的隐私问题出发,从网络、虚拟图书馆、信息咨询与隐私的因果关系层面分析了虚拟参考咨询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隐私侵犯的可能,建议最好以法律手段来进行隐私保护。  相似文献   

5.
私密感属于隐私精神层面的产物,它与个体在特定时空中私密性的体验与感受紧密关联,剥夺个体的私密感往往使其陷入隐私困境之中。这样一种主体性的隐私感受,通常因其难以名状而在隐私研究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从时空视角切入探讨智能媒介剥夺个体私密感的现象,发现流动性、边缘化与可见性三种结构性特征导致私密感在私人空间中被削弱,而时间侵占、时间系留与时间变奏又造成私密感在私人时间中的混杂,面对被媒介化时空占领与解构的风险,基于情境的有限抵抗与基于媒介物的短暂逃离,成为隐私主体再造私密感的妥协方式。  相似文献   

6.
肖迪 《新闻大学》2023,(3):45-60+121
本研究以隐私计算模型和理性宿命论为框架,通过对中部六省社交网络用户的横截面调查,探索规范视角和行为视角如何分别/共同预测信息表露决定。研究发现:仅以规范视角下的“收益—损失”权衡预测信息表露易出现因遗漏变量偏误导致的隐私悖论;加入行为视角下的宿命感后,损失评估重新建立,隐私悖论消失;进一步考虑二者交互的情形,即假定决策过程存在相互影响,则隐私悖论再次出现,隐私关注代表的损失评估随宿命感的增强逐步瓦解。研究结论扩充了学界对隐私悖论现象和信息表露决策过程的理解,反思了数据市场中“知情—同意”模式的低效问题,建议未来研究加强对第三方隐私技术工具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论图书馆用户的隐私保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论述了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的内容和政策,指出了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意义]测度并检验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建立隐私躺平对隐私保护行为的作用机理,构建用户隐私悖论的解释理论,提升用户隐私保护的实现路径。[方法/过程]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引入隐私躺平调节变量,构建隐私保护行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计量题项,测度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躺平总体上消极影响隐私保护行为,具体上消极调节隐私威胁发生概率、反应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积极调节感知收益、应对成本与保护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对隐私威胁严重性、自我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要确保社会稳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移动应用(App)的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以2021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缓解用户对个人信息被收集、使用与保护的不确定性的突破口,展开隐私保护方法设计研究。总结归纳《个人信息保护法》中App服务商需要告知用户的隐私相关信息,理解用户对这些隐私相关信息的偏好,据此提出并设计App下载阶段面向用户的隐私告知方法,并通过基于插图的实验方法展开三项研究,系统探究用户在App下载阶段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以及隐私告知对用户隐私不确定性和App下载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中国App应用中,用户普遍存在隐私不确定性,且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具有情境依赖性,即在信息敏感度更高的移动应用环境下,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更高。本文提出的隐私告知能够有效缓解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并且显著缓解隐私不确定性对App下载意愿的负向影响。图6。表8。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11.
王瑶 《青年记者》2001,(4):51-53
媒体与名人之闻如同在玩一场拔河游戏,绳子中间的红色标志就是名人的隐私。隐私有时还成为吸引公众兴趣进而带动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12.
隐私和距离     
众所周知,这年头中国是全世界的焦点,而提到中国就少不了要提美国,这就像迈了左脚就得迈右脚一样,几乎成了客观规律。CNN亚洲网站曾经评出的"世界最酷国家榜"的榜单上,中国人排第九,美国人排第五。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告产业吸收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构建起"用户-信息-媒介"三者实时匹配的智能广告体系.然而,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广告产业大量出现信息泛滥、野蛮推送和隐私泄露等问题.在隐私保护政策愈发严格的背景下,整个广告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社交对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渗透,网络社交传播中信息的自我呈现等不合理使用方式引发了用户隐私的泄露,个人隐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网络社交中的“隐私悖论”现象作为用户无法避免的一种矛盾现象,其存在、成因及其消解的相关问题备受关注。隐私悖论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宏观政策管理层面、法律层面、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层面及用户自身层面等。从网络社交用户本身来看,其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非一致性是造成隐私悖论的主要原因,具体成因表现为自我呈现、边界管理、风险感知及具体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了隐私态度和隐私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宸 《中国记者》2015,(3):46-48
记者采访中要经常面临的难题——如何处理隐私(权)问题。在这方面,西方媒体有一套规范做指引,可为国内媒体记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许一明  李贺  余璐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7):128-136
[目的/意义]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用户对自己隐私保护行为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因此放弃对隐私信息的保护策略。本文试图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的角度,探寻社交网络用户放弃隐私保护行为的原因。[方法/过程]通过对自我效能相关文献的梳理,引入隐私疲劳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并不能直接对其隐私保护脱离行为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完全中介变量隐私疲劳来产生间接影响。不同来源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Web2.0的兴起,网络隐私侵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网络用户的普遍关注.文章分析了国内外网络隐私立法保护现状、行业自律模式和技术保护措施,提出适合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的隐私2.0框架体系.Web2.0时代的用户隐私保护应充分发挥国家、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用户三方面的力量,明晰责权,相互制约,提高网络信任度,使互联网向着和谐健康的网络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平台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会影响用户的平台转换意愿,但心理过程机制尚待明确,用户对于隐私“风险-效用”的权衡是否会改变或抵消转换意愿也值得关注。本文对具有移动购物APP使用经验的用户进行数据收集,使用PROCESS模型分析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及其交互项对隐私关注和转换意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显著正向影响转换意愿;两者交互项影响转换意愿和隐私关注;隐私关注在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对转换意愿的作用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明确了“隐私计算-隐私关注-转换意愿”的心理过程机制,证实了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的交互项对转换意愿存在挤压效应。  相似文献   

20.
范艳君 《图书馆学研究》2021,(3):95-100,封3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图书馆及其用户因数字化设备、网络、通信及其相关活动产生系列的用户隐私威胁,故美国图书馆和信息技术协会在图书馆协会隐私指南的指导下从普遍领域到特定领域制定了三级图书馆隐私清单,其领域覆盖一般领域,网络设备和服务之间的数据交换,电子书借贷和数字内容供应商,图书馆管理系统/综合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网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