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莎 《新闻窗》2008,(2):107-108
一、成舍我的办报实践 成舍我(1898-1991),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爱国报人和新闻教育家,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具规模的民营报业集团,被誉为民国“四大报人”之一。1924年,成舍我以200块大洋的微薄资本创办了《世界晚报》,翌年出版《世界日报》与《世界画报》,  相似文献   

2.
“有些县市报品位不高”——当今新闻界有行家这样直言不讳;“县市报受诸方面条件所限,难以办出高品位”——县市报中有同志这样忧心忡忡;“我们一定能办出高品位的报纸”——众多县市报人尤其是老总们却又这样坚信不疑。众说纷纭中,有人要问:“究竟县市报能否办出高品位?”对此,我们结合编排第1266期《襄阳报》的体会,感到县市报人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在编排中坚持高立意,是完全可以办出高品位的报纸的。我们这期《襄阳报》是一期专号——199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特刊”。此刊经精心编排出版后,社会反应较好。不少读者来信肯定,有些专家在审读时将其与在北京同时出版的十几家大报比较后,认为,从总体因素看,此期《襄阳报》已基本达到大报水平。那么,这次成功的偶然中有些什么必然性呢?我们经过始而欣慰、继而思虑、再而领悟的参禅式悟道,终于从办报主体即报人自身的编排功能释放上,悟到“三个立意要高”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城乡导报》社长、总编辑李国平有个外号,叫“魔鬼总编”。之所以成“魔鬼”,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从教育系统半路出家的报人事业心极强,没日没夜玩命干,在微博上自称“按照欧洲时间作息”;二是自信干一行精一行,用一套独特的办报理念,短短四五年问就悄然将《城乡导报》的经营规模做到全省县市报的老三位置,低调而又有些神秘感。  相似文献   

4.
杭州日报老报人卢贤松的专著《报海奋蹄五十年》一书最近出版。该书系卢贤松为庆祝杭州日报创刊50周年而出的新闻作品专集。主要内容有“乔石同志教我写新闻”、“五随周恩来总理采访  相似文献   

5.
读报发现个新鲜命题:“文学作品一作家的孩子”。直呼作品为“孩子”者,乃蜚声文坛的当代作家、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也。他“苦怀”、“优先’创《白鹿原味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同记者谈及未来创作时,就说了一篇如何“怀娃”、“生娃”的话:“我只尊重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觉……,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只要有独立生存的价值,只要是实实在在达到了我所体验和追求的目标,我就感到欣慰了,因为,它们都是我的孩子。”由此,我联想出另一个题目:报人——报纸生命之母,“新闻作品一记者的孩子、”报人与作家任务虽然不同,然而…  相似文献   

6.
这套《资深报人佳作赏析》,堪称是新闻“棋局”中的名谱精选,只要您认真去读,细心去品,下功夫去“悟”,必会“悟”有所获。又是一年春草绿。在新闻写作的百草园中,又一丛郁郁芳草破土而出,这就是在众多新闻界重量级专家关心和指导下,由京报集团同心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的《资深报人佳作赏析》系列丛书。  相似文献   

7.
1940年11月7日,在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里创刊的《前卫报》,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它真诚的办报追求:“基层是我师,战士是我友。”读者以连队干部战士为主要对象,稿件力求短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近70年来,一代又一代前卫报人与基层官兵在枪林弹雨中一起穿行,在练兵场上一道摸爬滚打,  相似文献   

8.
我的第一篇新闻作品是发表在《杭钢报》上的。记得那时还是“文革”前,写一位我们班组里老工人的先进事迹,编辑部帮我改了又改,润色又润色,发表后在职工中反响很大。“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能上报纸,真不简单。”1981年《杭钢报》复刊后,又使我们工作在基层的通讯员有了用武之处,我们的各类新闻作品有了发表的阵地,我们写稿水平有了提高。编辑部的同志,对我的每篇来稿都认真阅读,精心修改,悉心辅导,记得复刊的第一篇通讯,请老报人精心来厂辅导我们,认为题材是好的,但写得还有不足之处,要我再度采访重新修改,  相似文献   

9.
一些有成就的报人强调“悟性”。乍听此言,似乎有点神秘感,“悟性”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把“悟性”,概括为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创作美学》认为“悟性”是对事物本质的迅捷把握,是写作中产生的顿悟。我体会,采编中的悟性是一种灵感、一种思路、一种发现;它是作品出新、出彩的关键。去年,领导让我给“专家访谈”专栏写稿。此专栏开设多年,我还是第一次参与。怎样把专业性的内容写成可读性强的访谈稿,关键是寻觅新颖的选题。我凭借多年采编工作的积累,又下功夫消化有关资料,带着自己的理解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去访问专家,从…  相似文献   

10.
王鼎钧回忆录《文学江湖》里,有一节谈到台湾本土报人李万居及其主办的《公论报》。他引述老报人许君武的说法,将中国报业分作三个阶段或三种形态:书生办报、流氓办报、企业家办报。准此而论,尽管《公论报》也曾赢得“台湾大公报”的美名,他认为李万居的办报努力终归还是失败了,而且这种失败“象征书生办报的时代真正结束了”。  相似文献   

11.
我曾写过一篇《“校雠”的启发》的杂文,认为校对工作只要细心、认真就可以了。岂知不然,这回居然从“校雠”还启发出一点其他的意思来了。第八期的《新闻大学》,错字太多也错得太离奇。如按乾隆为《四库全书》立的校勘条例,那末我如作为《新闻大学》的“总纂官”,不仅俸禄与奖金全得“敲掉”,很可能还要“交部察议”。现在可是宽假得多,只要登一则更正,也就搪塞过去了。那末,从中又“启发”出一些什么来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在我的一篇短文中,引  相似文献   

12.
近读《新闻知识》1991年第11期,我以为,这是近几年该刊中的一本上乘之作,我觉得《新闻知识》已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新闻知识》最大的特色是以颇具特色的栏目以飨“受众”。11期中有26个栏目,几乎将全套人马整个推出,可谓阵容庞大,兵强马壮。“卷首论坛”“凤头”高扬,先声夺人;“新闻纵横”高屋建瓴,纵横捭阖。谈史论文,给人以深层次的享受和营养;“人物专访”撷取报人春秋之一束鲜花,温馨袭人,令人可敬可亲,风范楷模,激励后来人;“总编辑角色谈”犹如帅府、司令部中的将军们自我亮相、自我解剖,由己及人及报纸及新闻大业,  相似文献   

13.
在长江日报创刊53周年之际,长江报人奉献出的理论成果——《不尽长江滚滚来》,由武汉出版社出版。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作序。 《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书收录的48篇论文,大部分近年发表于《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新闻业务期刊,其中1篇获中国新闻奖、两篇获全国报协优秀论文奖、7篇获湖北新闻奖,显示了长江日报业务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本书共35万字,分为“集团战略放谈”、“新闻采编  相似文献   

14.
孙伏园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报人。他参加过北京《国民公报》的编辑工作,主编过号称“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中的《晨报附刊》与《京报副刊》,后来又发起成立著名的文学团体“语丝社”,并创办了《语丝》周刊。他为编辑这些刊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时甚至“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迭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他编辑  相似文献   

15.
成合我(1898—1991)是我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24年独自创办了《世界晚报》,次年又创办了《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人办三报的唯一报人。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小型报《民生报》,1934年该报因揭发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袁学沛贪污舞弊案被查封,成合我则被禁止再在南京办报。他遂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办《立报》。在《立报》创刊号上,成舍我写了题为《我们的宣言》作为发刊词,文中提出了他的办报四个原则:正、凭良心说话。2、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3、除国家币制及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嘉兴日报高级编辑,原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现嘉兴市记协主席吴骞所著的《报人论谈》一书,近日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从担任报社主要领导近11年间所写的百万多字作品中精选出20多万字、50多篇佳作,出版了这部文集。文集由获奖论文(代表作)、新闻业务(含管理)论文和报载作品三部分组成。用作者自己的话说,“编印这本《报人论谈》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记录足迹,展现嘉兴日报同仁11年来的奋斗历程;二是寻找动力,从新的更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5)
秦牧与《西安晚报》副刊文/@@张月赓编者按:由于新闻价值含有“知名度”这个因素,报人追逐名人新闻似乎成了一条定则。报人与名人的交道中,有奇闻钱事,有哲言壑语,刊发出来,总会给人以玩味与感奋。为此,《报刊之友》开辟“报人与名人”栏目,现以《一个记者与冰...  相似文献   

18.
刘波 《军事记者》2005,(8):53-54
读过陈金松同志的新作《精品佳写作探究》(《中国军事报人金钥匙库》之一,长征出版社出版),我不由得想说:医治新闻队伍的浮躁,又多了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9.
从绰号﹃老农民﹄谈起郑梦熊《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为《名人专栏》写稿,我笑着说:我不是名人,报社同志送我的绰号叫“老农民”。编辑说:那您就从“老农民”谈起吧。其实,我不是在农村长大的老农民,而是从农村锻炼出来的老报人。记得家乡解放那年,我还是个住在城镇...  相似文献   

20.
某县在推销本地产的啤酒时搞“摊销”,笔者所在单位下属的一家公司因分配的啤酒卖不掉,便来了个“三一三十一”,要求本单位每个职工喝20瓶啤酒。这事引起群众的不满,我写了一篇小言论《推销·吃销·吃勿消》,寄给一家报纸,旨在批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没想到,4月25日这家报纸在《从读者中来》栏目刊出时,竟改动了我文中的“一位公司经理日前诉说”这句话,在“公司”前面无中生有地加上“食品”二字。编者又根据我的通讯处,在署名前注明“××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