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胜林  陈洁 《出版广角》2016,(19):90-91
《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以下简称《传承与复兴》)是一部对24字社会核心价值观解读的著作,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追溯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引经据典并严谨地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观念,系统解读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本源,阐述了其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趋利性"的本质区别,是一部知识性与教育性俱佳的党建宣传图书.  相似文献   

2.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相似文献   

3.
席威 《传媒》2016,(8):43-45
由许诚毅执导,白百何、井柏然主演的《捉妖记》以新颖的故事情节,传奇的故事发展脉络,精准定位内地消费市场,取得了电影票房上的良好成绩.从构思到拍摄,《捉妖记》历经5年的时间,其故事原型来源于中国志怪故事《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情节,并加入《山海经》中的传统元素.从电影对中国传统志怪小说创作的承袭上来看,无论是影片的选材、主旨,还是人物塑造等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这也是这部电影之所以让观众倍感亲切和熟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史金雪 《东南传播》2018,(1):118-119
在大众对流行音乐审美疲劳时,安徽卫视的《耳畔中国》音乐节目,以其全然一新的民族音乐,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传统,在音乐节目的探索道路上弘扬文化自信。节目从艺术功能的角度,创新模式加入"观察员"功能,对观众进行民族音乐背后文化故事的讲解,成功引导了大众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同时,从选择性定律来看,这就是观众选择和接受《耳畔中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拍摄的电影。本文以《辛亥革命》为例,来管窥我国目前主旋律电影的宏观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点一直呈现出的进步态势。意识形态——日趋淡化用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理论来看,"每一部电影都是政治的",而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对意识形态这一标  相似文献   

7.
《尼罗河女儿》是侯孝贤在告别"成长三部曲"后,首次深刻审视现代城市文明的影片。作为一部过渡性、实验性电影,它在侯孝贤的电影谱系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它多角度呈现了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台北这座城市隐藏的深刻文化危机。本文从西方文化的冲击、学校教育的失效、父权效力的失势、自我救赎的失败等四个角度深入分析文化危机的种种表征和根源。  相似文献   

8.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电影《花木兰》于2020年9月在中国内地上映,而上映即遭遇大规模差评。为何电影《花木兰》会在中国市场遇冷?本文从批判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深入文化与意识形态差异层面,分析找出了《花木兰》遇冷的原因,发现中外传统审美与意识形态差异、花木兰电影的制作意图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这对于将来我国影视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胥晓 《传媒》2021,(15)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发展至今,吸收了丰富多元的时代元素和地域特征,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传播.但在音乐教育上,对民族音乐的关注还不够,如何更好地融合民族音乐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是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由杨艳编著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研究》一书介绍了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文化特征,主张在多元化背景下通过音乐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理论观点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Chineseness),其叙事与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叙事与传播。进入新世纪,欧美主导的国际影坛上出现了两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武侠电影,即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本文以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及文化话语构建分析框架对这两部经典影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李安的《卧虎藏龙》呈现高度的文化杂合与全球本土化叙事特征,即在中国传统武侠的江湖情仇语境下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呈现出一种侠义江湖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糅合;张艺谋的《英雄》则呈现较低程度的文化杂合和全球本土化特征,但电影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家、国、天下、大一统"的价值观。影视文艺作品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作品内容的批评阐释,还需考虑其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为代表的经典华语武侠电影的文化分析,结合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的维度,可为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影像叙事与传播提供一个批评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李欣泽  张华 《视听》2022,(3):89-91
《冥王星时刻》是导演章明目前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在元电影理论与思维下创作拍摄的电影作品.该片主要通过导演的自我暴露与自我反思、嵌套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对其他影片的互文性策略,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元电影的叙事特色.在观照电影本体的同时,导演章明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实现了从元电影到文化自信的创造性重构.在美学价值上,...  相似文献   

12.
曹立新 《视听》2024,(3):101-104
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断层渐显,我国急需创作出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改善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重塑文化记忆。《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秀代表,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构建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典籍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广泛的情动场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有着重要作用。《典籍里的中国》中个体记忆的呈现、仪式化表达以及场景内涵,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功夫熊猫3》在全球上映,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加上之前两部的骄人战绩,使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在中国以及全球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好莱坞梦工厂《功夫熊猫》电影火爆背后的原因分析,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如何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4.
田锦霞 《青年记者》2016,(30):68-69
领袖人物是中国纪录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此类纪录电影在中国纪录电影创作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从被称为中国电影“专家奖”的金鸡奖中最佳纪录片的总体获奖情况来看(截至2015年),《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及《走近毛泽东》5部影片均为领袖人物题材,占获奖总数(共计26部)的近20%.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无疑是我国纪录电影中的优秀之作,领袖人物纪录电影在我国纪录电影创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笔者试图分四个阶段对新中国领袖人物纪录电影的创作演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林焱 《东南传播》2023,(7):79-82
陈力导演的三部影片是福建电影创作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古田军号》展现史诗般的历程与铸就的革命历史丰碑;《爱在廊桥》揭示传统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生命力与情感指向;《守岛人》再现海岸线上澎湃奔涌的潮流与守岛生活形态。福建省重大的革命历史的影像创作形成影响力巨大的潮流;福建省文化遗产的发掘与表现,深化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含量;福建省沿海地区的自然形态与生活形态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包括带动文化旅游的热潮。陈力导演在福建创作的三部影片都赢得众多观众的赞赏,极大地丰富和推动福建电影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秦丽丽 《今传媒》2014,(12):56-57
莱妮?里芬斯塔尔是一位德国电影史上具有争议的人物,她集美丽、强悍、才华横溢于一身,她优秀的电影作品让人赞叹不已,同时也是她的电影创作使得她一生蒙受屈辱。她最大的成功在于她拍摄的史无前例并震惊全世界的两部经典影片—《德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同时她的罪过也在于她的这两部经典之作,因为这两部作品最终被定性为两部纳粹政治宣传片,它们曾为宣传纳粹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在这里且先不谈这位女导演的功过,我们将从艺术的角度对其中的一部作品《德意志的胜利》进行分析,来看里芬斯塔尔影片中对形式主义美学表现形式的亲睐。  相似文献   

17.
蔡尚伟  陆虹 《新闻界》2002,(4):37-38
一、悄然兴起的文化书写方式———DV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由于DV的技术优势(后有分析),近年来得到迅速普及,给了民间强大的影像生产能力,一种新的文化形态———DV文化逐渐形成。首先是DV电影的诞生,这是传统电影之外的实验性电影。世界上最先实践DV拍摄的是丹麦的4个年轻人,他们发表了“Dogme95宣言”并身体力行,从《家变》、《破浪》到《白痴》,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2000年,宣言发起者之一拉斯冯蒂尔凭借其用DV拍摄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  相似文献   

18.
梁万凯 《采.写.编》2022,(12):146-148
《新世界》于2013年上映,是韩国卧底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代表,可以从它的身上看到我国香港电影《无间道》的影子,但是李子成这一卧底形象与传统的卧底形象截然不同,影片通过复杂的人性进行现实表达,辐射出卧底角色的生存境遇和立场抉择。文章从身份认同危机、细节和场景的设置以及留白空间上分析电影《新世界》。  相似文献   

19.
张怀强  李倩 《东南传播》2013,(8):101-104
《赛德克·巴莱》作为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赛德克人的民族文化,将其与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后,笔者回答了何为一部真正的少数民族电影,并就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传统音乐曲目在现代社会仍然大放异彩,始终维持着其不可超越的经典地位,但传统的音乐文化想要继续壮大发展,则需要更好地融合现代元素.由马惠娟所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经典传承与时代创新研究》一书从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主张在音乐教育中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不断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