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民族新闻定义的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民族新闻"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以来,有关"民族新闻"定义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本文认为,以往对于"民族新闻"定义的研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按照某一特征给"民族新闻"下定义,结果是缩小了"民族新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完全涵盖"民族新闻"的范畴;二是过多纠缠于一般性的"新闻"概念,而没有涉及"民族新闻"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2.
正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纸质媒体如何改进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是关键所在、升级支点、破笔之要。笔者以为,作为一张新闻纸,就是要围绕"新闻"两个字做文章、寻突破、谋转型,就是要换种理念思新闻,换种视角看新闻,换种模式写新闻。为此,笔者给"新闻"这样定义: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之下,新闻就是要通过"新"吸引读者"闻"之,在"新"中寻求"闻",在"闻"中寻求"新"。  相似文献   

3.
刘颖 《新闻世界》2014,(11):60-61
真实报道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底线,也是道德底线,突破这条底线,新闻的真实性就无法保证,新闻的价值将无从谈起。然而现在有些网络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职业道德,收取"保护费","有偿不闻",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要求,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通过如下措施坚决制止: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媒体工作者的道德考核、层层把关、加大惩罚力度等。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真实性是什么——兼论新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理论范畴上,新闻的真实性长期以来处于被悬置的状态。本文在梳理有关研究的基础上阐明:真实性只是新闻传播或新闻工作(joumalism)的首要准则,而不是新闻(news)的首要特征,也不是新闻价值(news values)的首要因素或不变因素。在证明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还修正了关于新闻特征的看法,阐明事实性、新鲜性、公开性才是新闻的基本特征;同时表达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即: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必须讲究科学性,只有将有关的理论概念科学地纳入理论体系之中,找准理论概念的范畴归属,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才能走上真正科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改变了新闻传播业界的传统样态,学界也为此创生了诸多新的术语,但它们对闻传播学科范畴是否具有构建意义?对此本文运用了词汇学和逻辑学的理论、原则,从人们的社会言语和学者们的学术言语活动中,对"媒介、媒体、智媒体、智媒介"等术语进行了语用考察,发现在网络出现之后新的信息载体语境下,媒体和媒介这两个术语概念走向了同一。而在这两个术语中,人们更偏爱媒体,所以,根据词汇形成的客观规律,笔者选择了智媒体这一术语作为新闻与传播学学科范畴的概念。并从智媒体这一客观事物属性的研究中,总结出它的概念含义——智媒体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类人化的、处理和传播信息的系统化载体。  相似文献   

6.
童兵先生曾说:“国人有好事者,曾经收集到三百多个新.闻定义,国外更有人扬言,新闻定义在千种之上。”新闻的定义本来就不统一,对正在成长中的草根新闻的理解,业界就更加莫衷一是,草根新闻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驳杂的概念,而实践在先,理论探索在后,正是新闻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进程的深入,假新闻、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媒介管理部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通知、意见来进行遏制,但效果甚微。本文试图从有偿不闻这种行为的性质入手,通过分析其危害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进程的深入,假新闻、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媒介管理部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通知、意见来进行遏制,但效果甚微.本文试图从有偿不闻这种行为的性质入手,通过分析其危害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9.
正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是我国中医学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而形成的独特诊断方法,俗称为"望、闻、问、切四诊法"。这种诊断方法,尤其是诊断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囊括了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新闻采访与中医施治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二者的思维模式和活动过程殊途同归。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就如同中医的"四诊法",所以"四诊法"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尤为重要。笔者试图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新闻采访中的"望闻问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2月《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推出了专业新闻+公民新闻合作采访报道的城事e闻专栏,它主要依靠QQ群和博客两个平台,尝试在网友发言中寻找、筛选民生新闻,该版面的诞生也标志着国内纸质媒体公民新闻实践进入实质化运作阶段。但是作为都市报媒体一个新兴的公众新闻版面,它在新闻专业主义方面实施的怎样,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新闻把关等方面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本文就从城事e闻专栏的运作模式和报道内容及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谭天  刘云飞  丁卯 《新闻界》2012,(12):6-9
新闻定义的考究和争论一直没有断过,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要重新认识"什么是新闻"。本文以客观、发展、全面的视角来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定义。笔者认为,新闻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是一个集成的概念,是一个过程的概念。从客体的角度试图描述"新闻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王多 《新闻实践》2009,(10):36-38
新闻评论有三"气",那就是气质、气势与气度.三"气"是就新闻评论的品性而言的.新闻评论是要有自己的品性的,就像任何文章都应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一样,见其文而知其人,望其笔而"闻"其气.一些评论文章只看正文,就知道出自哪家报纸、何人手笔.另一方面,气质、气势与气度,也决定了一篇评论文章的水平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读了《声屏世界》今年第八期上王新武同志的《现代新闻定义之商榷》和廖鸿同志的《对新闻定义的理解》两文之后,引起了我对新闻定义的思考。上述两位同志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和重新修定新闻定义,我也有同感。如何使新闻定义更科学呢?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新闻界同仁。一、新闻属何范畴新闻属何范畴?似乎是个不值一提的问题。但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拿上述两文来说,王新武的新闻定义是:“用成文性表意信息符号公开传播的最新事实”。廖鸿的新闻定义是:“新闻就是大众所关心的、最新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新闻、载体、商品,这三者均属不同概念。然而,却往往被某些“学者”混为一谈,笼统地把新闻称为商品;尤其近来这种混谈更多,引起种种歧意。什么是新闻?陆定一同志早有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尽管近十多年来对这个定义尚有争议,但它与载体、商品是属不同概念,这是很清楚的。也就是说,新闻是仅指所报道的并  相似文献   

15.
冯越 《今传媒》2008,(3):44-45
一、引导性是新闻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我国流行的多种新闻教科书和普及类读物中,提到新闻学的概念,往往要从新闻的定义、新闻的价值等名词术语讲起.现在通用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战时宣传工作的客观需要及图像摄影技术、音像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促进了大后方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且成效斐然。而影闻教育作为电化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将国内外战事新闻以及美英等盟国的社会生活和先进生产技术等,通过幻灯映片、新闻照片、壁画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影闻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民智,开拓民众视野,激发民众抗战建国热情,也活跃了因战事而受阻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影闻教育在抗战特殊环境下,所取得的恢弘宣传效果,更值得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7.
真实、准确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个原则,新闻写作中的每个词似乎也应当是准确的,然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自从模糊逻辑被提出以后,逻辑学变成研究三项式逻辑或多项式逻辑的学科,因此某物除属或不属于某个范畴,还多出了一种可能性:既属于甲范畴,又属于乙范畴,即处于两个范畴的跨界领域。于是,语言学不再是范畴理论,而相应地成为一种边界理论①。因而,作为语言的表述材料——概念,也具有这种处于两个范畴的跨界性质。既有表达  相似文献   

18.
重温新闻的概念什么是新闻,这是一个自报纸产生那天就开始争论的话题,不同的群体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新鲜、少见、有趣,重在新闻价值。我们关于新闻的定义来自陆定一的《我们对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业界,学界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给它下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新闻题材说"、"节目形态说"、"传播对象说"、"价值取向说"四种。"新闻题材说"从电视新闻题材内容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类独立的新闻报道题材.是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等并列的概念。电视民生新闻是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20.
李新祥 《出版科学》2011,19(1):43-48
按照定义文本中动态性环节的数量作为分类标准,可以将已有的出版定义分为五种类型:"单一环节"论、"二环节"论、"三环节"论、"多环节"论和其他类。研究这五类定义,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从"单一环节"的概念框定至"多环节"的界说,反映出人们对出版本质认识的深化;第二,出版不是一个即时性的静态范畴,而是动态的过程性范畴,"复制"属于出版的核心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已取得共识;第三,载体不是衡量构成出版行为与否的关键,是否有偿也不是构成出版行为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