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反转新闻"或舆情反转事件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不少人把"反转新闻"同假新闻、新闻失实直接混为一谈。通过对比分析"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和"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可知三者在内涵和危害上存在较大区别,需要采取分类治理,进行源头的"疏"与"堵",以达到系统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
"舆情反转"新闻往往涉及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事件,极易引发意见气候的"一边倒"。这种现象的反复出现,会不断影响着受众的认知,使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降低,这一点十分值得媒体的警惕与反思。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从媒体与受众两个视角揭示"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探求如何有效避免"舆情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3.
现从“反转新闻”的概念、特征及产生缘由入手,从媒体传播学和叙事学的视角,探讨了“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同时以此为基础,从正反角度论述了“反转新闻”的传播影响。最后,从媒体、公众以及法治等角度针对性地制定了如何对“反转新闻”加以规避的应对举措。同时也希望通过研究,对利用“反转新闻”进行舆情引导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5年,几乎所有媒体都行进在融合的道路上,成为新闻界的主流。然而,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却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也引起业界的关注。笔者认为,"反转新闻"严重危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其本质是新闻虚假失实,媒体应该采取措施严防新闻反转。"反转新闻"严重危害媒体公信力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有图有真相的新闻也可能蒙蔽了你的双眼。一些新闻事件,用一次次转折充分演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我国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评价中,出现舆情急剧反转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舆情反转"的两个案例,即"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和"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发现舆情反转是新闻失实在舆论场上的表现,其成因主要是记者主观臆断过多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信息处理模糊化以及新闻把关不到位。  相似文献   

6.
"反转新闻"源自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随着事态发展、真相呈现而发生舆情的分化甚至反转。"反转新闻"的产生,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与真假混杂,源于受众片面的认知和情感倾向。要减少"反转新闻",要减弱舆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扰动,去伪存真、规范新闻传播运作始终是要坚守的阵地。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介入传统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媒介接近权"和"传播参与权",新闻话语体系和传播模式发生改变。本文对"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做内容分析,发现议程设置功能减弱,新闻专业化程度降低,但舆论引导功能并未丧失,网络社交媒体新闻传播趋势是个性化而非娱乐化,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8.
林景 《视听》2016,(12):95-9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公众言论的自由化、便捷化以及传播平台的扩大,都使公众言论在网络舆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来,新闻反转频频发生,不仅是公众言论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折射出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新闻反转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舆论的引导经过新信息的曝光,有可能发生反转,从一方导向另外一方。本文将以"成都女司机遭暴打"事件为例,分析网民舆论与新闻反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反转新闻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其有别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特性,研究反转新闻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反转新闻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媒体和公众两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反转剧"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真实性作为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其泛滥正严重威胁着媒体的公信力、恶意消费公众的善意与信任。越是热新闻,越需要冷思考。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要更多理性和有效的信息,需要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唐野苍 《视听界》2009,(3):100-100
反映舆情,体现民意,是媒体做好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体现。媒体反映舆情一般通过新闻选择、事实报道以及事实评论的方式。评论,尤其是时评,因其具有观点的开放性,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言论空间,构筑公共意见广场,反映舆情成为其重要功能。但目前,媒体时评反映舆情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时代的新闻标准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众关注的并非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的转变.本文借助"反转新闻"对选择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博弈与平衡,从而理性地看待反转背后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继2013年底曾火爆一时的"外国小伙扶摔倒大妈反遭讹"事件之后,类似的新闻反转剧一直在生活中频频上演。从去年的"湖南湘潭孕妇惨死手术台"到近期的"成都女司机被暴打",这些新闻事件中无不出现了戏剧性的大反转,而新闻背后的网络舆情态势也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多次发生转向。本文将以"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为例,探析在新闻反转剧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及其舆论反转背后的原因,以期对次现象进行初步探索,达到抛砖引玉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闻反转可以说是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等新兴媒体传播技术发展之后才进入公众视野的一种传播现象,且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反转新闻有愈演愈烈之势.新闻反转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新闻失范"现象,值得警惕.以此为出发点,笔者结合近期反转新闻案例,分析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反转成因及归纳其类型,以期给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回望2015年,全媒体舆论场构筑下的主流叙述风生水起,格外亮眼,在热点新闻事件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引人关注——舆情反转频频出现,就是在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常常有一次甚至多次的反转,舆论场上的褒贬声也会随之逆转,这前后的反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不少公众都表达了对于舆情反转现象的担忧。本文以"黑龙江庆安火车站暴力袭警"事件为例,分析媒体报道热点事件中舆论整合与形成的过程,探究媒介与舆论的关系,并针对提高媒体公信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斌  陈勃 《编辑之友》2016,(8):58-61
自新华网对2013年十大年度“反转新闻”进行盘点以来, “反转新闻”引起了业内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同那些重大的、正能量的新闻相比,频频热演的“新闻反转剧”似乎有时更让公众“津津乐道”.所以,基于其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特性,研究“反转新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入手,在分析“反转新闻”成因的基础上,从立法、媒体和记者三个角度分析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反转新闻频出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领域的"新常态",微博评论是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接收反转新闻后态度观点的最直观的展示窗口,微博评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态信息,但是学界对于这一反转新闻舆论爆发的重要来源并未给予过多关注.本研究基于微博评论的文本挖掘,从社会信任视角出发,分析反转新闻受众的情感结构和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反转新闻微博评论表现出对涉事主体的情绪归因和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负面的情感势能直接映射至公众对社会和媒体的信任感知.反转新闻的发生年序和议题设置是引发情绪变化、影响公众信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黎勇  陈千一 《新闻前哨》2022,(15):27-28
对新闻和舆情反转发生原因的讨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记者,以及稿件等三方面。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以“西安家暴”事件为例,从受众的“接收”和“解读”方面分析新闻和舆情反转发生的原因。研究认为,受众“误读”一是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二是受众一贯以来形成的“非黑即白”思维定式,三是上述两方面原因叠加形成的刻板思维,在受众获取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过早地作出主观判断所致。要改变上述状况,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应及时充分报道,并努力消解受众刻板印象,尽力转变受众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李楠 《青年记者》2017,(29):29-30
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非常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并且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导致恶性舆论的发生.舆情反转新闻指的是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由于不同时间段不同人发布的信息不同,舆论的态度会随新闻“剧情”随时逆转,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这几年来“扶人被讹”“天价鱼”“诈捐门”等事件成为热门话题,并且几乎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舆情的反转.由于竞争激烈,媒体不了解新闻的全部真相就进行报道,致使舆情反转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频频出现,令真相扑朔迷离.反转新闻对公众的信任、媒体公信力、正常的舆论生态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极大阻滞了新闻业的正常发展.文章围绕近年的反转新闻,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探究造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减少反转新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