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玉 《东南传播》2021,(8):112-115
视觉中心主义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批判,这是表征视域下视觉霸权的一种体现.而在当下的数字媒介实践中,个人的媒介接触行为不仅是通过视觉进行感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作为整体的人和媒介交互的过程.在既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通过视觉"看"到的内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主体在传播实践中的其他感知体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媒介素养教育要与媒介环境相适应,在整全性感知方式逐渐复兴的媒介生态中,以视觉文本信息批判为中心媒介素养教育应寻求新的发展可能性.本文结合个体日常数字媒介实践中的情感、技术、身体等重要因素,探讨媒介素养教育超越视觉中心主义的新方向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类运用符号来认知和改造世界,并通过符号创造文化和文明。在当下的信息社会,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文字符号、图形符号、色彩符号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媒介。本文以广告视觉形式中的标志设计为例,分析了符号的识别性是直观传播商品广告信息的重要体现,是广告信息传播中受众区分商品品牌信息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受众消费观念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3.
美育与图书馆的结合,可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理想的实现。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理论修养。图书馆是读者进行美育的教育基地之一,对读者的美育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的美主要蕴涵在形式美、文献美及其服务美之中。  相似文献   

4.
美育主要通过艺术来展开,这既是美育的历史的逻辑,又是当下的必然选择。《艺术与审美》关注了美育前沿与核心的理论问题;确立了全系列丛书的内在精神指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了写作的经典范式。本书从艺术理论和人生境界出发,接着回到不同门类艺术的探讨中。书中涵盖的艺术门类相当全面,既有高雅艺术、传统艺术,也有与大众文化接轨的新兴艺术。突显出艺术的人文底蕴和对心灵的滋养,结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既有中西艺术的碰撞与对话,也有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与融合。让我们贯古通今,徜徉在艺术的享受中,学会体验不同形态的艺术之美,传承中华美育精神。  相似文献   

5.
余迎 《兰台世界》2017,(4):85-87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质。张学良的美育思想根植于中国土壤,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土壤。为了培养出既具有进步的科学知识、又具有完美的道德情操之新人,张学良主张用美的情怀、美的道德、美的知识去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上的陶冶,用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来开启其心智,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完美人才。  相似文献   

6.
王菲 《大观周刊》2011,(24):117-118
英语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把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艺术教学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7.
陆朦朦 《编辑之友》2021,(11):39-43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跨文化传播同样面临着新情境,尤其在视频化、图像化内容成为人类日常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媒介形态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转向趋势明显.正确认识视觉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此提升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际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指出视觉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优秀案例,总结并归纳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视觉化创新路径,旨在提高出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介质在异域文化中自我衍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产品如此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逐渐被各种景象所包围,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在"微时代"下,通过对视觉文化传播载体、内容、和受众三个方面分别呈现出的媒介大融合、图像压倒文字和受众无所适从新的表现特征的研究,发现视觉饕餮盛宴的满足背后,存在着视觉传播技术受限、主体的解构与意义消解、视觉霸权等"后遗症"。鉴于此,有必要从技术、观念、形式、视觉素养等方面尝试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来解决以上问题,建设一个视觉生态良好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9.
杨航  张冉雨 《东南传播》2016,(10):57-60
奥运会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赛事,是重要的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全球媒介,集中向世界传递了主办国的符号元素与国家形象。本文采用DIMT符号体系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1]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进行"D-言"、"I-象"、"M-意"、"T-道"符号传播层次的梳理,分析各自的历史呈现策略、文化传播策略、人物-国家关系、城市-国家关系、灾难原素以及政治传播等符号表达。通过对比与参照式解读发现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的异同,建议编排策略中应关注逻辑性与受众接近性。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美和美育功能是宏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经济改革大潮中图书馆种种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对图书馆从业人员进行美育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美育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完美人格,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它不同于其他教育,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直观教育。而博物馆教育是直观性最强的教育方式之一,且其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来实现其教育功能。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美育教育功能,我们首先就要从陈列、展览入手,为美育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的国家形象塑造越来越依靠媒介中传播的各类符号。而在这些符号之中,视觉符号正凭借其鲜明的形象性与印象暗示性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服饰作为视觉符号中最直观的传播符号,也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一国的整体形象,并且较之于影像传播有着更好的说服传播效果,越来越多的参与着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图像的喜爱源于人类自古以来对视觉的偏爱和依赖,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让视觉传播大行其道.此议题通过聚焦媒体的图像报道文本发现,媒介技术制造的形式上视觉化和文本表达浅白化的泛视觉化图像,除了能迎合大脑的认知惰性以外,别无其他.要使图像符号具有语言、文字所不可比拟的话语构造力量,使受众从感观意识上升到理性认知,视觉修辞的基本策略是在图像符号中植入带有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意向.  相似文献   

14.
视觉符号是指带有一定形象特征的符号,不包括文字符号(汉字也除外)。视觉传播至少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思考:形象自然地被摹仿(绘制)的阶段;图像作为符号的阶段;经由传播技术成像、刻录的阶段。 麦克卢汉关于冷热媒介的区分,探讨了技术元素控制下视觉符号给人们提供的解读条件和经验。他强调技术对于视觉符号的支配性,即在技术介入后,视觉符号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建构非真实的形象世界。从这个思考引出了关于技术在视觉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作用;人的延伸部分是技术部分还是自然部分,延伸后对人的意义是什么等议题。 文章认为视觉传播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符号的图像化,它形成了视觉化观看的模式,这种模式重新建构了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肖玉清 《青年记者》2016,(26):49-5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媒介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视觉形象在媒介内容表达和受众吸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印刷媒体的“读图时代”早已来临,图像已经取代文字成为媒介传播的强势符号.媒介的视觉转向对报纸来讲,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消费主义的大力提倡,在形式上表现为传播符号的视觉化,比如报纸的彩版印刷、形态各异的导读、大量的视觉专版、各种信息图表、刺激眼球的新闻标题.可视化和视觉理解已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维度,信息图这一高度视觉化的方式成为现代媒介重要的信息呈现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8):88-94
作为应对全球风险的先进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应积极在传播层面加强推广,以直观、形象化的符号转化抽象、晦涩的政治理念。通过提炼典型符号,实现符号转义,构建"视像化"场景,完成图式借用与语境置换、突显"视像化"形象刺点促成情感关联、进行意象生产以增加认同权重的具体路径,发挥视觉媒介的独特优势,谋求对外传播中政治理念与个体情境的关联,以促成对象国成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同和内化,以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实践。  相似文献   

17.
张珂 《新闻通讯》2013,(7):15-17
在电子传播时代,服饰符号高度的视觉特征对政治人物形象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指出政治人物在媒介政治时代使用服饰符号进行政治传播的必要性,并分析了服饰符号在政治人物塑造良好政治形象、传达信息和情感、表征特殊政治理念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拥有优秀教育理念的"荧幕课堂"等文化类节目不仅丰富了电视节目对美学中真、善、美统一的价值判断,还将中国现代的教育理念与电视媒体艺术相融合,以电视为桥梁联结了美育与教育。  相似文献   

19.
舒竞 《东南传播》2021,(2):140-142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视觉修辞是指借助图像和影像符号向受众传递劝服性信息和话语,以达到心理认知层面上意义的生产与建构的传播行为。本文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研究对象,采用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认同观"理论,从舞美设计、视觉符号和影像叙事的三个维度来探讨视觉景观上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对受众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宣振宇 《今传媒》2022,30(2):85-87
影视作品的文化传播需借助媒介来呈现,历史剧的传播也不例外,其中“叙事”在传播中的占比较大。文章以《觉醒年代》为研究对象,以视觉媒介的形式,从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符号、叙事意象等多个维度分析历史剧的传播方式,以文化传播相关理论为导向,研究分析历史剧的文化传播新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