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婷婷 《广西教育》2013,(29):14-15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果脱离生活实际,仅仅将英语课堂当做纯粹语言的灌输之地,学生便无法获得学习英语的乐趣,更无法将其视为一种需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必须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换句话说,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需要借助其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接受,从而变为自己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李懿 《辅导员》2014,(3):59+68
正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写作离不开生活,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丰富学生生活内容,这才是治"本"。因此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深入实际,认真发掘,掌握丰富的素材,才能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充分占有素材,才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有了材料,  相似文献   

3.
袁小英 《成才之路》2013,(26):83-83
《学记》中提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旨在强调教育必须生活化,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好。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由此可见,将教育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则是学校为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设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对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实现教育生活化,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品格。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生活体验中学好数学,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导向性、趣味性、生活性问题情境设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思维以及主动探索能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创设中巧引生活之水,浇灌学生数学思维之花,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向社会、自然、生活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地发现、丰富、完善和超越自我。因此,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义务和重要职责。一、搭建阅读平台(一)确立阅读小组。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同学自由组合而成,每组成员在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高,是因为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土,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想要课堂教学有另一扇窗为学生打开,教师就要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学习和生活链接,真正还给学生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马世婵 《广西教育》2014,(41):61-61
正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的本质在于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自控能力,促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以及周围一切事物,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本",是一种使学生的身心感到轻松愉快的教育。作为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班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不仅是指学生学会学习文化知识,还应包括学会生活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进而形成综合能力。其中学生自主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生的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时,需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多问、多写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王立媛 《中国教师》2014,(18):32-33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等方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应当着眼于大处,着手于小处,立足学生生活实际,不断激活想象之灵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个性,锤炼学生的数学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创新的数学人"。一、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提炼数学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兴趣色彩,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他们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倦感。而只有对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他们的知识才能自觉、顺利地发展,从而形成相  相似文献   

12.
乡村学生的作文与真实生活逐步脱节,导致了学生的作文远离了实际,成了无源之水。回归乡村生活,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有依托,走进生活,同时也会把学生不同的理解体现出来,最后形成有个性的作文。乡村生活永远是乡村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是乡村作文教学最纯正的根。  相似文献   

13.
刘俊  孙巨涛 《中国教师》2013,(Z1):41-42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学生为本,是未来教育的灵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搞好生本教育,才能提升课堂效率。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的标准就是看活动形成了没有。这个活动是完整的,有意义的,开放性的,而不是机械的。这就要求课堂上减少机械性模仿性操练,增加生活性交流活动,从而带动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还要  相似文献   

14.
元宵 《生活教育》2014,(5):17-19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产生于各自不同的认识前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他对"生活"和"教育"的独特理解的前提上建立起来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在他对人的认识,即真正的人是对神圣之物有信仰的,真正的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以及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认识前提上形成的。二人教育思想的特征分别集中表现为"活"与"人道主义"。这种特征与他们的认识前提紧密相连,并体现之。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存在"扬善弃真"的现象,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强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之接受"善"的教育。在这样的强调下,有许多的"真"被迫流失了。这就造成了两种危害:其一是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影响教育意义的建构;其二是使学生的观点片面化,使之形成二元化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和谐思维取代斗争思维,语文只有使"真"与"善"和谐相处,才能发展学生的可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只有具备"家国情怀",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强大的思想动力,才能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有远大目标和不懈追求,才能永不停息、行之高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教育应当而且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培养学生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把他们逐步引向德才兼备的良好发展道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不仅...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7,(16):7-8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重技巧轻文本的现象。散文可以解心灵之"渴",而要饮到这"甘泉",必须下一番工夫阅读。为此,在散文教学过程中,一重视阅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二重视文本的研读,重在"贵在有我"的体悟;三关注"生活"之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散文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或成为真正的教育"。尤其是对于语言教育,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强、工具性明显的学科,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对待学习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主动认知、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正>经过四年的探索,我校构建了激趣式、自主式、开放式、合作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优良的读书环境,实现了语文知识的整合,在多重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生活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的精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带领学生走出教材,徜徉于生活这一课堂,才能领略"大语文"的精髓——语文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那么,学校应如何做呢?下  相似文献   

20.
一、普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我校于2014年年初全面启动以"善的教育"为引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推行"三师一体"全员育人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预防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