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今天,大众传媒在发挥作为政府喉舌的作用之外,越来越成为公民维护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工具。笔者拟从历史角度研究大众传媒在公民意识构建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当今社会媒体该如何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琛 《东南传播》2011,(9):77-79
微博的兴起推动公民新闻传播不断发展。在微博传播机制之下,公民新闻的扩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都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从社会政治学角度看,公民新闻也在不断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本文从话语权、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探讨了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与公民意识提升之间的紧密关系,旨在揭示微博技术给公民新闻和公民意识带来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3.
陈丽园 《新闻世界》2011,(8):110-111
本文以手机传播为讨论对象,试分析手机媒介是如何介入公民参与,并成为公民新闻实现的技术条件的。同时探讨手机媒介如何搭建有效的公民新闻运行环境,最后指出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周浒 《新闻世界》2010,(6):116-117
照相机正在介入、组织和建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公民摄影记者是指通过利用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用照相机、手机拍摄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新闻事件的公民。他们所从事的新闻摄影活动即公民新闻摄影。公民新闻摄影有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14)
自1988年"公民新闻"在美国提出以来,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公民传播权力的激活,公民新闻的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由记者改变为公民,其理论建构也由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调整为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面对当下公民新闻的乱象与伦理拷问,公民新闻尤其需要提升公民的"记者素养"。在公民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传播伦理的追问以及媒体追求社会担当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倡导公民新闻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实际价值,有助于大力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可有效弥补专业记者力量不足,促进受众与新闻媒体的互动,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对于公共危机的预警和化解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婷 《今传媒》2014,(1):20-2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公民新闻逐渐产生并成为新闻领域一种全新的模式。本文主要从传播内容、传播主客体、传播效果及传播渠道等几个方面对公民新闻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阐述了公民新闻传播的新范式,对于正在走向公民社会的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状  王梅芳 《新闻界》2012,(18):37-40
当下新视觉技术与媒介环境下,公民新闻的传播特征实现了新闻伦理的某些新变。基于视觉传播场域,相应传统新闻伦理的"习俗的规约"、"客观的判断"、"公有之好"的伦理表现与伦理理想,公民新闻具有动机上的"自主的德性"、原则上的"正义的情感"、立场上的"弱者的反抗"的伦理特质,这些既为传播职业新闻伦理诟病,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职业新闻伦理实践盲点的补足,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体不仅是社会新闻的传播者,而且也是社会舆论的反映者和引导者。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热切期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研究新闻舆论导向和公民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对于新闻媒体更好地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提高公民文化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臧燕  尹梅 《现代视听》2013,(7):23-27
"公民新闻"的出现使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利用手中的便携通讯工具随时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成为一名"公民记者"。但同时,正因为人人都可以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才使得部分新闻真假难辨,丑恶不分。所以,公民新闻犹如一个"潘多拉宝盒",让我们在领略到它的民主、进步、自由的同时,也目睹了它的杂乱与无序。  相似文献   

11.
12.
肇始于美国的"公民新闻"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随着微博的兴起,公民新闻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发展;另一方面,碎片化文本、娱乐性以及舆论煽动性又制约其发展。所以,微博实名制以及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也许是规范公民新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张延滨 《视听界》2000,(2):50-50
在1998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委员会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即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第四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第四媒体”通指因特网,但是因特网不但承担信息传播职能,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功能,所以较为准确的提法是:基  相似文献   

14.
在全社会都对微博公共领域的产生寄予厚望的同时,也需警惕微博传播给公民意识养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微博传播自身所具有的匿名性、去中心化和信息碎片化等特点在塑成公民意识的同时,也在消解着公民意识。本文依据公民意识的三个层面,从微博传播的三个特性出发论述了微博特性对公民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超  金柔雅 《新闻世界》2012,(3):170-172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公民新闻始一出现就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本文从公民新闻的概念展开,从传播学视角对我国的公民新闻及其发展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脱胎于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报道者,在新闻传播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潜质。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应用,公民报道者的这一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参与新闻传播的层次在不断提高,从报道新闻事件到评议新闻事件,再到参与调查新闻事件。公众报道者参与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强,对事实真相的追求表现得更为强烈。这一变化对整个传媒生态格局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宏宇 《新闻界》2012,(8):42-46
以网络为中心构建的各种新媒体被视为可以释放第三代传播权的“选择性媒介”.在倾听基础上的“被理解”为传播权归属的新媒体公民新闻实践,本质上是作为公民权的新闻传播权的两种属性:既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载体,也是国家、社会、个人的舆论控制权介乎权力和权利之间的一种新闻政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微传播时代的“公民新闻”谫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公民新闻"在微传播时代迅速上位,对公共领域的现代性重构与民主社会的推进影响重大。对其传播诉求、实践障碍进行观照,于传媒信息生态的重建有显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意识是公民学习能力的体现,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论述公民图书馆意识的内涵及其延伸,探讨培养公民图书馆意识的途径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升公民图书馆意识,应从国家立法、图书馆员、公民三方面进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公民新闻的发展提升了公众的新闻思想和民主意识,网络等新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介应用方式的新变革,使公民新闻的能量成倍增长。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公民新闻在匡扶社会正义、反腐倡廉、帮助弱小等方面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共领域的构建。但是,这种新闻形式触及隐私权等方面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公民新闻只是公民意识苏醒的开始,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公民新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