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科又站在饮水机前喝水,我走过去问:“科科,你应该在哪里喝水呢?”“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喝。”“那你怎么站在这里喝?”“在这里方便呀。”我无言以对。是呀,为什么非要孩子回位子上喝水呢?第二天,在喝水前,我跟大家讲了科科的意见,请小朋友说说在哪里喝水更合理。有的孩子说:“在饮水机前喝水是很方便,而且不会因为端着水走路把水洒出来。”有的孩子说:“不行,都在饮水机前喝水,就没地方站了。”我说:“那我们去试试。”由于有不少孩子站在饮水机前喝水,另外几个孩子因无法接水而急得大喊:“老师,我们没法喝水了。”等孩子们喝完水后,我问:…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在与家长交流中,觉得现在孩子晚上睡觉是个令人央疼的问题。有的要父母陪睡;有的要父母讲着故事才睡;有的要等到父母上床了再睡;有的则要摸着妈妈的耳朵睡;有的要妈妈拍着睡等等。孩子不能独自一人睡觉,给父母带来了不少麻烦。怎么培养孩子从小一人独睡?我是这样做的: 儿子一出生,就让他一人睡一个小床。那时我要喂奶。许多人劝我让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在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抽取出来的片段: 片段一:一群孩子围在一位老师周围排练自己编的儿童剧.大概是由于第一次扮演这样新鲜的角色,孩子们总是笑个不停,导致排练无法继续下去.这时坐在孩子们中间的老师突然站起来,生气地说:"你们笑吧,我不看你们演了!"  相似文献   

4.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孩子放学归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我们班主任今天实行一项‘新政',改站着发言为坐着发言.老师说今后只要他上语文课,他点着谁发言,谁坐着发言就是了."好!好!好!我一连说了几个"好",心想这个"改良",也许在全国都是值得推广的.以后一连几天,我总是问孩子,你们班主任坐着发言的"新政"怎么样了?孩子总说:"我们老师总是一点哪个同学发言,那个同学就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老师也总是说,请坐下,请坐下发言."后来,我也懒得问了.近日,我又想起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来,于是问:"怎么样,你们那个坐着发言的‘新政'养成习惯了吗?"孩子说:"还养成习惯了呢,又回到原来那个样子了,同学们已经习惯了站着发言,老师也不再对站着的同学喊'请坐下发言'了."  相似文献   

5.
<正>今天中午,张老师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了《生气熊和开心熊》的故事,我们听得非常认真。听完故事,张老师微笑着问我们:"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做一只生气熊呢,还是开心熊?"我想都没想,就把小手高高举起。张老师让我回答,我大声地说:"我要做一只开心熊!"张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我想了想说:"因为故事中的生气熊无论  相似文献   

6.
发完作业本,一个平常喜欢拖欠作业的孩子问:"老师,我的作业本怎么没发?"你可能会生气地瞪他一眼:"怎么可能!一定是你没交!"这个孩子满脸委屈,却有口难辩.正在这时,一个成绩好的孩子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也没发."你愣一下,说:"噢,你到我办公桌上去找找看."  相似文献   

7.
<正>开学已经一个多星期了,可是学生们仍然不能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我心里又是着急又是生气。预备铃响了,我站在了教室门口,只见几十个孩子像小鸟归巢似地拥进教室,有的满脸通红,有的气喘吁吁,有的满头大汗,有的大声嚷嚷,有的在争吵着什么……  相似文献   

8.
公园的草坪上,老师正在讲故事。十几个孩子聚集在老师跟前,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坐着,有的俯卧着用双手托着下巴,还有个淘气鬼趴在老师背上。在附近的一张长椅上坐着几个游人,他们看到这种情景就议论开了。甲:老师只顾讲,也不管管孩子。你看孩子们东倒西歪的那  相似文献   

9.
体育游戏在托班幼儿心理调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班幼儿人园第一周的两个教育实践的镜头引起我们思索: 镜头一:在托一班教室里,有着多年经验的于老师和王老师围着七八个孩子,有的孩子拉着老师的衣服,有的孩子哭着喊:"老师抱,老师抱."还有的"高手"扒开其他孩子爬上老师的膝盖,堂而皇之地坐着,连老师上个厕所都有小尾巴跟着.  相似文献   

10.
托班小朋友的床四周有低栏。每天睡觉前,有的孩子不敢上床,站在一边干着急。我请会上床的孩子做示范。其他孩子仔细地观看他们的上床动作,然后模仿着上床。有一些孩子仍然上不去,我就让他们搬来小椅子,先踩在椅子上,再爬到床上。经过几天的练习,孩子们都会自己上床了。我感到,一种能力的培养,在于成人的耐心指导和不断坚持。上楼梯孩子们一听到要去看哥哥姐姐跳舞,都迫不及待地要去大班活动室。可是,从托班活动室到大班活动室,要上楼梯。对托班孩子来说,上楼梯是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1.
<正>1.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习惯课堂上让孩子做题,一转身的工夫就有孩子举起手来说:"老师,我做完了。"接着似乎要站起来,我说:做完了不等于做对了,好好认真检查。再看考场上,大多数孩子大约40分钟就做完了,有的趴在桌子上玩,有的左顾右盼,没有几个静下心来仔细检查的。这说明我们的孩子没有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做题要细心审题、认真做题,最后还要仔细检查,这是保证题目正确的最后一道保障。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自己在做题过程  相似文献   

12.
"魔术"止哭     
已是小班开学的第二周,以王琛为首的几名幼儿来园时仍大哭不止.为了让他们感受上幼儿园的乐趣,我找来了几张白纸对他们说:"你们谁不哭,我就变魔术给谁看."一个孩子听说变"魔术",马上不哭了,好奇地看着我.我学着魔术师的样,神秘地抖了几下纸,然后将纸按在墙上,嘴里不断说着"变",手里很快地叠出了飞机.我又拿出第二张纸对他们说:"你们还想让老师给你们变什么?"有的孩子说小猫、有的孩子说小鸟、有的孩子说小狗,还有的说军舰等等,我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午我去中班替班,刚到门口,就听见夏老师用命令的口吻说:“棉花套!瞧你这付脏样,还不赶快站起来。”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男孩慢吞吞地从地上爬起来,裤腿膝盖处,已经磨出了两个窟窿,露出里面的咖啡色内裤。我奇怪地问:“这孩子为什么叫‘棉花套’?”夏老师忙着把孩子打发上床睡午觉,然后把我拉到活动室里对我说:“这个孩子是刚从小班转上采的。别的老师都叫他‘棉花套’,我也就跟着这么叫  相似文献   

14.
开学不久的一天上午,当我信步走进四年级四班教室,打算组织一节社会课活动时,却发现班上有一大半学生正处在极度的伤心之中:有的撅着小嘴在嘟哝着什么,有的紧皱着眉头在使劲摔打着什么,有的趴在课桌上一动不动……我一时搞不清楚个中原由,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报告说:"听说教我们语文的A老师不再来了,同学们非常想念她,所以……"听他这么一说,原本没有进入"情境"的孩子也一下子变得情绪激动起来,跟着"呜呜"地哭出声来.  相似文献   

15.
<正>一、真实案例给人的反思2005年笔者亲眼见证了一个事情:与笔者同一单位的一位男老师,小伙子血气方刚,在一次上课时,一个男同学不停地讲话,男老师很生气地说:"我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怎么还讲话,马上到门口站着。"这个学生听到老师当众批评自己,觉得没面子,反驳道:"我为什么出去?我是交了学费的,我不出去。"这时男老师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气得脸发白:"走,找你班主任去。"说着还伴有拉他的动作,这位学生不让老师  相似文献   

16.
一走进教室,几个男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向我告状:"阎老师,今天中午小丰买了不该买的东西!"有的脸上露出一种诡异的笑容。"是不是又买了游戏卡?""不是,没办法说出口。"小丰是我们班的捣蛋大王,平时油腔滑调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琳琳所在的幼儿园真不错,老师会想出办法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能力。这不,在母亲节这天,我收到了老师帮她做的礼物:打开精美的包装纸,露出了一个手工做的小鸭子,一只很不错的小鸭子。我弯下腰抚摸女儿的头,对她说:做得真好,谢谢你送我礼物……“慢着,”孩子伸出手小,指着小鸭子的底部,说:这上面还有我的祝福呢,老师让我们自己说,她帮我写上的。哦?我饶有兴趣地将小鸭子翻转过来,看到了这样一行字:“祝妈妈每天早上不生气。”这算什么祝福?我问她:你为什么要祝妈妈早上不生气?琳琳的回答令我很吃惊。她说:“如果早上生气,会难过一天;如果晚上…  相似文献   

18.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试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家长无奈的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时左右上床入睡,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夜半十二时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无足够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家长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接中…  相似文献   

19.
老师:您好! 我女儿今年13岁,很不好沟通,鼓励她的话被认为是违心的话,批评的话则被认为伤她自尊.我现在对她真是束手无策了.请问我该怎么办? 家长:您好! 在孩子青春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很多家长由于不擅长沟通,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 在与孩子沟通时,建议家长不要掩饰自己的真实心态,但要尊重孩子,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举个例子,当女儿做了一些让您很生气的事情时,您可以对孩子说:"虽然我很生气,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有原因,能不能跟我说说?"这样一来,孩子就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也有机会了解事情的真相.否则,极有可能会因为我们的片面看法"伤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20.
每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都让人头疼。一旦我发出“站队”的口令,孩子们就疯狂地向站队的地方冲去。有的孩子连小椅子都顾不上放好,就迅速跑过去,你推我,我挤你。经常会听到“老师,他插队”“我站在这儿”这样的话语。站在前面的几个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