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曹七巧和莫雷尔夫人分别是中国作家张爱玲《金锁记》和英国作家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她们的共同特征是作为母亲形象的畸变.婚姻的不幸、情欲和情感要求的不满足,导致了她们心理的异常.她们试图通过占有儿子的身或心、破坏其婚恋图景获取心态的平衡.通过人物的塑造,批判扭曲的心态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表达追求自然健康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半生缘》中作为配角的顾曼璐,其心理的扭曲畸变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顾曼璐畸变心理的形成有极端自我保护意识、嫉妒心和不平衡感、男权社会下的奴性意识三个方面的原因,深入探讨顾曼璐畸变心理形成的动因,这对于研究张爱玲关于女性心理的剖示和女奴群像的塑造具有深刻的意义,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艺术魅力在于她鲜明的性格特征,病态的精神世界和女性性别的悲剧。曹七巧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情欲与钱欲的不可调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对情爱的渴念的激烈冲突,最终在“金的枷锁”下,情欲与钱欲一起耗尽人的生命。《金锁记》中鲜活的“七巧”形象,源于人性自我的深度审视。  相似文献   

4.
《金锁记》中曹七巧从一个讨人喜爱的少女变成一个疯狂占有金钱、扼杀子女幸福的“疯子” ,其根本原因是曹七巧畸形的婚姻、卑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剥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情欲的渴望和满足 ,并成为金钱的牺牲品 ,金钱欲的膨胀导致了人性的蜕变、母爱的变态和人性的彻底泯灭。  相似文献   

5.
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一个血肉丰满,让人可憎又深感可怜的人物。曹七巧形象是立体的,发展的。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作者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可谓是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充分展现了一个弱者、一个女性在追求金钱、权利、爱情方面所做的无望的挣扎,最终成为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的一个过程。通过曹七巧人性的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描写,张爱玲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  相似文献   

6.
《金锁记》中曹七巧从一个讨人喜爱的少女变成一个疯狂占有金钱、扼杀子女幸福的“疯子”,其根本原因是曹七巧畸形的婚姻、卑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剥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情欲的渴望和满足,并成为金钱的牺牲品,金钱欲的膨胀导致了人性的蜕变、母爱的变态和人民生的彻底泯灭。  相似文献   

7.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一部力作,向人们展示了曹七巧这样一个"疯女"形象,同时也为读者揭示了女性因情欲压抑而心理变态,从而对家庭关系产生异化影响的困境。本文试图通过七巧潜在的性心理来分析其疯癫异化、令人惊惧的种种行为。  相似文献   

8.
新批评视野下,文本的开放为新诠释提供可能。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题为"金锁",实为"情锁"。由《金锁记》与同题材改写小说《怨女》对比,可见女性情欲对曹七巧人生的深层主宰;由小说主人公七巧与季泽对比,可证"情欲"与"金钱"的强大主题性反讽张力。文章经由论证"情欲"为第一义的摹写赋予文本"阴性书写"的明显特征,从而演绎该小说一种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可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这样指导学生掌握《金锁记》中曹七巧的“道德性”:贫穷与富裕的蜕变、情欲需求与宗法制度的冲突、真诚与虚伪的转化、对儿女婚姻的变态式摧残.  相似文献   

10.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受称颂的中篇小说,它通过对曹七巧这一典型的"女畸人"的塑造,揭示了旧式家庭对正常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文章将从封建家长制、金钱、和情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被誉为是继祥林嫂、繁漪之后的一位不朽的女性艺术典型。本文试图从压抑与反叛的统一体;清醒的痛苦主义者;物欲与情欲的双重束缚者;受虐、自虐、施虐的角色转换;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体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其呈现出的多维多向性。  相似文献   

12.
曹七巧是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中的主人公,她是现代文学史上被欲望以及金钱给毁灭的典型形象。身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里,在金钱枷锁的压迫下,她的人性逐渐变得扭曲,心理逐渐变得病态。本文试着从婚姻、情欲和金钱三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在《金锁记》中蕴含着的女性意识,以及对男权文化的深思,悲悯和苍凉感下更渗透着作者对人性的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女性作家,创作了许多经典小说,《金锁记》是其中最为成功也最为经典的一部中篇小说。夏志清先生曾说:"《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金锁记》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及其极具特色人物形象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们的关注,除了张爱玲参差对照的写法、母亲形象的抒写等研究角度外,主人公曹七巧的人物心理更是有不少研究。此前学界在分析曹七巧人物心理时,多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以性本能等潜意识为基础从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层面分析曹七巧的心理动机,将其  相似文献   

14.
《金锁记》作为一部描写女性命运的作品,它成功描写了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和心理变态的过程。她的变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家族。曹七巧原是乡下开麻油店的小户人家的女儿,她的哥嫂贪图荣华富贵想攀高枝,把她嫁到上海富室姜家,丈夫是个病人膏肓,完全瘫在床上的男人,七巧没有正常人的生活,为了继承丈夫可观的家产,她埋葬了正常人的情欲,守着活寡。  相似文献   

15.
《金锁记》通过对曹七巧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而真实地揭露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毒害和精 神的摧残。畸形的婚姻,使七巧的情欲受到压制,在可望而不可及的爱的炼狱中忍受煎熬, 但七巧并没有停止对命运的抗争。金钱成为她精神的主宰,用黄金的枷锁套住了自己的生活, 她的灵魂完全被金钱所异化,在扭曲变态的心理支配下,她亲手毁去了儿女儿媳的幸福,成为一个十足的泯灭人性的疯子。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作为一个整体变形的女性形象,其性格渊源是无意识作用下的一种畸形、扭曲、非人性的心理所致。在恶劣环境压迫下,人的生存需要和原欲得以本能的宣泄,从而导致人的性格乖戾与反常,这正是曹七巧由人变成“疯子”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历来是评论者关注的焦点,它瓦解了温柔谦恭的东方伦理氛围。张爱玲特殊的人格心理决定了她的文化视角和她对人性的悲观,对人性、对爱的否定成为塑造曹七巧形象的心理感情基础;女性的自然体、自然本能、自然创造力被物化,是造成曹七巧“人性恶”的客观原因;对物化的认同,最终使曹七巧陷入“被食、自食与食人”的生存怪圈。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里比多"理论(libido theory,又译"原欲理论")在张爱玲最负盛名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金锁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曹七巧变味了的手足之情、压抑的两性之爱以及母性的扭曲无不体现了情欲对人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金锁记》里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悲怆而又苍凉的故事。它极为精妙地展现了曹七巧在物欲与情欲的驱使下,人性被践踏、受戕害,最终灭绝的过程,使我们深刻地体验到人类的无奈与挣扎,从而引发我们对人性本源与自我超越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于1943年10月发表小说《金锁记》。于该作品里,匠心独具的作者运用深具表现力、感染力、穿透力的文字,极为深刻、特别精妙地展现了女主人公曹七巧于物欲、情欲的双重煎熬下,认知错位,理智迷失,人性被扭曲,灵魂被异化,身心俱疲,最终自毁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