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大林先后娶过两个妻子,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斯大林的三个孩子虽然来自同一个上层家庭,但各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同。这里,我们只介绍斯大林两个儿子的不同经历。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斯大林的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生于1907年,他是斯大林同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孩子。大家知道,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1903年,24岁的斯大林同一位格鲁吉亚的青年女子结了婚,她就是雅可夫的母亲叶卡捷琳娜·斯瓦尼德捷。叶卡捷琳娜是一位文化素养不高的女性,对政治不感兴趣,笃信宗教,这正好与斯大林相反。但是,她却  相似文献   

2.
没有乔治·亨利·刘易斯也就不会有乔治·艾略特。1851年他们初次相见时,艾略特还没打算成为一个小说家,刘易斯鼓励她进行尝试,她便用他的名字作为自己笔名的一部分。她本名叫玛丽安·埃文斯,只是一位普通的32岁的老处女,出身于农村清教徒家庭而且自视清高;刘易斯则是个勇敢激进的报刊撰稿人,并以鼓吹无神论和两性自由离合  相似文献   

3.
在1977年出版的美国文化史名著《伊甸园之门》中,莫里斯·迪克斯坦把我熟悉的欧文·豪和另一个叫苏珊·桑塔格的人誉为美国当时目光最敏锐的文论家。“谁是苏珊·桑塔格”?2002年的某个冬夜,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疑问。一、美国最智慧的女人我没有想到,苏珊当年如此年轻,才44岁时就获得那样的评说;更没有想过她是一位女性,在我的印象中,在思想界获得成功的女人可没有娱乐界那么多;更没有想到,在美国她早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明星”级的知识分子,过去四十多年中,她一直处于舆论的中心,关注世界和被世界关注。苏珊1933年1月16日生于曼哈…  相似文献   

4.
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可夫身材修长,一头浅色金发,褐色眼睛,面容英俊,仪态潇洒,神情涵蓄而热忱。在特列恰可夫建立其绘画陈列馆至今已125年的今天,我们都能说出这位伟大人物的特殊气质。他的这些气质是他青年时代就萌发的崇高理想的表现,这个理想就是立志建立一个俄罗斯民族绘画陈列馆。也正是这个陈列馆使一个商人子弟成了俄罗斯民主文化的巨匠。特列恰可夫是一位商人和企业家,因此,在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他那个阶层的准则。他严谨而精确地管理他的帐务,检查帐目,书写业务函件,热  相似文献   

5.
1951年《泰晤士报文艺副刊》的读者来信栏中,有两篇文章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一篇是有关现代英国文坛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文章,一位读者指责她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在契诃夫作品的骨架上披上了英国的外衣,由此引起了争端,议论纷纷。最后闹得曾是她丈夫的约翰·密德尔顿·墨雷都亲自出马了。另一篇是关于画家兼诗人罗塞蒂的文章。一位罗塞蒂研究者初次披露了这位诗人兼画家与威廉·莫里斯夫人之间的私情。众所周知,《生命之屋》是罗塞蒂的著名十四行组诗。过去一般人都认为这部诗集只是以他的妻  相似文献   

6.
人们纷纷传说小说《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妻子诺拉是爱尔兰一个无知的酒吧女招待,她从来不读乔伊斯的作品,她说:“我不知道我丈夫是否是个天才,但他肯定心术不正。”乔伊斯蜚声文坛后,她对朋友们说,乔伊斯用他那妙笔而没有用他那优美的男高音歌喉去建功立业,实属遗憾之事。研究乔伊斯的学者们,甚至理查德·埃尔曼在1959年出版的著名传记《詹姆斯·乔伊斯》中也认为诺拉·巴纳克尔是这位伟大作家的伤脑筋的伴侣。当英国女作家、女权运动的记者布伦南·马多克斯第一次就撰写诺拉的传记征求埃尔曼的意见时,  相似文献   

7.
葛丽泰·嘉宝将近五十年前,葛丽泰·嘉宝曾宣称:“我愿意独自一人。”实际上她是说:“我不要别人来打扰我。”于是,她便成了一个神秘、隐居的传奇式明星。由于她的只身引退,倒使得她的魅力比过去更加诱人。她住在一套俯瞰纽约东河的公寓里,从不宴客,从不接受采访,她除了需要一人独处外,别无他求。这位扮演过茶花女、马塔·哈里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大明星隐居已近半个世纪,摈弃了一切影星界的服饰,不与外界交往。一位专门缠着名人偷拍照片的日本摄影师在嘉  相似文献   

8.
1960年,玛丽莲·梦露已成为一个心平气和的传奇式人物。她已与阿瑟·米勒结了婚,在演员排演场的讲习班里受到鼓励,她梦寐以求的成就似乎是近在咫尺。很难得,她给法国记者乔治·贝尔蒙特一次会面的机会。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接待来访者。两年后,在她36岁时,她就与世长辞了。  相似文献   

9.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曾经结过一次婚。他的妻子安东尼娜·依瓦诺夫娜·米留科娃是他的一名学生。结婚时,柴可夫斯基37岁,米留科娃28岁。这次婚姻,与其说是女方主动提出来的,倒不如说是在她的胁迫下举行的。她不断地给柴可夫斯基写情书,然而他的回信却是千篇一律全是拒绝她的求婚。后来,米留科娃给柴可夫斯基写来这样一封信,是1877年5月4日发出的。信中写道:“虽然我没有见到您,可是,我们住在同一个地方这件事本身就使我万分激动。无论在哪里,我片刻也不能把您忘怀,也不能中断对您的爱慕之情。除您而外,我不爱任何男子。几个星期  相似文献   

10.
雪冬 《世界文化》2007,(5):19-21
(1) 罗恩·理查兹,一位84岁的肯塔基州农民,他生命中最后的日子是病魔缠身地躺在床上度过的。由于肠梗阻而几天无人诊治和护理,他致命的心脏病发作了。当这位老人整个早晨呻吟着企盼医生时,却没有任何人来抢救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叶芝(1865-1939),爱尔兰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玫瑰》、《苇丛中的风》、《库勒的野天鹅》、《塔楼》、《旋梯及其他》、《新诗》、《最后的诗》,戏剧《心愿之乡》、《四舞剧》等。托马斯·艾略特称他为“我们时代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人”,1923年由于他“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于诗作中”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也是一位深情到痴情的诗人。1889年1月30日,将近24岁的叶芝初识22岁的毛特·岗,便被她的迷人风采吸引。毛特·岗(1866-1953),是驻爱尔兰一位英军上校的长女,父亲死后继承…  相似文献   

12.
智者的勇气     
1945年,一位21岁的匈牙利青年,身上只带了5美元到美国闯天下,20年后,他成为百万富翁。 他曾经非常自豪地说:“我没有做过一笔赔钱的交易,也没有一次失败的经营。”他,就是罗·道密尔,一个在美国工艺品和玩具业富有传奇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1972年的冬天,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已经几乎完全崩溃了,此前的几个年头,他和父亲的几乎所有作品都被永远地封存在克里姆林宫苏联文化部那幽深冷漠的档案库中,从《安德烈·卢布耶夫》到《镜子》,一切体现人性美好和俄罗斯古典风情的尝试都被认定是反动和教条的,于是,他想到了波兰作家斯坦尼斯劳·莱姆(StanislawLam)的经典科幻小说《索拉里斯》,1972年,他当时的心情仿佛正是坠入了索拉里斯海洋,他想:或许文化部不会对一部科幻片吹毛求疵……但事实是他错了,塔可夫斯基从《索拉里斯》的审片会上得不到任何该片能通过电检的信号,如同电影中的宿…  相似文献   

14.
罗思与布卢姆的恩恩怨怨张玉娟编译克莱尔·布卢姆毫无隐讳地披露了她与菲利普·罗思之间烦恼的罗曼史与婚姻生活菲利普·罗思(PhilipRoth)是一位美国作家。他自幼在犹太人居住区长大。大学时代就曾主编文学杂志。1954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的...  相似文献   

15.
天空是蓝色的,约翰·丹佛说过他属于天空,所以偶尔仰望天空时会令我想起约翰·丹佛。我从第一次听到《乡村路带我回家》时,就开始喜欢那由布鲁斯演变来的乡村音乐。而且,我从没见过像约翰·丹佛那样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也许,生命的颜色才真正属于他。他的歌不像许多流行歌手那样矫揉造作,也没有杰克逊的夸张,但他就是他,他的歌声就像新酿出的啤酒,金黄透明的清新。我总觉得约翰·丹佛才代表了真正的美国,一望无际的麦田,边上坐着几个拿着吉他高声唱歌的人,旁边放着新酿的啤酒,他们唱出他们的欢乐,唱出他们从自然中获得的馈赠,这也许正像…  相似文献   

16.
苏联《星火》杂志记者与布哈林的遗孀安娜·拉林娜谈斯大林时代被镇压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的宠儿”——尼古拉·布哈林“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依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同志:谨向您提出为我的丈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身后在党内恢复名誉的问题……这个申请不只是以我个人的名义提出的,也是遵照布哈林的委托。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最后一次去参加1937年2-3月举行的全体会议(会议开了数天)的时候,已经预感他再也回不来了。考虑到我当时还年轻,他请求我为他身后平反而斗争……‘你发誓,一定要做到!’我发了誓。违背这个诺言,就是违背我的良心……”  相似文献   

17.
汤姆·林肯当时正在寻觅一个女人,作为能与他同甘共苦的终身伴侣。汤姆的目光落在一位皮肤浅黑的年轻女子身上。她是露西·汉克斯的女儿,又是托马斯和伊丽莎白·斯帕罗夫妇的养女,与斯帕罗家一起生活,因而人们时而叫她南希·汉克斯,时而叫她南希·斯帕罗。1784年,露西·汉克斯在弗吉尼亚州生下了女儿南希后,便抱着她那襁褓中的宝贝儿沿着“荒野大道”,经过坎伯兰加普,来到了肯塔基州。南希的母亲出这趟远门时才19岁,把南希的父亲留在弗吉尼亚州。在润湿的薄暮中,她会朝着裹  相似文献   

18.
安东尼·特罗洛普在公众中的声望无须靠电视连续剧来突出,哪怕象英国广播公司摄制的《巴切斯特史话》这样一部精彩的电视剧。他现已跻于英国名小说家之列。但是他的母亲尽管在当年与她儿子一样享有盛誉,现在却淹没无闻了。弗朗西丝·弥尔顿生于1780年,是一位牧师的女儿。二十九岁时,她与托马斯·特罗洛普结婚,这在当时已属晚婚。十年中,他们生了六个孩子。  相似文献   

19.
我写过一本《马可·波罗》的小书,为此,对这个“欧亚飞鸿”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在不同凡响的生命征程中,马可·波罗以刚毅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冲出死亡的陷阱而走向新生,他以百折不回的勇气一次次跨跃生命的绝境而走向坦途。他跋涉、他奋进于人类文明的丝绸之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留下他不灭的脚印;在蔚蓝的海洋上,浮荡着他倔强的身影;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的编年史上,永远铭刻着他闪亮的名字。《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留给今天这个世界的永不消失的回声!在威尼斯,我希望参观马可·波罗纪念馆。“他没有纪念馆,只有个没人管的…  相似文献   

20.
克里谈她的父亲罗伯特·肯尼迪周年编译罗伯特·肯尼迪被害25年后,他的女儿克里·肯尼迪·科莫谈起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往事,以及他流传至今的优良传统。罗伯特·肯尼迪是位政治家,但是美国人民却视他为明星。那年春季竞选期间,作为美国参议员的他,无论什么时候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