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传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文精神贯穿于电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中。纵观近年的电视节目 ,可以看到人文精神在电视传播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它不仅是西方输入的思想 ,而且在中国的民族传统中早已有之 ;它是开放的、发展的 ,伴随时代的变化而注入新的内容 ;它不仅弘扬真善美 ,而且批判假恶丑 ;它与技术的互相融通更好地满足了人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时统宇 《声屏世界》2001,(10):16-19
产业经营、产业发展是当前传播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然而。正当大家都在为产业发展振臂高呼之时。不少有识之士却开始了另一些问题的思考。《电视传播不能弱化人精神》便提出:中国电视产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产业发展的问题不能掩盖电视事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这无疑给正火着的产业经营及产业发展研究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做到产业发展与人精神“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3.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领域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有责任、有能力积极倡导人文精神,以推动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促进进步的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为国家的强大和发展做出贡献。人文精神存在于中外古今,人们对它的内涵有种种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关怀人类,弘扬人性。  相似文献   

4.
进人21世纪后,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电视时政新闻正从高高在上的神坛逐步走向大众,从精英回归平民。上镜的领导少了,群众多了;说教少了,信息多了。这一平民化趋势的出现和政策环境、媒体生态环境以及新闻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4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烽火又起,64场精彩赛事带给全世界球迷们64次狂欢盛宴。足球这项仅有着一个半世纪历史的运动发展到今天俨然成为全世界最具号召力的运动。我们无法想象缺失了电视传播的世界杯还会如今天般受关切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电视的影响力才带来了世界杯足球赛的全球性热潮。  相似文献   

6.
一、电视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录片是一种纪实功用很强的电视体裁。它以其独特的原生态的纪实形式,使观众得以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社会。纪录片的人精神,是创作对所关注和反映的群体予以化、精神上的思考和反省。  相似文献   

8.
张立 《视听纵横》2001,(4):48-49
人类传播手段的发展经历了语言、字、印刷、电子等过程。而电视传媒最大的特点是以图像为主,与单纯依靠字的书面媒体比较,它消除了字那种需要接受教育才能理解的间接性。电视将最大多数的民众纳入了它的视野之中,于是电视能否以一种人性直接引发人们的收视欲望以及思维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电视平民化传播的心理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三年,媒介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即是“民生新闻”的兴起,以及“造星节目”的遍地开花。传播一下子“平民化”起来,这种平民化,不仅表现在节目报道方式与内容上的“平易近人”与“贴进民众”,还表现在,民众不仅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而更多地成为传播过程的直接参与与记录,与以往传播权力的精英掌握与精英表达相异,平民在这次传播运动中有了更多的上升通道与表达空间,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袁玲  李蔚 《新闻前哨》2004,(6):47-48
随着电视市场化的转型,中国的电视文化由宣教文化逐渐向娱乐文化转变。一时间,电视的娱乐倾向越来越严重。哪家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做得好,哪家电视台的收视率就高。 于是,电视这个媒体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为了迎合、取悦观众,电视的内容在文化品位上不断降格。但是,可以看得到的结局是,它的尴尬最终会让  相似文献   

11.
每年的春季是中国的政治季节,因为有两会,同样的道理,这一段时间也是中国的政治传播最集中的时期。今年两会虽然不是换届选举,但是北京的政治温度明显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2.
时政报道历来在主流媒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电视台对此也相当重视。但如果这种重视是一种失衡的偏重,只是重视篇幅而不重视质量,重视过程而不重视效果的话,在媒体新闻战日益激烈的今天,仍然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显然不适应观众求新求变的需要,也不适应电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时政报道既要有导向性、也要有可视性;既要有共性、更要有个性;既要  相似文献   

13.
唐务逊 《记者摇篮》2004,(9):60-60,52
时政报道是以领导活动为主体的报道.它历来在主流媒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电视台对此也相当重视,不敢有丝毫马虎,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小组或部门来负责相关的报道,并在重要时段和位置播出。重视自然会有回报:时政报道大都能很好地把握舆论导向,履行党和政府喉舌的职责,也确实产生一批社会反响好、令人称道的好的报道;但如  相似文献   

14.
15.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一 个结论: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占55%,这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符号方式实现的。 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能够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诸如各种颜色、人际间距离、人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一定对当年“实话实说”的一炮而红记忆犹新。那是20世纪的90年代初,谈话节目开始在中国电视的屏幕上大行其道,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注重观众的参与性,话题的平民化和视角的平等化。从那时起,一个问题就摆  相似文献   

17.
浅析电视深度报道的传播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吾  郑妍 《新闻界》2006,(4):66-67
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s),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诞生于本世纪40年代,是新闻的5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要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18.
张志进 《新闻窗》2012,(4):109-109
一、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框架下实现价值提升《现代汉语词典》中,“平民”的解释是“泛指普通老百姓”,而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是指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将报道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落实于普通百姓的身上。在新闻内容的报道上,新闻的选材应围绕老百姓所关心的话题,报道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范喆 《新闻知识》2005,(8):56-58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给社会带来一个新的变革,也会开创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的方式。加拿大名的学麦克卢汉曾这样论述过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其中报纸是人眼睛的延伸,广播是人耳朵的延伸,而电视则是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正因为电视能给人带来全方位的视听享受,所以它才备受现代人的青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汤晓欧 《军事记者》2006,(11):45-46
一、深度报道的概念辨析电视传播中的深度报道(以下简称深度报道),不仅是衡量电视传播工作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节目水平、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的一个综合性尺度。近年来,随着电视传媒对新闻事件深刻解析的报道逐步增多及其产生的广泛社会反响,深度报道日益引起广大受众以及学术界的关注。有些学者从研究深度报道内涵的角度提出,深度报道的“深度”既不表现在“级别程度”上,也不表现在“写作难度”上,而应从超越文体和写作的视角看待深度报道,即深度报道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新闻旨趣。这一看法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