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学讲授“语文教学论”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试教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以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情形。课文感情色彩相当浓厚,短暂的最后一课,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阿尔萨斯入失去土地时悲愤、沉痛的心情。学生小H试教时,感情颇投入。她简单地介绍背景后,就从小说的三要素切入。通过提问,让“学生”(H的同学)了解小说的人物、环境,以及情节。而情节分为序幕(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开端(上课前小弗朗士看到的情景)、发展(上课的经过:韩麦尔先生提问小弗朗士)、高潮(韩麦尔先生谈法国语言1、结局(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  相似文献   

2.
华东 《语文天地》2015,(2):14-15
一、抓住重点,巧定主问题教学目标《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弗兰士和韩麦尔先生,常规教学一般都是抓住小弗兰士的心理的变化来设计教学的。长文短教,需要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必须准确制定主问题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主问题时要另辟蹊径,抓住韩麦尔老师的语言描写解读人物,品味韩麦尔老师的人物语言,感受爱国情怀,从而突出课文最精华的部分。由于学生对小说所写的普法战争的故事背景非常陌生,缺少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很难体会主  相似文献   

3.
《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开始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思想影响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教学这篇小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怎样才能帮助  相似文献   

4.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首先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小弗朗士的幼稚、贪玩,突出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暗示今天气氛的不同寻常,为下文小弗朗士的思想情感的转变埋下了伏笔。而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又是置于“最后一课”的特殊情感氛围中完成的。文章正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视角”,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愤的气氛描绘得细致入微,大段的心理与细节描写也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所引起的师生及镇上市民的情感变化。正因如此,“最后一课”的课堂才会那样庄重、那般神圣,我们才能充分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痛苦”与“悲愤”。课堂上的情景描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小弗朗士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准确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年龄与性格特征,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步步将爱国主义的情思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最后一课》三美《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韩麦尔、郝叟老头等人物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给读者丰富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6.
在《最后一课》中,铁匠华希特往往被视为“闲笔”,仿佛他真的只是起了一个跟小弗朗士“开玩笑”的作用而已.但仔细一想,不对了,华希特也是法国人,他怎么不但不像郝叟那样去韩麦尔先生那里上最后一课,反而要跟小弗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课》的教学刚刚结束,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作为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两个人物形象,深深地印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李老师随着上课铃声的尾音问:“《最后一课》哪些人物刻画得好?哪些地方描写得好?”“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写得好。”“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得好。”李老师见同学们对答如流,满以为他们联系课文进行读写训练的时机已成熟,就兴致勃勃地说:“那么,让我们模仿《最后一课》描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变  相似文献   

8.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也是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着重从“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方法”和提高他们写作能力上着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第二,理解主人公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这节课从“小说三要素”提问开始,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然后我又补充了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  相似文献   

9.
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特别注重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心理刻画,其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有以下特点。一、以服饰暗示心理在一定的环境中,服饰可以起着暗示心理的作用。小说中关于韩麦尔先生服饰的描写是这样的,他“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并特别强调说明,“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因为柏林已经来了命令,学校里只许教德语。也就是说,韩麦尔先生为之守护的最后一小块国土(教室)也将沦丧。韩麦尔先生穿上这  相似文献   

10.
今天上都德的《最后一课》,在事先预习的基础上,本节课将通过圈画、分析文章的多种描写,归纳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为达到此目标,笔者作如下教学设计:1.圈画文章中对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具体描写的内容,并谈谈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也很感人,那么,他的感人之处在哪儿呢?3.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师生开始集体交流。一些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回答问题,而且准确率较高。在后续回答中,情况出现了: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二、课文解读《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 ,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 ,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则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 ,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 ,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  相似文献   

12.
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到底上了几堂课?这是被人们忽略的问题。有人轻而易举地下结论:上了一堂课;有人据文中“习字课上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这句话和上下文意思推断:韩麦尔先生上了语法、习字、拼音、历史四堂课。 我们认为,韩麦尔先生最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课》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一直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小说家都德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本课教学的重点,则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而感知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心理愉悦——兴趣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伯恩斯坦),而要培养学生对本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所上的“最后一课”是成功的,而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能成功地上了“最后一课”,他在课堂上所流露出的情感,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表现出“最后一课”的重大意义,韩麦尔先生用自己的服饰来表示这一课的不寻常,以自己满含悲痛的语言来表示自己失去祖国以及不能再讲法语的痛苦。韩麦尔先  相似文献   

15.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虽然情节并不曲折、复杂,但内容真挚感人,摄人心魄。小说讲的是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心境。它是一篇爱国主义小说,但我觉得它在教育学方面更有意义。现在我想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看看有效教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小说是以塑造、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对小说人物的探究,可以透过文本中人物的各种描写,以第三只眼看人物.也可以通过探究人物的心理历程,以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入、最有效的方式直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以《最后一课》为例,探究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历程,更好地认识、了解韩麦尔这一经典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感悟到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疑难问题尤其值得注意,如:1.小说中的主人公并非只有一个。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们老是围绕一篇小说主人公是谁的问题争论不休,如《第二次考试》中的陈伊玲与苏林教授,《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与卢进勇,《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等。如今,在新课标的倡导下,针对这类问题,有了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我教《最后一课》,在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时,有一位同学提问:“课文上明明写着韩麦尔先生“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幅插图为什么没有画韩麦尔先生戴帽子呢?”  相似文献   

19.
说起读后感,同学们也许会不屑一顾:不就是读后感吗?是的,就是读后感,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写好的。请看这一段文字:话说这第二天新老师就来了,韩麦尔先生默默离开了。这天,韩麦尔先生正在钓鱼,炎热的季节有时真的会使人产生幻觉。这不,在韩麦尔先生的耳边,不断环绕着学生痛苦地学着德语的声音,对他而言,就好似被烈火焚烧般痛楚,备受煎熬。深受熬煎的韩麦尔先生收起了鱼竿,决定去看看他的学生们。其实他自己还没有察觉,他鱼竿上的鱼粮早已因为他的分心  相似文献   

20.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篇举世闻名的小说。重读它,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感触颇深。我们曾经是学生,可是印象中没有哪节课像“最后一课”一样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我们现在是老师,又有谁敢说自己曾经上过的某节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呢“?一课一得”,韩麦尔先生真正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