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报道工作也有十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厚厚的几大摞。作品不仅多次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而且还30多次获奖。我写稿的体会是:把自己当“读者”。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把自己当“读者”,作品的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往报刊投稿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写稿时,十分注意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时常将自己放到读者的位置,读者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在撰稿时,不贪大求全,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穿靴戴帽;有必要“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2.
编辑思想点滴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编辑队伍已有三个念年头了,在这段不太长的时间里,我时刻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也在思索着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编辑。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认为,有思想应该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成也因之,败也因之,所以在自己理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及工作环境而确立正确的编辑思想,是一名编辑取得成绩的前提。现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感悟条陈如下。一、确立把职业当作事业的思想这是成为优秀编辑的首要条件。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我接受了八年的中医教育,对中医有极深的感情,想为伟大的中医事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医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我一直把振兴中医视为自己的事业和毕生的奋斗目标。进入编辑岗位后则很自然地把编辑中医图书的职业上升到事业的高度。编辑是基本的职业,但我认为若仅仅停留在做好本职工作以为养家糊口之需的水平,那就谈不上工作的境界了。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当自己决意在编辑岗位为中医事业奋斗的时候,便有了无穷的动力,自己的能动性便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策划选题时,首先要考虑这个选题对中医事业有无促进?选择作者时,便不会只奔名头而去,而是要考查他学问的大小,他的作品能为中医事业贡献多少。修改稿件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有时能为一句引文的准确...  相似文献   

3.
报刊对读者这个“上帝”来说.有着引导和服务的双重功能。其中,服务是根本的。而要为读者这个“上帝”服务好,必须下大力气,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了解自己的读者。不了解自己的基本读者群,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报刊基本读者群的基本需求,就谈不到为读者服务,服好务更无从谈起。了解读者的途径很多。1.从读者的来信、来稿中,筛选有关读者情况、需求的有用信息。我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读者的来信、来稿,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它不仅提供了读者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到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 "你要飞到哪里去呢?"乌鸦愤愤不平地说: "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听后劝告乌鸦: "你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乌鸦沉思了片刻,觉得鸽子说的言之有理,决定不再去东方了.  相似文献   

5.
当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人们期待着新闻战线能多产生一些在人民中享有盛誉、为社会公认的名记者(包括名评论家、名专栏作家、名编辑等)。名记者的新闻作品有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风格,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更能吸引千百万读者,鼓舞人民奋发地献身四化,帮助人民勇敢地去战胜邪恶。人民和党需要名记者乃是时代的要求。无论是从读者的愿望,还是从新闻工作发展的要  相似文献   

6.
自己的园地     
他们都打牌去了,有人在唱卡拉OK,走调走到火星附近,楼下有车经过,一阵热尘扑上二楼。我还站在窗边,低头一直看一直看。他去冰箱拿饮料.经过我,很奇怪:“楼下有什么好看的呢?”有一个一个的小院子.附在一楼的住户窗外。  相似文献   

7.
屈指算来,我已在新闻报道这条崎岖的道路上跋涉了7年。7年来,已有400多篇稿件在军内外报刊电台上发表。每当战友们问我其中的奥妙时,我总少不了说这样一句话:采写稿件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客人盛情接待的传统,而作为通讯员在采访时,千万不能把自己当作客人,更不能看重人家的接待,要时刻想到自己是去采访,不是去作客。这看似简单的道理,我却是用痛苦的碰壁换来的。记得那是我刚从事新闻工作的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一个仓库政委告诉我,他们仓库有一位扎根山沟、刻苦革新油料装备的助理员,让我抽时间采访…  相似文献   

8.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媒体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上有拨款,下有大量的公款订阅,不问读者需求,也不愁没人买账。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一冲,突然发现,出版市场变得难以驾驭起来。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读者身上,选择性加大、公款订阅减少导致个人阅读消费增长后的阅读挑剔增长。  相似文献   

9.
今年9月是我任《群众日报》通讯员并在该报“庆祝国庆一周年”笔谈会上发表第一篇“处女作”50周年。这一篇文章发表后,写作便势不可挡,接二连三的消息、通讯和短文陆续发表。它鼓舞自己前进,指引自己攀登。刚解放初,我在渭南瑞泉中学高中上学时,被报社发展为通讯员,颁发了米黄色的通讯员证,还给发来每期的《通讯往来》,指导通讯员不断学习提高。“国庆笔谈会”这篇处女作,就是自己投稿好多篇后才被选上的。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届国庆节,《群众日报》在报上举办“国庆笔谈会”,提出5个问题让读者、通讯员参加。我参…  相似文献   

10.
我2010年毕业进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已近3年。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不曾预料到的困难和烦恼。入门阶段:学会了"走程序",却疲于应付刚来报社的时候,我们几个新记者都分到了热线新闻部,有专门的老师带着跑新闻,回来模仿着写。我没有学过新闻学,毕业后也没想到去找些专业书籍看看,对新闻要素一知半解,所以头一两个月的学习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且跟着去采访看什么都新鲜,  相似文献   

11.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21,(1):M0001-M0001
“盘点”并不是常设的栏目,却是每年年初几期的重点。图书出版有一个有趣的“内化周期”,一本书出来了,要几个月或者一年后才会真正产生影响力。所以,盘点栏目是很多读者包括图书馆喜欢的栏目。一位北京的图书馆领导告诉我,这个栏目乃是他们每年给读者推荐好的思想类、学术类图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我腰痛得厉害,夜里想上厕所都起不来,靠别人的帮助才勉强入厕。当时我在想,得什么病不好,干嘛得个起不来的病?第二天,我到医院去看病。有个熟悉的医生在骨科病房,我就没去门诊,直接到了病房。找到他后,他让我等一下,说查完房后给我瞧病。  相似文献   

13.
读大学时,专业是新闻学,精力过剩,便想找点事干,学以致用.大四第一学期,我去《羊城晚报》深圳记者站实习.第一次独自采访就是暗访,不过危险性不大,老师让我去搞宠物市场卫生情况调查,但我到了深圳市一家宠物市场后,才发现它的卫生情况非常好,没有问题.怎么办?我灵机一动问起了宠物价格,才发现里面有问题,宠物的血统缺乏真实权威的鉴定,价格非常混乱,同一宠物价格相差上万.几个"好心"的老板向我抖了点"猛料",我那第一篇成功的稿子很快就成形了.稿件刊发后,《羊城晚报》的地方部编辑着实表扬了我一下.  相似文献   

14.
在别人已经耕耘和收获过的土地上劳作,能够有什么作为?这本是当新闻记者最忌讳的一种状态?但出于种种原因,我们不时地陷入这种状态。《血染的希望》一文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刊出后,我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信中多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无比崇敬之心和对环保事业的热心关注。文章发后被一些报刊转载,一些电台、电视台也就此作了专题节目。数月后,《读者》转载。我又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有些人专程来深圳,参与“保护长江源”的活动。一些企业也主动提出出资出力,继续索南达杰未尽的事业。文章的影响之大,是我没有料到的。因为这并不是新闻。此前一年多,国内的一些报刊就已经就索南达杰的事迹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其中不乏发行量较大的报纸,比如  相似文献   

15.
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吸引读者,能感动读者。但是,这就需要一个前提,当我们在完成自己的文章时,是否能被它打动呢?假如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吸引他人? 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新兵,近年来,我陆陆续续在国内十几家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其中有散文、小说,也有消息和通讯。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两篇,一篇是通讯《心灵的震撼》,一篇是人物专访《面对李威》。 对于这两篇文章,我都是在做了大量采访工作之后才下笔的,并且几易其稿,写到高潮之处,禁不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23,(2):24-26
<正>本书从底层逻辑出发,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职场生存、人际交往中如何提升自己的系统指导,同时也在打造个人能力、构建优秀团队等各个层面帮助读者提升竞争力,让自我价值最大化。在我的职场生涯中,有这样一位女同事让我印象颇深。她外貌漂亮,性格外向,基本上跟公司所有人都能熟络地说上两句话。我和这位女同事是一起入职的,刚开始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大家都很欣赏她。但是时间一长,大家都发现她不光特别喜欢拿自己同别人比较,还特别好为人师,公司里的什么事她都想说上一说。她本身是做采购的,但是非常喜欢对技术部门的工作品头论足,对人力资源部门招聘的员工也多有不满,就连对刚来公司的实习生,她都要指手画脚一番。  相似文献   

17.
新闻舆论监督是国家机器里多种监督中的一种。没有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报纸则没有战斗力,没有读者,从而在报坛上也就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但新闻舆论监督是“惹人”的事,被批评和被揭发者常常闹到报社来,有的竟结伙前来,拥一走廊人,闹得人几小时甚至几天办不成公。我就碰到过这类叫人烦恼的事。有一年我们政法部编发了周至县农村一个案例,当事人胡某认为报道内容与事实有出入.来我办公室大吵大闹,还拿头在墙上碰,说他“不活了”。要命的就怕不要命的,吓得我不敢让当事编辑出面,许诺由我这个主任亲自去他县调查处理。还有一年…  相似文献   

18.
关于自己     
一 我开始学习写作,还在很小年纪。以后写小说,写诗,1979年后,用“方晴”这笔名发表了一些。此前写的百多万字,幸未谬种流传。倒不是通常所谓“悔其少作”。回过头去看那些东西,除自家功底太浅外,与当时别人发表出来的无甚区别,都是胡编乱造。值得留意的是何以如此。  相似文献   

19.
当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人们期待着新闻战线能多产生一些在人民中享有盛誉、为社会公认的名记者(包括名评论家、名专栏作家、名编辑等)。名记者的新闻作品有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风格,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更能吸引千百万读者,鼓舞人民奋发地献身四化,帮助人民勇敢地去战胜邪恶。人民和党需要名记者乃是时代的要求。无论是从读者的愿望,还是从新闻工作发展的要求看,我们现在的名记者还是太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除了复杂的社会原因之外,主要涉及到记者本身的工作,涉及到报纸的领导、编辑对记者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从读者中来 到读者中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是我长期做读者工作的深切感受。下面我想就如何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谈一点体会。说实在的,凭自身那点文化水平和图书馆学专业理论知识,要应付需求各异的读者,谈何容易。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活的,知识多得是,远比书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