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微  贾岩 《海外英语》2022,(15):8-10
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侧重研究译者主观活动及其翻译过程。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词汇英译,进而探索古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对意象词汇的识解与重构,对认知翻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乌夜啼》两英译本,将译者的识解过程分为辖域/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译者的翻译重构策略,以此反映译者的认知机制,丰富认知翻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唐圆鑫 《海外英语》2014,(10):160-16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转向影响文本产生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译在译入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该文在顺应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哀希腊》的三个不同译本来探讨翻译中的意象传递问题。透过拜诗意象汉译的流变来审视经典文学作品复译这一历史现象,解读翻译主体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受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思想影响,有些学者和译者认为诗歌不可译。本文以《木兰辞》两个英译本为对象,对比解读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从而证明诗歌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4.
角色-背景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角色"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而"背景"则指为突出角色而衬托的部分。在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认知过程中,一些意象被诗人或者译者突出识别为角色,而另一些则被淡化为背景。以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对其九首译诗分三组做对比分析,重点从译诗对原诗角色的扩大、译诗对原诗背景的缩小以及译诗对原诗角色-背景关系的缺失三方面研究。由于译者与诗人各自认知系统的无法完全契合性,往往造成译诗与原诗角色-背景关系的不一致性,造成译诗中"角色"由诗人向读者自然过渡的困难,诗的厚重之感和雄壮之势皆被破坏,也限定了悲伤的范畴和程度,破坏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角色"无法突显,共鸣之音自然难以秦响。因此,角色-背景对译文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雨中猫》虽然篇幅不长,却渗透出作者精湛的叙述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蕴意。《雨中猫》的主题不限于"反战"或"婚姻危机",而是有着作者对战后国民情绪和具有特殊时代背景下两性关系的深刻考量。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的一个基础理论,可广泛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当中。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意象突显、叙事技巧突显和人物性格特征突显三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解读《雨中猫》多样统一的多重主题,提升作品审美愉悦度。  相似文献   

6.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基于突显的理论,它为读者深入理解源语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了新的指导。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的部分菜名为例,解读了菜肴名称中的图形背景关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图形背景关系的转换问题,探讨了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菜名翻译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7.
角色-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以突显原则为基础.后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分析文学作品.大量的场景描写是哈代《还乡》中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论文从背景-图形的视角对《还乡》中的一些场景描写进行分析,为读者对作品的意境、氛围的理解和感知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识解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认知识解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就是以识解的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维度解析译文的主观性的翻译过程。应用认知识解理论探讨《庄子》三个译本中在句子层面的英译差异,分析古汉语中句子英译的识解过程,是研究句子英译的一个新思路,也为古籍翻译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产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并非从属于原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强调译者主体性。《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蕴含了丰富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对《孔雀东南飞》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译文中的运用及其效果,展现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中国古代诗歌外译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自出版以来,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小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木兰辞》的有意"误读",成功地塑造了崭新的女性形象,为美国女性,尤其是族裔女性发出了的呐喊。  相似文献   

12.
《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结构主义叙事学来分析《木兰辞》中的女性形象,木兰不仅是被父权制社会所建构的理想形象,由于作品的"民间"性质,木兰更闪烁着女性意识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入手,对图形-背景理论进行简单阐述,并将其运用于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的分析中。从荒原的描写与人物的命运方面,分别从“图形”与“背景”两个侧面讨论了两者间的相互呼应关系。通过图形-背景理论的突显原则分析了读者的认知形成,从而深化读者对文本与作者意识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脍炙人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讲述了主人公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功,回朝后辞官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勇敢的形象。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把《木兰辞》搬上银幕,制作了大型动画片《木兰》。虽然该影片取材于古老的东方故事,但却被赋予了浓烈的美国色彩。本文对《木兰辞》和电影《木兰》中木兰的形象,从军动机,婚姻观等进行对比,分析了两者所展现的中美文化的不同,希望通过该文能加强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目的论为视角,对理雅各1872年的《诗经》译本以及庞德《诗经》译本进行个案比较研究,探讨两位译者对同一作品翻译时表现的不同动机及采用的翻译策略,为《诗经》的重译改译及其他中国经典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个案描述与理论分析的结合,对宏观视域下翻译目的与微观视域下的行文措辞进行研究,分析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一方面,以对比和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来探究每位译者所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另一方面,结合目的论的理论观点,深入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间的关系。《红楼梦》的解码过程体现了不同译者在特定文化氛围和社会历史环境中,受不同翻译目的驱使的译风、译貌等典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语》英译研究历史悠久,不同学者在不同理论框架内从不同角度做了很深入的探讨。近几年,我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就《论语》英译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笔者的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能为我们研究《论语》英译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本研究将继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框架,探索《论语》英译误读误译现象。我们认为,对于《论语》英译的研究不但应该关注语言层面上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侧重语言层面背后诸要素,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其翻译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对研究《论语》英译误读误译问题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象即寓"意"之"象",用以寄托主观情思.《逍遥游》通过广泛塑造意象抒发哲理,在其翻译中,意象的处理亦至关重要,文章通过《逍遥游》不同英译本中意象翻译的对比研究,探讨意象的翻译策略和效果,为文学典籍中的意象翻译提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9.
随着翻译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认知理论被应用到翻译研究中。图形背景理论是一个基于突显的认知理论。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图形背景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图形背景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0年12月版)《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段话:“《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见课本第34页)而与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课课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