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辱两忘、苦乐齐观是苏轼的处世哲学,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把握:一是他认为人生处处有悲苦,但并不是只有悲苦,悲苦和欢乐是循环的,同时存在着的,因而人们应该扬弃悲苦;二是苏轼承认悲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要素,是人生必然的组成部分,因而人们不能执于悲苦,而应从悲苦中解脱出来;三是苏轼一反往代诗人把人生看成倏忽即逝的悲观甚至绝望的观点,而把人生看成一个漫长的持续的时间过程,因而有到处为家的意识,始终能泰然自若地委身于持续的波涛之中,表现出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研读李商隐诗我们不难发现,悲剧性不仅是他生命的基调,也是他诗歌的基调。这种意识根源于他对唐王朝中兴无望而崩溃日近的忧虑、感伤,政治上的挫折、爱情上的失意、生活上的不幸、精神解脱的无助,使诗人心头经常萦绕着对人生的迷惘之感,也使他对人生的悲剧命运有痛切的体验与深刻的思考。于是,作者在坎坷命运中发出了对悲苦人生的生命拷问,以至于在他诗作的抒写中渗透了对人生的悲情思索。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考察李煜词与佛教信仰的关系.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探讨李煜词的思想意蕴和深度,认为李煜词表现的那种空幻感和悲苦感既是他人生的切实体验.也是词人从佛教教义出发的对人类普遍存在状态和意义的关注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读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文章中.他讲了朋友的一个故事。他的朋友因出言不逊而遭了人生的挫折,生活中样样待遇都不能与人平等,于是他使盼望能以他的长跑来获得人生的真正解放。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  相似文献   

5.
宋星 《教育文汇》2005,(3):56-58
来自乡野大地的中国民歌,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满怀眷恋的母亲,盛满温暖的理想.还有期待着黑暗的煤,忧郁的海……海南青年诗人黄葵“曙光妖娆系列”之一《民歌的中国》,以他善感细腻的心灵,摇曳多姿的笔调,书写他的热望与期待,崇高与赞美。浸润其间的,是诗人对乡土中国、对历史文化、对人生来路、对自然万物独特的体验和把握。这本诗集共分为六个部分:  相似文献   

6.
佛教“苦谛”与杜荀鹤诗的身世之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山林隐逸诗人中多叹老嗟卑之作,在杜荀鹤诗集中,更是充满了感伤身世的凄凉戚苦之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屡受摧挫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佛教“苦谛”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与佛门有较深渊源,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这种身世诸苦的诗篇,反映了封建社会部分文人的心灵归宿与精神结局。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现实的质疑性体悟及其对人生“原点”和“终极”永不停止的追问,使鲁迅对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确定性时常产生怀疑:一方面,历史上的悲剧、喜剧和闹剧在现实中轮番上演,使他感到现实对历史的重复及其与历史在本质上的相似性,于是觉得:“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①过去、现在、未来,似乎搅成一团,成为一种凝固而又坚硬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间无尽的悲苦,使他感觉如生活在地狱中一样,由此使他产生空间上的错觉:“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充塞着重…  相似文献   

8.
化铁是七月派重要诗人之一,40年代,还不满20岁即出版了诗集《暴雷雨岸然轰轰而至》。本世纪初,出版了第二本诗集《生命中不可重复的偶然》,诗量少而质优。早期以热情、革命为诗的主题,奔放、直白是其特色。80年代后,只写短诗,常含人生真谛。50年的人生打磨,使诗人更深沉,深沉成了主要特征,让读者看到一位饱经沧桑、踽踽独行老者的睿智与真情。半个世纪唯一不变的是情,真情。  相似文献   

9.
文人路遥对人生有其自己的界定,这种界定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路遥的人生观是一种悲苦但幸福的人生观,而这种幸福观的要源于最为简单的生产劳动。他借作品中的人物展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一书除了涉及哲学、审美等问题,还较多地谈论了人生。庄子立足于现实,思考了人世间的纷争、人的生死、人生意义价值等问题。然而从现实出发,庄子难以找到消除人生悲苦的有效途径,只能徜徉大道,创造出许多人类思维难以认知和体会的极其抽象的概念和境界,对人生悲苦进行消极的、阿波罗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散文有悲苦的人生底色,其苦闷是他的个人气质和性格以及时代因素合力的结果。更与他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文化观、政治观有关。朱自清的散文一方面缜密漂亮,另一方面为纾解人生苦闷,追求刹那主义,由刹那间事件引起的感情的明灭,对感情与外在事物间联系反复咏叹,着笔舒缓,描写细腻。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诗人朱湘在20岁左右时,经历了人生两次大的波动,就是被清华学校开除和在新婚之夜与大哥反目。这两个事件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意味着悲苦的身世对朱湘的人生投下了阴影,但同时也促成了他的成人独立和走入文坛,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宓是我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亭林诗集》批注本的发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本文就吴宓对《亭林诗集》的批注情况,对吴宓与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及爱国精神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希学先生要出一本书,我是很惊喜的,但更多的是好奇。他到底要出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记忆中,他是写报告文学和长篇通讯的高手,别的,我所知就甚少了。当我看到《人生卷首语》书稿的时候,这才六吃一惊,原来是一本散文诗集。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是一代国学大师,也是近代悲观主义者著名代表之一。王国维的诗词中弥漫着一种末世情怀,是把悲苦与孤寂生命诗化的载体,同时王国维又将其悲苦与孤寂生命的知性化、哲理化,为其悲情化的人生寻求了学理的支撑,最终将其悲苦与孤寂生命极端化。  相似文献   

16.
刘玲华 《考试周刊》2012,(92):38-39
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录了贾谊的《过秦论》,贾谊才华出众,眼光高远,但他命运多舛,人生悲苦,这一点每位老师都很清楚,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要介绍的是历史上存在的对造成他悲情人生原因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表明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创建的新理学体系,使他成为我国20世纪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而他的人生境界论则成为他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方面。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建立的基石是觉解,觉解是人生的显著特征,觉解程度决定人生境界的高低。  相似文献   

18.
曹智 《文教资料》2009,(15):13-15
苏轼旷达精神源于儒释道思想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是他经历坎坷丰富的人生之后对人生本原的透悟。苏轼旷达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促进了他对于常规的突破和新的艺术规范的确立,使他对世界人生有着独特而富有深邃哲理的认知.给他以敏锐的艺术情思。  相似文献   

19.
将梁实秋先生定位于古典与浪漫之间,未能确切涵盖他的整个人生。文章通过对梁先生家书的解读,可以真切感知其八十余年的人生冷暖,可以更好地理解梁实秋先生的真正心境。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和"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展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纯粹性。汪曾祺善于创作短篇小说,其笔下的人物也独具特色,是当代文学中关怀平凡人生、体察冷暖世界最多的作家之一。本文简要探析了汪曾祺笔下的文学人物塑造,特别是以市井人物为主,体味了他创作中下层平民的悲苦与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