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议隐性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次特定的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称"暗访"、"秘密采访"。隐性采访的初衷往往是为了降低常规揭露报道的风险,在当事人拒绝采访、明示"无可奉告"时获得事实真相,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进而发挥媒体舆论监督效能。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要背负来自各方利  相似文献   

2.
正新闻工作者共同认可的一句话是:一篇新闻稿件的成就,30%靠写作,70%靠采访。作为一名从事新闻采访工作7年的记者,笔者还有另外一个体会:一次成功的采访,30%靠现场采访行为,70%靠采访前的准备。先"识玉"再"采玉"面对一个内容庞杂的宏观的采访主题,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找到"哪些内容值得采写"。2012年2月,克拉玛依日报社总编  相似文献   

3.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微观因素对受访者进行有效访问的采访艺术.本文借助记者采访的一般技巧重点分析了新闻记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采访技巧,通过对采访前、采访中及采访后的分析,提出了新闻记者"问"、"听"、"做"的三步采访法.同时,新闻记者也需要在掌握多种采访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4.
今年报名采访全国"两会"的新闻记者有3000人以上,是历届报名采访"两会"记者人数最多的一次. 今年有7家网络媒体获得了采访"两会"的"通行证",是历届"两会"最多的一次.  相似文献   

5.
白锡治 《新闻传播》2012,(6):252-253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电视新闻同期声采访让被采访者"照稿念"的现象有增无减。新闻采访的这一怪现象居然还很有生命力——一些图省事的记者将让被采访者"照稿念"这一做法当做快快结束采访的"捷径",乐此不疲地运用它。正是这种令电视受众看了反感的"照稿念",给新闻的真实性打了折扣。在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今天,有必要将电视新闻同期声采访"照稿念"的现象剖析一下。以求这种"图省事"的做法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尽快"消失"为宜。什么是"照稿念"?笔者认为所谓"照稿念"是指在  相似文献   

6.
赵笑 《记者摇篮》2007,(9):60-60
"新闻是七分跑,三分写。"从新闻界一直流行的这句话,不难看出采访的重要性。一、摆正记者身份,以"情"取胜。在采访活动中,第一步是要接近采访对象,这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需要记者放下身架,有时候甚至要故意"套近乎"。而  相似文献   

7.
高照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91-192
采访技巧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从掌握"问"的方式、"听"的技巧和"看"的诀窍等方面讲述说明,这些技巧对于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以期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提高采访的质量,完成既定的新闻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也是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呼声"作为栏目宗旨,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的新闻素材,并且这类稿件为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份额。可以说,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一、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需要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9.
正采访不是简单的提问。一篇新闻报道通常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共同劳动的产品,要想顺利地完成一次报道,就需要记者和采访对象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记者获取采访对象配合、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里所说的"沟通"不仅仅是"提问",它强调了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关系、一个互动的过程。虽说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地位、工作、财富、知识的不同而形成不对等,但是真诚和尊重是最起码的做人准则。职业原因,记者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名人、名流,也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这给一些"新手"造  相似文献   

10.
与一艘性日常采访相比,隐性采访对记者来说,更具挑战性. 实践是提高采访水平的最为重要途径,而隐性采访更须在"实战"中磨练.  相似文献   

11.
据目前新史料表明,古代"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人物志>之中,比学界公认的<搜神记·序>提前了近半个世纪.在近代,"采访"一词与新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采访"的称谓逐渐被新闻学界认可,特别是1928年周孝庵著<最新实验新闻学>出版后,"采访"一词始成为新闻学专业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2.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手记》,前不久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该书是一部报告文学,是作者九次采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林秀贞的采访手记.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社会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掌握采访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新闻采访在一定层面上讲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那么,作为社会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质量呢?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两次"茶水发炎"事件相隔5年,但却在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具体手段方面惊人地相似。表面上看,两次事件的讨论焦点似乎集中在对"隐性采访"正当性的争论上,但仔细分析后才发现,真正引起关注的其实是"以茶当尿"这一细节设计而非隐性采访方式本身。"以茶当尿"的手法,暴露了记者的"外行",夸大了隐性采访方式在程序上的非正义特征。表面上看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实际上还反映出医疗报道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在西方引发一场"媒介大地震"。事件始作俑者为此付出了惨重的采访成本。这一事件为我国业内人士认知媒介采访成本及其统筹提供了一份反面素材。媒介采访成本指媒介及其采访者为采访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所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由采访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道德成本和法律成本等构成。我国媒介采访需要导入成本统筹机制,全面统筹各种采访成本,实现媒介采访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中有种常见的采访形式,叫做"隐秘采访"也是俗称的暗访。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比如在一件"医疗纠纷"以病人家属身份,与医院方面对话,或者比如以购房者的身份到售楼处假装买方以套出对方本应对购房者所说的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媒体公众性质的缺陷,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而近来"暗访"这种形式的采访,又演变成了"无间道"——卧底采访。记者干着警察的活儿,"新闻爆料人"成了"线人","记者"化身为"卧底",然后将所获取的画面展示到电视画面中,或者报纸网站等媒体中进行传播,确实博的了不少眼球,使得卧底采访愈发流行,然而卧底采访使用失当,会给媒介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的不利影响,并产生新闻越权,侵权等诸多法律问题。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卧底采访的案例,分析卧底采访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19.
采访工作是一门话语艺术,但是这种艺术在进行时通常会遇到开端困难的问题,如何为采访打造一个完美的开始,是每一个记者都极为关注的话题。而就采访政府部门的记者而言,其采访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采访工作之前,更是要努力为自己的采访构建一个适当的开端。本文主要从政府工作人员接受不同采访的心理及行为的角度出发,谈论了记者如何解决采访政府工作人员"开头难"问题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帮助记者更好地开展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20.
顾理平 《今传媒》2011,(9):8-10
<正>隐性采访是被新闻记者广泛采用的一种采访形式,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我国的新闻采访活动中流行开来后,至今仍在被广泛应用。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前,许多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