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璞  汪思婕 《青年记者》2009,(22):72-73
新闻来源,也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新闻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本文所探讨的新闻来源,主要指狭义的新闻来源,即告诉读者信息从何处而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说的新闻来源,是指新闻的事实依据。新闻侵权,是指新闻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主要是侵害公民或者法人的名誉权。 新闻是关于事实的报道。记者(或作者)采写新闻,新闻机构发布新闻,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闻的事实依据,即获取新闻来源。没有来源的新闻谓之“无根无据”,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捏造事实”。“捏造事实丑化他人人格”,是故意的新闻侵权。故意的新闻侵权比较少见,这里不作讨论。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新闻来源却有可能偏离新闻事实的真相。记者和新闻机构对不实的新闻来源疏忽大意和盲目轻信,导致新闻失实,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没有履行核实的义务”,是过失的新闻侵权。过失的新闻侵权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探讨新闻来源与新闻侵权的关系,提高对新闻来源的甄别能力和运用水平,对于防止新闻涉讼避免新闻侵权,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在现场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大量的新闻都是事件发生后记者迅速赶往现场采访获得的。为了既能迅即进行报道.又不以偏概全、误导读者.交待新闻来源成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新闻来源与新闻定义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在其<新闻学原理>一书中说:"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而笔者认为,报道不是新闻的邻近的属概念.报道是对于事实属性的一种传播,新闻是对于事实属性的一种反映.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某种思想、观点、认知,反映的目的是让自己产生某种思想、观点、认知.报道和新闻不是属概念和种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报道的外延、内涵和新闻的外延、内涵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点新闻人懂得,受众也知道。但笔者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却发现,越是力求新闻真实的同时,往往越忽略对提供新闻来源主体权益应有的尊重和维护,甚至造成伤害。在此,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当新闻的真实性和对新  相似文献   

6.
围绕去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消息的写作,在新闻界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同的议论。分别刊登在《新闻战线》1996年第8期上的《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和1997年第2期上的《什么是新闻的写作原则?》,就是一例。无疑这对于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建设,改进新闻的写作,是有益处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新闻事业和包括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在内的新闻队伍的全面建设,多次提出要“出精品,出人才”,要培养“新闻名家”,要做到“业务精”,要“脚踏实地,在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上,老老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  相似文献   

7.
谈新闻来源     
本文标题所说的“来源”,是指新闻来源。那么,何谓新闻来源?据《新闻学词典》的解释:它包含两个意义:一是指供应新闻的渠道。在现代社会中,这方面的主要新闻来源有以下几种:①记者采访;②通讯社发稿;③读者来信;④通讯员及群众投稿;⑤社会宣传品及内部简报、总结、文件等。二是指新闻的出处,即新闻事实提供者。换句话说,披露新闻事实是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8.
“新闻来源”“新闻由头”不能缺田厚钢交代新闻来源,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在新闻中注意交代或暗示新闻来源,既能使读者知道新闻事实是从哪儿来的,又能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完善新闻的科学性,增强新闻价值。《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一文,尽管新闻事实都是真实的,内...  相似文献   

9.
新闻来源的功能有两个: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完善新闻写作的科学性,增强新闻价值.新闻写作规律要求在新闻中注意交代或暗示新闻来源,使读者既知道新闻事实是从哪里来的,又能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在我们的日常编辑工作中,常遇到有些稿件新闻来源交代不清或根本没有或交代不当的情况.这些有意无意的疏忽,给新闻的真实性蒙上了阴影.以《北京百货大楼发生一起盗窃案》为例:本报讯 据北京晚报报道,1月11日晨7时50分,北京百货大楼职工发现;二楼照相器材部、文具部、针织部分别被盗,丢失照相机9架,计算器3台,胶卷20多个,现金 492.5元,总计损失近万元.北京市公安局治安处和东城分局及时赶赴现场,进行侦察.中午近12时,犯罪分子在家中被抓获.经初步审查,犯罪分子叫刘旺,现为待业青年,家住东城区,他1997年曾因偷窃被公安部门给予强制劳动两年的处分.公安部门正在对刘进行拘留审查.  相似文献   

10.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通讯员)提供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情况和资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含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地方。除报道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件之外,新闻撰稿人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不可能不用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很难离开新闻来源的帮助。正如西方记者所说:“没有一个记者可以超出他的新闻来源。”交代新闻来源是使消息更为客观公正、更为真实可信的重要措施。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何单位)提供的,进而判断出信息提供者的权威性程度,并  相似文献   

11.
新闻素材可以“道听途说”、“路边拾遗”、“茶馆偶得”,这是我采访的点滴体会。去年元月份的一天,我在路上碰到县酒厂的一位厂长,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马上找县长及其同行的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县长一行8人到济南办事,考虑到本县经济落后,8天里为了少花钱先后换了三次旅馆。我感到这是一则很有价值的新闻。于是马上写了一篇“县长省城行八天三搬家”的通讯,被6家新闻单位先后采用了。去年秋收期间,我发现小麦粗收粗打的现象严  相似文献   

12.
在消息中,对新闻事实的来源,要进行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试比较两则社会新闻。 例1 题:偷油不成自焚身 3月6日晚,地区运输公司一辆汽车在东光县王店村过夜,被村民王某发现,遂起偷油之念。7日凌晨,王手提大油桶,摸黑悄悄来到汽车旁,打开油箱盖,灌了150公升汽油,还洒了一地,溅了一身。当他想盖上油箱时,却找不见了箱盖,于是划着了一根火柴,这时,火燃着了汽油,顿时火苗四起。王躲闪不及,被活  相似文献   

13.
不交代新闻来源,由记者或通讯员直接出面对受众说话,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介报道新闻信息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记者、通讯员撰写消息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且明显地损害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在提高消息写作质量的时候,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新闻界同仁的应有关注。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点新闻人懂得,受众也知道。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越是追求真实性新闻,越不能忽略对提供新闻来源主体权益应有的尊重和维护,更不能造成伤害。在此,我想提出一个应当足够重视的问题:当新闻的真实性和对新闻来源的保护发生冲突时,作为媒体应该如何把握、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新闻的真实性应适当地让路于新闻来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16.
“为 新闻来源保密”是指为向记者提供有关新闻事实的线索、情况、资料的采访对象保密。通常情况下 ,为了证实所报事实的真实性 ,记者在报道中是要交代新闻来源或新闻根据的。但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记者在报道中需要使用业务技巧有意识地隐去新闻事实的来源或根据(隐名消息来源) ,不公开线索提供者、被采访对象的可能被识别的有关信息 ,如工作单位或所在学校、家庭住址、职务职称、有关证件号码等等。这是因为 ,在采访过程中 ,被采访者为了说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可能会谈及一些内幕情况或涉及自己和某些人的名字 ,有些内容一旦披露 ,将会…  相似文献   

17.
回归硬新闻     
孟锦 《新闻知识》2002,(2):28-29
据一份来自北京居民关于媒介接触行为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报纸仍是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强势媒体。但人们读报的时间缩水了,人们听广播和上网的时间拉长了。该报告分析,造成目前北京地区读报人群减少看报时间缩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之于报纸的第一需求硬新闻的需求由于某种政策的原因未能给予及时和高质量的满足,使人们对于新闻传播的供给大为失望。报告得出结论:网络媒体崛起后传播格局重新洗牌的转型要求归结到一点,就是各类媒体对于自身擅长的角色扮演更加专守,如果说电视广播以及杂志还可以选择其它软性的卖点去满足和切入市场,对…  相似文献   

18.
朱艺波 《传媒》2003,(5):40-40
新闻来源把关的难度 一、急功近利,仓促审稿。在信息年代中,新闻界竞争激烈,各媒体争先恐后地抢新闻,追求时效和信息效应。有的记者编辑选择标准出现了偏差,只注重新闻材料的新奇性、轰动性和独家性,全然不理会其内容的真实可信度。对于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既不质疑,也不向当事人、亲历者核实,就给予刊登,匆匆见报,假新闻于是出笼,酿成严重失实。 二、偏听偏信,主观臆断。某些记者编辑对新闻来源的把关不是本着公正、全面、客观的态度,而是凭主观意识臆断,对一些新闻来源盲目听信。有的记者采访不深入不仔细,只听一两个人谈就满足,不是“沉”下基  相似文献   

19.
金天 《记者摇篮》2009,(3):52-52
就总体而言,新闻报道是构成广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近年来涌现的专业频率,一般也开设新闻信息类节目,只是在其报道的方向、形式、内容等方面,与相对正式的新闻频率的报道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在社论、社评、编辑部评论和其他样式的新闻评论中,常能见到作者用第一人称即"我"和"我们"的口吻来表达观点,具有真实、可信、感染力强等优势和体现姿态、表明态度等功效。本文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对新闻评论中第一人称出现的合适时机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质的规定性应为"有力支持论证",其作用方式上的规定性应为"辅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