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心接力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缺少的,是每个人的心中存有关爱、存有一颗感恩之心,而关爱与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教育活动去播种、浇灌、培植,才能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2.
爱心接力     
李薇  陈艳 《四川教育》2006,(2):23-23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缺少的,是每个人的心中存有关爱,存有一颗感恩之心,而关爱与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教育活动去播种,浇灌,培植,才能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你的内心深处是否还存有感恩之心?静下心来细细反思,不免生出丝丝愧疚。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亲友的互助之恩,组织的关爱之恩扪心自问,我们做得还不够。虽时常将感恩挂在嘴边却很少实施,或对亲友给予的帮助、支持视为理所应当。身为长辈的我们,如何为下一代做好表率,使他们学会感恩,尊重他人,尤为重要。感恩是一种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底线,也是人之常情。虽然不能把感恩列入法律,以此规范人们的道德水  相似文献   

4.
幼儿感恩教育,就是让幼儿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关爱,从而产生感激和报恩的意识,并主动地去关爱和帮助他人的一种活动。让幼儿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见,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如何开展幼儿感恩教育呢?现谈谈我的教育经验。一、感恩教育从我做起在每天的言行举止中,我们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  相似文献   

5.
江霞 《家教指南》2008,(6):9-11
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田里种下“关爱”“感恩”的种子,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回报。让“感恩的心”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健康成长,那么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体现了人们对感恩这一美德的崇尚和认同.但是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这一美德似乎已经过时了,在他们的眼里,长辈们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在享受别人带给自己关爱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他们的回报.立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对小学生感恩的现状的描述,深入分析了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活动的提出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感恩与爱和慈恩共生,与谦卑和忏悔同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讲的都是感恩。它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  相似文献   

8.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爱,并体会得到他人关爱的快乐和幸福,拥有感恩惜福的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9.
感恩的心     
西方有“感恩节”并不代表“感恩”只是西方人的专利。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都是一种感恩的心态。生活中有太多感恩的理由:亲人的关爱、友人的牵挂、恩师的教诲……让我们学会感动,懂得感恩吧! (Tracy)  相似文献   

10.
一、调查研究。选定主题 在专题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处于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状态,不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苦心,不体会父母和长辈的爱心,不接纳父母与长辈的用心,要求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百依百顺,从不检查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稍有一点不满意就发脾气,轻则大哭大闹,重则离家出走。这说明,现在很多学生不但不理解父母和长辈的关爱,更不会感谢父母与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疏导使学生走出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的心理误区,初步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增强感恩的意识,为他们学会感恩做好心理铺垫、情感铺垫和行动准备。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90年代的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衣食无忧,父母照顾周到,爷爷奶奶宠爱有加,孩子们依赖性强,心胸狭窄,心里眼里都容不下别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于长辈的呵护他们理所应当的接受,对于父辈的关爱他们觉得应该感恩,感激父母的悉心呵护,感激父母的关爱,感激父母为了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而付出的艰辛。学会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感恩父母是学会感恩走出的第一步。所以我设计了《感恩父母与爱同行》主题班会,希望孩子们能明白父  相似文献   

12.
在你的生活里,一定有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有许多值得你感恩的人。我们应该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值得感恩的首先是父母。没有父母,我们就不可能来到这个世上;没有父母的关爱,我们就不可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当下,让学生学会感恩,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为此,学校开展了以“感恩·关爱”为主题的感恩系列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塑造孩子们的感恩心灵,让孩子们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陈丽霞 《考试周刊》2013,(53):179-179
身体力行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感知自己得到的关爱与呵护都是别人给予的"恩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然后把这种感恩意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报恩行动,使之成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一、活动的提出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二、活动的实施第一阶…  相似文献   

16.
优越的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贪婪,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采取极端行为等等.诸如此类心理偏差、行为失范现象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在于缺少"感恩"教育这一课.教师关爱、呵护学生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相似文献   

17.
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 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灵。它虽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然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的"感恩"美德仍然比较少见,他们在接受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大人对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时,却很少想到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也应该感谢、关爱和回报别人。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我园开展了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一、调查研究,选定主题在专题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处于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状态,不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苦心,不体会父母和长辈的爱心,不接纳父母与长辈的用心,要求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百依百顺,从不检查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稍有一点不满意就发脾气,轻则大哭大闹,重则离家出走。这说明,现在很多学生不但不理解父母和长辈的关爱,更不会感谢父母与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疏导使学生走出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的心理误区,初步明白感恩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王德炎 《成才之路》2010,(31):I0003-I0003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情感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祖国、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一颗颗感恩的心,组合成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