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播电视大学正处在向开放大学转型阶段。市级电大与地方高校合并后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市级电大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必须从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入手,以系统建设为抓手,突出师资关键,狠抓教学过程,凸显文化建设,增强实力,才能稳步实现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2.
围绕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这一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战略演进的逻辑,将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中的关键因素分为三类,包括政策支撑、发展模式、系统运作、质量保障的基础性关键因素,以社会支持为核心的调和性关键因素,包含资源建设、课程体系、支持服务、学术研究、信息平台的功能性关键因素,从而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体系。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文章从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坚定新型大学的目标,强化办学主体的责任,加大地方政府的统筹,优化转型发展的环境,加强大学体系的建设,推进终身教育的实践,促进教育的整体开放等八个方面,论述了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一些显著特征和标志。  相似文献   

4.
张俊 《继续教育》2012,(6):42-45
开放大学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性力量,开放大学在终身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是衡量开放大学办学成效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大学(电大)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发展,电大总体上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因此,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促进电大向现代开放大学转型。在其转型过程中,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维度,从我国教育发展新的趋势维度和从国家教育改革规划以及电大发展等三维度来探析广播电视大学的现代转型;同时,按照终身学习理念组建开放大学,明确广播电视大学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大学是开放教育发展的实体,也是开放教育模式探索及构建的主体,为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模式性基础和实体性依托,正以其自身的相对优势实现着向开放大学形态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大学以其系统化办学和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覆盖面广、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信息海量、面向大众教育等诸多优势是向开放大学转型的重要基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优势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对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推动和服务,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和完善办学系统,建立多元化专业建设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存储和转换,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开展多方合作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学习支持服务,改进教学模式,建设多元化质量保证体系等,这些都是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大学向建设开放大学转型升级,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当前,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上下尤其是基层单位对转型发展还缺乏充分认识,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解还有相当的差距,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研究水平和政策追踪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对转型发展的路径也缺乏清晰认知。广播电视大学应该围绕基层单位内涵建设探索转型升级路径——全面增强实体化建设能力,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打造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的特色专业,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开放合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育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教探索》2005,(3):F003-F003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61年,多年来始终坚持面向广州、服务广州的办学宗旨,坚持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积极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知识生产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然而广播电视大学无论在学术知识的生产上还是在教学知识生产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分析信息时代的知识生产特征,可以明确广播电视大学知识生产的方向,在从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中,开放大学应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内外合作,关注知识生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抽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内蒙古地区远程学习者的特点、面临的学习困难及其成因,提出了优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完善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师生交互、提高学习资源质量、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督导等措施,引导、协助、督促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办好开放大学,对于促进中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广播电视大学的产生与办好开放大学的政策设计,广播电视大学需要转型为开放大学;回顾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开放大学探索形成的特色与本土化模式;基于开放大学建设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关系,提出电大只有实现转型、办好开放大学才能担当起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柱的重任;从开放大学本体价值理念、结构框架及区域布局、教学质量、学术研究等层面,对办好开放大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开放大学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个背景下,广播电视大学必须实现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这种转型是顺应中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形势,建设更具开放性、特色更加鲜明的新型大学。实现这个转型,既要对开放大学的内涵、特征、特色、教学标准、教学管理模式、质量评价等从理论层面求索,也要从工作推进层面明确发展内涵,落实职责任务,发挥系统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及课程建设,切实保障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深刻的教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纲要》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这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影响深远。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实际就是向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而积极探索的奋斗历程。但是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绝对不是简单的"翻牌",而是一场深刻、复杂的教育变革,不仅要争取解决办学体制、办学自主权等外部制约因素,而且要克服自身在队伍、资源、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还要积极应对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发展平民教育是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竞争力和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广播电视大学要在新时期依托恰当的办学定位、完备的办学系统、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及“天网地网相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在发展平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广播电视大学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深刻领会“开放”的真正内涵,牢牢把握开放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思路;还要抓好计算机多媒体的开发与建设,并注意多种媒体手段的优化配置和综合作用,发挥其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开放大学建设的逐步深入,作为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基础的基层单位承载了更多的压力,面临着诸多的难题。本文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体系为例,总结并剖析了基层单位现存的单一电大业务型、电大党校二元型、多校合一混合型、行业学院型等四种现实体制类型,着眼于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发展需要,通过SWOT模型分析归纳了开放大学基层单位体制选择的策略,提出了基层单位办学体制的发展模式,分别提出了一主多元、双元互动、合作共进、统筹并举等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路径,以期为开放大学或广播电视大学基层办学单位提供发展思路借鉴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电大教学》2014,(1):70-70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多元办学、多种教育类型协调发展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学校形成了由省电大校本部、10 所市级电大(宁波除外)、59 所县级电大、11 所直属学院(分校、教学点)构成的办学网络(人网),并建成了覆盖全省各市县的卫星电视网(天网) 以及基于互联网和宽带专用网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地网),三网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以举办高等专科、本科学历教育为主。2008 年1 月,经浙江省编委批准,学校增挂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牌子, 负责全省社区教育工作。学校本部(浙江省电大)位于杭州,是全省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管理指导中心、网络技术与信息资源中心、学习资源制作中心及教育科研指导中心, 同时也招收学生进行办学。  相似文献   

19.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建校20周年,我和在座的心情一样,感到十分高兴。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向全省电大近4万名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艰苦奋斗、勤奋工作的全省电大教育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为我省电大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借此机会,我先谈一谈我们这次校庆活动。此前,我看了你们的校庆活动安排,也听了冀书记、冀校长的情况介绍。我们的校庆,既没有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的轰轰烈烈的场面,也不搞盛…  相似文献   

20.
办好“开放大学”,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是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任务之一。文章从广播电视大学的历史渊源、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背景、国家开放大学精神的构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广播电视大学向国家开放大学平稳过渡中的校园精神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