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作为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微观基础,其治理成效不仅关乎乡村的和谐稳定,也深层影响社会整体治理水平。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积分制作为村级公共事务的治理工具,在激励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全国各地持续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过程中,部分地区村民积分制实施过程中遇到财政不足、主体缺位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以陕西省Q县F村为研究案例,经对其村民积分制地方实践调研发现,F村作为陕西省村级经济发展强村与乡村治理示范村,其运用村民积分制与环保卫生、乡风文明建设等村庄事务相结合,显著激发了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的同时,仍存在村民积分制治理手段陈旧、治理深度不够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F村应将村民积分制与产权改革相辅,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强化“村”“民”纽带等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2.
经济贫困地区的村级治理:陕西省黄村,硬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治理(文中有时简称“村治”),是指在一村区域范围内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控。本调查报告将研究兴趣定位于经济贫困地区的村级治理。这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从村级治理角度描述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可能凸显村级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传统的物质投入主导型的扶贫思路的转换。二、对贫困地区村治的描述和分析,可贡献于一般的村治研究。首先,它代表一种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其次,它代表一种区域类型,再次,它可以从一般意义上加深对村治的理解。一、调查点概况两个调查点为黄村和硬村,属陕…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组织“一肩挑”治理模式是优化当前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实践。结合行政过程理论框架,基于江西赣州H村“一肩挑”模式实践的调研,旨在对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模式的推行效果与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语境下,“一肩挑”模式简化了镇-村关系,在权力集中的同时提高了决策和执行效率。为了进一步维持“一肩挑”模式在决策和执行环节的优势,一是需要两委协调配合,提高交叉选任比例。二是提高村民参与度,调整选举机制。对于当前“一肩挑”模式带来的监督压力问题,建立新型镇-村关系是探索保障“一肩挑”模式稳定运行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为新时代村级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目标导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基础环节就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来比照和分析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的意义、所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措施。从意义来说,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重大目标的完成度。从现状来看,村级党组织在组织建设与人才振兴、产业发展与村民生活、文明乡风与乡村治理、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愿不足、能力不足、方法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欠发达村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的有效性,可以从引才引智加强自身建设、引领产业培育内生动力、善用科技实现转型发展等角度入手,力争让村级党组织成为欠发达村实现又快、又好、持久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与推动者。  相似文献   

5.
全国40县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政府主导的“项目进村”目标与结果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执行差距”,反映了县乡政府及村级组织与乡村治理绩效具有较为复杂的内在关联。“项目进村”中县级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力度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县域内的发展差距,乡镇一级的配套投入越多,则愈加限制治理绩效的改善,而村级组织的“一事一议”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为此,加大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并动员、鼓励、引导和规范地方和基层组织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和有效衔接,拓展乡村地区的民主治理,是当前“项目制”制度安排下,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治理绩效得以可持续、稳定提升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6.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改善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之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我国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文章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库检索历年村级集体经济研究文献,采用科学计量方法,基于COOC计量软件分别绘制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作者、关键词和研究机构等知识图谱,分析我国村集体经济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我国村集体经济研究领域发文量总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作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并不太明显,暂未形成广泛、紧密的合作关系,地区分布呈现出从传统农业省份向发达地区集中趋势。一般研究热点主要为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改革、村集体经济财会管理、农村税费改革、党组织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产权制度改革等五个方面。具体研究热点集中于村级财务、村级组织与村“两委”、乡村治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等五个方面。未来可兼顾定性研究方式上,强化这一领域的定量研究,并在村集体经济的创新模式、发展路径、影响因素及学科交叉合作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7.
村级民主监督现实困境产生的症结及其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政村治”的村级治理格局的有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村级民主监督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而现行村级民主监督体系的三大监督主体均面临着监督的现实困境,其症结在于农村各权力利益群体的相互压制和冲突。因此,解决村级民主监督困境的关键在于疏导农村各种权力利益矛盾,理顺各监督主体中间的权力利益关系。为此,本文提出了村民自治及其监督机制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治理模式能够一定程度缓解村“两委”冲突与矛盾,但也具有局限性。通过调研发现这一治理模式存在“一肩挑”负责人能力不足、“两委”组织简单合并、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之间有张力、“一肩挑”制度化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需从主体、组织、价值、制度四个维度切入,选优配强“一肩挑”负责人,加强组织协同治理,维护村民共同利益,进一步完善“一肩挑”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豫东安村为个案,探讨了人口大量外流对村级治理的冲击,认为村庄人口大量流出造成了村庄治理的困境。其表现为:人口外出虽然带来了村庄经济总量的增长.但村治的汲取能力弱化;村庄优秀人才的外流造成了村庄权利组织的虚化和后备力量缺失:村民政治权利观念淡漠,村庄公共权利组织权威下降;村民生活好转但村庄治安状况堪忧。  相似文献   

10.
村级选举后的治理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选举在中国已经实施了二十余年,其制度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村级选举对村级治理所起的作用甚微.尽管村级选举和国家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强调"村级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但当选的村委会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有效的村民自治潜力,选举出来的村委会并没有在村级事务上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乡村治理薄弱之因有制度上的缺陷,国家对村民自治定位的宏观影响以及乡镇政府的微观掌控.这些因素一直阻碍着村民自治制度化的实施和村庄治理绩效提升.村民自治在维持社会稳定以及为数亿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被忽略,更不能失败.必须实施新的村民自治模式,整合和区别传统村组织的职能,解决村级治理制度化建设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村治研究,系由"村民自治"的政治学研究发展而来。在"治理"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之时,村治的内涵便由"村民自治"发展到了"村级治理",并进一步扩展到"乡村治理"。随着更多主体(政治、经济及社会组织、个体)  相似文献   

12.
仪陇县创建的“五权”村级治理模式,得到了《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主流媒体多次深度的报道,并在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共同组织召开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推介。那么,这种模式蕴涵了怎样的“民主参与”的价值,对全国乡村的“乡域政治”或者是西部乡村的村级治理具有多少普遍意义,需要我们做出深度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村“两委”是村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的简称,习惯上前者简称为村支部,后者简称为村委会。目前村“两委”选举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通过在河北省M村进行访谈,笔者将M村中的具体现象与换届选举联系起来,了解选举、人员以及制度方面存在的困境,厘清村“两委”选举困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村级换届选举所存在的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姜堰市从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扎实推进“充分转移镇(村)”创建工作和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至2007年8月。全市达到“充分转移镇”标准的镇已有10家,占全市建制镇总数的55%;达到“充分转移村”标准的村146家,占行政村总数的49.19%,建成了河横等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6家,在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全面小康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从“汲农”到“惠农”的治理转型中,财政匮乏下的压力体制型构了基层政权的汲取特性,并制约着服务型政府的现代建构。从体制结构看,汲取型政权在权力体制、国家财税体制与关系互动体制等方面都遭遇不同程度的的抵牾与约束,形塑出各种张力关系与现实困境。基层政权迈向服务型政权的重塑路径.应着重从体制突破入手:建立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的权力运行体制,构建相对自主的公共财政体制,发展基层民主重构基层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在没有确定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效率边界下,向着财政收入层层集权、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层层下移的方向演变,结果导致基层财政普遍处于“紧”运行之中,并衍生出一系列基层公共治理问题。理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必须按“以公共需要为本”的公共治理观和公共财政观、“财政负担与财政能力大致对称”的政府间纵向支出结构安排观以及“基本公共品优先保障”的各级政府横向支出结构安排观,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效率职能界定、政府间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划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建、打破城市与农村公共品分割分治的“一品两制”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不断促进我市农村成人教育市、镇、村三级办学培训网络的形成、紧紧围绕着“科教兴市”和“建设教育强镇”这个工作目标、牢固树立我市大力实施的“深化实验中”的工作理念,努力实现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连一步提高为“三农”服务的工作质量“南安市村级技校经验交流会于2002年11月5日选择在边这地区的九都镇召开。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城中村社区的治理秉承“乡政村治”的规则,不过这种“村治”呈现出与社区集体经济高度粘合的特征,但是在“撤制”后,城中村被纳入城市范围,城中村治理呈现“双轨政治”的特征。作为基层政府代表的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和作为村集体经济代表的社区经济组织实现了社区治理的权力协作和让渡,其实质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与以村集体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分享城中村社区公共权力的治理过程,这种治理过程凸现了城中村被纳入城市后社区治理的微观逻辑。  相似文献   

19.
数据赋能有助于构建化解基层治理模糊性困境的有效机制。基于对苏州市姑苏区“城运平台”这一数据赋能典型案例的考察,将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核心机制提炼为“全要素清晰化”:通过对前沿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基层政府的数据汲取、数据感知和数据认知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得益于基层政府对数据汲取、数据感知和数据认知能力的组合式运用,基层治理中的治理对象、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等各项要素也由模糊转向清晰。“全要素清晰化”背后隐含的是基于事件牵引的无缝隙治理逻辑和基于数实融合的敏捷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20.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三苏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苏文化及其家国情怀作了充分肯定。对苏轼治理西湖的经验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确实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可以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决策的科学性、强大的执行力是取得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而“无所愧怍”的初心、实事求是的作风,对今天的从政者具有多方面启示意义。因此,从苏轼治理西湖“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不但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