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人访谈节目<21@21>,作为一档周播访谈节目,风格类似于美国著名访谈节目<拉里·金脱口秀>.节目取名<21@21>,代表该节目的制作理念,即:国际化,人性化.第-个"21"代表21世纪的中国观众;第二个"21"代表21世纪的世界级顶尖人物;中间的"@"代表连接、互动、沟通、在线和现代等节目理念.  相似文献   

2.
微记录     
正@张鸣:清朝的国门,是英国人用大炮轰开的,而日本的国门,美国的佩里舰队没有开炮,就妥协自己开了。后来,中国的鸦片战争,一直是中国人的耻辱,而日本的开国,则作为一种光荣在纪念。中日两国对于西方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大不一样。@忆闻官微:曹汝霖"五四"时被骂为卖国贼,被一把火烧掉了赵家楼。  相似文献   

3.
读者点评     
《以平常心迎骆家辉》@尼古拉斯鸡:大家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熟人好办事。骆家辉是美国公民,不是中国公民。@墨桑田:我们无法对骆家辉要求什么,他代表美国。中国不能狭隘地要求同根同族的权利。不过,来个华人面孔,还是欢迎的。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缘起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同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印崛起"现象越来越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注.然而,同为崛起中的亚洲大国,中印两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却截然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在90年代就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浪潮;而"印度威胁论"却鲜被提及,直至2006年才受到美国媒体关注,但也并没有代表美国主流民意.①针对"中国威胁论"影响下的美国涉华报道,中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妖魔化中国"的概念.但美国媒体从业者对此予以否认,坚称自己秉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并不存在刻意丑化中国形象的意图.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新世纪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印两国的评论来研究以下问题:美国媒体对于同样崛起中的两个国家是否存在不同的议题设置?如果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妖魔化中国"现象在当下的美国是否还存在?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崛起中的中国的种种疑虑,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时常会遭遇莫须有的"门槛",客观的国际环境将中国企业的命运与国家形象铸为一体,将中国企业推向了公共外交的风口浪尖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日前刊登了一篇题为"谁在害怕华为"的封面文章,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中国民营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多年来在美国一直因为莫须有的"安全问题"而投资屡屡受阻的问题。文章从东道国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批评因非经济因素阻挠华为等中国公司海外扩张的行为会让美国损失巨大经济利益,认为"禁止华为竞标商业合同是固执己见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月度聚焦     
《中国记者》2012,(10):8-9
我们的"@中国记者杂志V"@中国记者杂志:【《中国记者》2012年第9期文章:媒体如何摆脱"被营销"的尴尬——从京东苏宁国美价格战谈起】在很难摆脱媒体生存现状的情况下,媒体人面对那些"策划""营销"新闻应多长个心眼。从一个简单的现象描述者,演变为事件的分析者,真相的揭露者,才能一步步靠近事件的真实属性,也才能重新找回媒体公信力。@一棵香樟:搞不懂媒体为何一直甘  相似文献   

7.
读者点评     
《中国高铁新机遇》@云瀚:高铁产业对民营资本的开放,又使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为中国制造加油!@心语之吴:中国如没有高铁,整个国家的节奏将放慢好几拍。《A股等待春天》@迈扣儿:A股从来都奉行一条铁律,那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莫言:A股这个晴雨表,什么时候可以变成晴天?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世界上智库发展最成熟的国家。智库在美国政府决策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影子内阁"、"影子政府"和"美国的大脑"。中国问题一直是美国智库研究的重点领域,其研究成果和观点对对华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旋转门":美国智库的机制特色在美国,智库之所以能对政府决策发挥影响力,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旋转门"机制。"旋转门"机制是美国智库最具特色的现象,有利于智库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人员的自由流通和互动交流。与大多数议会制国家不同,美国的内阁部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网络传播学会【我们塑造了媒体,媒体又反过来塑造我们】互联网诞生之初是开放的,只要有了网络我们就连接了整个世界。但是随着推荐引擎的越来越智能化,互联网的发展却越来越偏离提姆·伯纳斯-李的初衷:现在的互联网世界已经被这些"过滤泡泡"所包围,就像马特在Facebook的个人首页一样。@陈永东(知名IT博客,新媒体创意与营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青少年最爱社会化媒体Top3发生巨变】只半年,Instagram超越Facebook,成为美国青少  相似文献   

10.
《从"芭比"到"苹果":笼罩在数据迷雾下的"中国制造"》一稿,用数据、事实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和强化中国立场,这也是中国新闻奖近来新设国际传播奖项的核心所在。整体而言,这篇1900字的通讯,在中美贸易顺差争论背景下,讲述了中国企业微利代工挣着血汗钱,超额利润却被美国拿走,回过头来美国又倒打一耙,拿自己的逆差说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门前有两座雕像,其中的一座的台座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过去的遗产是带来未来收获的种子."一位学者对此解释到:"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一样,国家有国家的历史,企业有企业的历史,大学有大学历史,团体有团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月度聚焦     
《中国记者》2012,(2):8-9
我们的"@中国记者杂志"@中国记者杂志:【《中国记者》2012年第1期刊发范以锦撰写的每月评论《"寒流"中唯创新才有出路》】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2011年11月3日说,数字报纸  相似文献   

13.
<正>他具备闽南人爱拼会赢的气质,24年的奋斗,把艾派由一家小型的挂历贸易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企业之一。产品远销北美、西欧、中东、东南亚及台、港、澳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相继被美国商业巨擘凯尔玛和沃尔玛确定为全球供应商。他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巧妙地把中国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首创"国历"概念,成功打造"国历"品牌。2007年,他用"百年企业"的理念,在世界文化办公用品领域树立起中国的旗帜。颁奖辞:2007年,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首创"国历"概念,在世界舞台上树立起民族品牌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传媒微博     
《新闻记者》2012,(7):95-96
@北大新媒体:【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社交媒体】1.中国人显然是社交媒体控,其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2.QQ空间的用户数量最多,达到4.8亿人;3.模仿国外网站的情况明显,如百度模仿谷歌,人人和开心模仿Facebook,新浪微博模仿Twitter,优酷模仿YouTube等。  相似文献   

15.
传媒微博     
《新闻记者》2012,(5):96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孙志刚博士:根据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今年2月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提供的数据,在2007年至2011年的4年里,美国报纸产业人员减少了28%。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雯言文语:欣赏获奖人的一句话,创新是根本,放下身段沟通是核心。@马猫猫子:今年有不少关注教育和弱势群体的获奖人,希望他们能影响更多国人。@lucky陈:影响中国年度人物,在聚集和传递着中国最为可观的"能量场"。@兰兰-Z:富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用执著、踏实和温暖,让我们记住了2012。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迅速发展,使美国社会中"向中国学习"的辩论逐渐从小圈子里的窃窃私语变得越来越响亮在大多数美国人一面担心国家的前途,一面忐忑地面对中国崛起的敏感时刻,一本由旧金山的BK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美国能向中国学什么:化敌为师的指导手册》,不到一个月就登上了亚马逊网时事类图书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封面反馈@嬉笑怒骂先生:保钓,其根本拼的是意志。@Minlan:对于保钓,我们有理由捍卫自己的土地,这是我们的底线,但同时应三思而后行。@天之骄子-天马:在国家利益上中国是不会让步的。@nidodo:和平也好、经济发展也好,领土是一切的底线。  相似文献   

19.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4,(8):21-21
正@看历史: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有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译言:《容闳自传》之访曾国藩:"他问我这时为中国做的最好的事是什么。如果我的朋友没有在几天前告诉我引进机械工厂的事,我必定会将我的教育计划来作为回答。但是在当时  相似文献   

20.
白岩松在他的《你想象的美国其实是中国》一文中,一语道破了一个很多国人不愿面对的现实:"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白岩松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们这些比较早就来到美国生活的人,几乎都经历了这种观念上的彻底调整:我们在中国时被灌输的美国实际和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