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晓怡 《小学生》2013,(6):14-17
这篇习作是后小河小学五年八班的同学们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白杨》后做的写作练习,要求如下:请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完成一篇小练笔,注意抓住事物特点,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题目自定。  相似文献   

2.
傅望华 《学语文》2004,(11):89-91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惟有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笔下的文字,方能写出令人感动、抓住读者的作品。要把文章写得富有“情感”的因素很多,仅从“技巧”上来说就有许许多多,其中巧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作品写得饱含“情感”、生动感人的好方法之一。现就巧用“拟人”写诗作文,撷例赏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3.
学了《白杨礼赞》《石榴》这一单元后,笔者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习作练习。内容如下:请以“我是一棵(朵、丛……)”为题写一篇以物喻人的作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补充内容应是某植物,如白杨、竹子等);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④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4.
留白,原本是中国绘画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即在整幅画面中适当留下空白,什么也不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以达到"此时无笔胜有笔"的艺术境界。后来,这种手法渐渐被移植到文学创作中。作者故意隐去要表达的含义,而运用一些特殊的文字,让读者去揣摩诸如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蕴含的哲理、人物的情感等。这种技巧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简约含蓄,有"言有终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而读者则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尽情徜徉在想象的殿堂之中。留白,可以在文章任何一处展开,但多用于结尾。留白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朱熹关于“比”的解释。这种解释指出,“比”是拿别一事物打比方来说明要表现的这一事物。“比”首先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用的,可分为比喻和比拟。  相似文献   

6.
文题请以"我熟悉的动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题目解析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写作时要先选择一种自己较为熟悉的动物,再想一想自己与动物曾有一些怎样联系或故事,写出与动物的交往和情感。具体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一、综合运用多感官、多修辞来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通常写作状态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牵动起自己对以往生活的回顾,然后用文字加以再现。作为一个叙写者,如果希望更好地架构起自己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让读者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不妨在叙写中寻找一个、两个或者更多的合适的“窗口”,让自己从幕后走到台前、为自己制造一个插话的机会,或宣泄情感,或表达思想,而文章的主旨,写作的意图往往就蕴含其间。下面我们不妨来尝试一下。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技能。写作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堆砌,其中蕴含着许多技巧,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慢慢掌握。通过写作,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让文字传递内心的想法。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积累的重要时间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文字将动态的事物与静态的景观流畅地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奋斗的精神,蜗牛象征了那些为了心中的梦想而执著奋斗、努力追求的人,给人以启示。其实,只要用心去感悟,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人  相似文献   

10.
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用于写作中可以更灵活地表现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本文首先以课文为例,介绍了"实写"与"虚写"的运用,然后从虚实结合、虚实互换两个方面,借助具体实例介绍了写作中虚实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文题展示】○●○●○●○●○●○●春天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春光明媚,实在令人心旷神怡。春光好,好读书,好赏景,好放风筝,好……请你以"春光好,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写作指津】○●○●○●○●○●○●以这道考题写作,既要写活春天的美好,  相似文献   

12.
以《姥姥的剪纸》为例,分析了阅读课如何引导学生侧重学习写作手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继而对学生的写作也有比较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烘云托月原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技法,通过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显示月亮的清辉。在写作中一般把通过表现一种事物来突出另一事物的手法称为烘云托月法。  相似文献   

14.
姜红娟 《江苏教育》2000,(12):24-25
现在一些小学生作之所以面目相似、千篇一律,首先便在于习作时的“惯性语言”:如描写人物外貌,小孩的眼睛一律是“水汪汪的”,“水灵灵的”,大人的眼睛一律是“炯炯有神的”;如描写高兴的心情,总是“比吃了蜜(哈蜜瓜、糖果等等之类)还甜”,“一蹦三尺高”,“笑出声来”,悲伤的心情总是“比吃了黄莲还苦”,  相似文献   

15.
高明的作者在写作时往往充分利用人们的“求知欲”,将文中的答案放在最后,从而紧紧地抓住你的眼球,使你总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尽早地寻求到答案,让你来个先睹为快!这样的写法多采用“先不说出,后作交代”的手法。  相似文献   

16.
一、觅踪溯源:2008年高考山东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一题: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这篇阅读理解所采用的文章是《歌德之勺》。《歌德之勺》是一篇采用了以小见大表现手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阅读》2009,(4):60-62
写好作文有捷径吗?没有,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必须广泛阅读、积极思考、勤于练笔,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的学习是一门硬功夫,对词汇、修辞、各种文体的规范写作以及各种描写手法的积累是写作的“内功”。  相似文献   

18.
陈冷(陈景韩)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报人,先后任中国近代两大报《时报》和《申报》的主笔。他首创"时评"栏目,配合时事抒发议论,被各报纷纷效仿,成为报纸的固定栏目,在从事报业工作的28年中,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潜心结撰时评9000多篇,开展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时事批判,对启蒙国人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时评写作手法灵活,风格多样,外在形态丰富。本文以其《时报》时期(1904-1912)的时评为分析的基点,浅析其时评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小学伊始,作文便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流水帐”式的“作品”也便成了大家作文中的常客,面对这些“雨后春笋”般的“佳作”,老师们显得一筹莫展,于是,长期以来这些“作品”便成了天天“挨批”的对象。自然而然地,“流水帐”式的作品便成了“幼稚”、“不成熟”作品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写作理论方面作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对文章及写作现象的本质作过深刻的揭示和表述.他明确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本文认为,只有深入社会生活中认真观察体验,才能获得可靠的材料: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通过分析,才能把握反映对象的本质,写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