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人民币收藏的初学者而言,捡漏是一种奢望,能不“打眼”就万幸了。至于传说中的“枣红”、“背绿”等等,动辄成千上万的价格也让囊中羞涩的新手望而却步。如果你钟情于人民币收藏,又是工薪一族,不用妄自哀叹无币可藏。其实身边就有许多“珍品”供你拾取。  相似文献   

2.
江宁 《集邮博览》2011,(2):85-85
近日阅读了《集邮博览》2010年第10期第90页上的《80版50元人民币价值解析》一文,笔者就该文提出一点补充及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我收藏的两百多本《集邮博览》杂志里,有一本封面盖有两个邮戳,内页已经泛黄(如图)。这本被我珍藏了二十多年的《集邮博览》杂志。看似普通却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每当看到它,我便想起我与它的故事。初中时,我在一个同学的影响下开始集邮。从开始的收集信销票,到后来收集成套新邮票。邮票收集多了,感觉到集邮知识的不足,于是开始购买集邮类杂志阅读。  相似文献   

4.
5.
闲人 《收藏》2008,(11):137-137
拙文《明宣德铜胎珐琅彩漆器》一文刊《收藏》2007年7期。由于文章写于一年半之前,研究得不够深入,现作补充如下:  相似文献   

6.
《上海集邮》2006,(6):6-6
本刊讯 南京市集邮协会、献集邮研究会,《集邮》杂志社,《集邮报》社、《集邮博览》杂志社,《上海集邮》编辑部,《天津集邮》编辑部等七单位主办“我心目中的2005年‘五佳’、‘十优’集邮报刊”评选办法:在下列10种省级集邮报刊内,挑选5种(其中报纸型至少1种,数字下带划线的为报纸型);在下列30种其它集邮报刊内,挑选10种(其中报纸型至少2种,数字下带划线的为报纸型)。  相似文献   

7.
补课     
乃君 《集邮博览》2012,(4):61-61
我和《集邮博览》的渊源可追溯至1984年冬季,那时刊名为《北京集邮》,从我们相识到现在,屈指算来已经有28年。那时的我刚刚参加工作,还是单身,每月四十几元的工资要交给父母,所以常常是忍饥挨饿,上下班安步代车来省钱。虽然当时是季刊,但能够偶尔凑足钱买一本,  相似文献   

8.
徐纲 《集邮博览》2003,(6):11-11
笔者在新加坡工作了6年,工作之余集邮,也喜欢阅读集邮刊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国外见到了《集邮博览》,真是他乡遇故知。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也是亚洲著名的贸易金融中心。由于多年的英文教育,新加坡人的中文水平并不高,年轻一代的华人阅读中文  相似文献   

9.
今见《集邮博览》2011年第三期92页骆延锋先生撰写的《游西安世园逛古都藏市》一文中,介绍“西安古玩城”和“八仙宫文物市场”时,均提到每逢周末都有摆地摊的情况。笔者身居宝鸡,但每年都有数日去逛西安的藏品市场。据我所知,在朱雀路南口的“西安古玩城”是每周六都有摆地摊的,  相似文献   

10.
李忠 《集邮博览》2012,(7):55-55
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了30岁生日,屈指数来,我与《集邮博览》相识已经有24个年头了。我与《集邮博览》初次邂逅,是在1988年。那年我刚高中毕业,走进了社会。当时我集邮已有10年了,但在集邮的道路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天,上中学的妹妹从学校门口的邮亭买了一本1988年第2期《集邮博览》送给我,我一见这份杂志就特别喜欢。读了以后,我便被这本薄薄的、只有32页的小册子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里面的信息真是太丰富了,特别是“封片简戳”版的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多遍,从此开始痴迷于收集《集邮博览》上介绍的风景日戳。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是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早在1935年日军侵入东北、华北的烽火岁月,诞生了一首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它源自著名剧作家田汉 1934年春天在上海写的一部电影故事《凤凰再生》, 它讲述“九·一八”后,青年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上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到了《集邮博览》中介绍有关旧信封所牵涉出的一些轶事,受到了启发,也找出自己所收藏的类似信封。  相似文献   

13.
骆延峰 《集邮博览》2014,(12):61-61
读了《集邮博览》今年第8期《"大漏印"其实不罕见》一文,感觉还是有些模糊。刚好,笔者也有济南任先生寄的这枚邮资片。于是拿出来一看,便知道这只不过是中国移动通信宁夏公司制作的一个充值卡而已,附带广告宣传。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集邮博览》创刊30年,而我与她相识仅仅是第5个年头,真是相见恨晚,似乎还感到一些小小的遗憾。 这几年来,每当投递员给我送来《集邮博览》,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这还得从5年前的一件事说起。  相似文献   

15.
《集邮博览》2011,(10):24-24
1982年,《北京集邮》悄然诞生;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730岁的生日。子日:三十而立。的确,30年的时光,“博览”已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长大成人,从最早的32页的小册子扩充为现在的96页的全彩刊物,一本杂志30年的变迁,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小小缩影。  相似文献   

16.
《集邮博览》2011,(12):42-42
1982年,《北京集邮》悄然诞生;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730岁的生日。子曰:三十而立。的确,30年的时光,“博览”已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长大成人,从最早的32页的小册子扩充为现在的96页的全彩刊物,一本杂志30年的变迁,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小小缩影。  相似文献   

17.
应茗 《集邮博览》2012,(7):44-46
《集邮博览》杂志从创刊至今已30年了,它从最初非常稚嫩的薄薄的黑白小册子,发展到今天的全彩大开本杂志;从不定期出版,逐渐过渡到季刊、双月刊、月刊的正常轨道;从停刊到复刊,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历程。现在,它已成为广大集邮者熟悉的工具书之一,同时也成为像我这样的文献集邮者的收集对象。通过多年对《集邮博览》杂志的收集、整理,我归纳出一些浅见,供同好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8.
正2007年8月,《集邮博览》复刊,一字文应运而生,至今栏目已开设七年。在这七年间,杂志主编和集邮界人士就近百个字直抒胸臆,借邮论道,谈古论今。文短意长,有理有据,有情有思,有感有悟,抒发对集邮的认识,对生活的体会。经常有读者来信说:很喜欢开篇的一字文,如同这本杂志的一个窗口。甚或还有热心读者把这些字串联起来,做成文章。可以说,这个一字一议的聊天室,给广大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和触动。为了让更多的集邮者在这个上平台亮相,阐述观点,交流切磋,现面向广大读者征求一字文。征  相似文献   

19.
《集邮博览》2011年第6期刊登了梁荫宗先生《30年代的一枚实寄封》一文,介绍了他收藏的一枚1931年赣西南赤色邮政实寄封,笔者认为,这枚实寄封的真伪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新知 《收藏》2006,(4):98-99
《收藏》2005年第12期刊有拙作《解放初期的兑取现金券》一文。近日,笔者在查阅银行档案时又意外发现一些“兑取现金券”的文件资料,为了让读者对“兑取现金券”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现根据这些文件资料作如下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