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用句的非动态性特征与句式语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供用句与其对应的双数量结构句的比较可以看出,供用句即使带上"过、了"这样的动态助词,整个句子的语义仍是非动态的,这是由供用句的句式语义--供用关系义决定的.文章借助认知心理学的"数量原则"和"顺序原则"对供用句的句式语义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比较了汉英句式表达上的差异,如意合与形合,句首开放与句尾开放,话题句与主谓句等,认为翻译应重在以语义为基础的动态转换。  相似文献   

3.
本讨论了述语分别为“有、是“的存在句的不同语义关系,提出在存在句式“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有/是 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中,当述语为“有”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部分充满关系;当述语为“是”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并由此探讨了为这种语义关系所决定的“有”和“是”在具体句子中使用时的互换情况。同时本也考察了“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作为存在句式的真实性情况,指出用“是”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并非存在句,其实质是判断句;用“在”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才是真正的存在句。  相似文献   

4.
“V01要V02”句式是现代汉语里一种客观存在的句法现象,其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研究发现,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结构上的平衡与对称、韵律、语义等是制约“V01要V02”句式生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重动句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重动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句式,它具有突出的特点。重动句在句法上具有线性序列特点,在语义上具有立体语义特点,重动句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够在一个句式中巧妙地化解句法和语义之间的矛盾。重动句的句法语义形式主要表现为三大类,即“动助”式,“动介”式和“动趋”式,每一大类之下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  相似文献   

6.
“X是X”句式以“是”为轴心,前后成分完全相同,表层形式简单而内在意义丰富,是一种特殊的句式。从“语义——语用”互补原则的角度出发,对“X是X”句式进行比较细致的语义分析可以发现,“X是X”句式并不像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毫无语义学上的意义。它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语义和无限的潜在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与其A不如B"句式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在语义表达方面,A和B表达动态和静态两种语义;而整个句式重在表达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在语用环境方面,该句式一般较少用在转折关系的语境当中.在语义认知方面:因为认知方式比较理性化,所以该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相似文献   

8.
“影响式”和“揭示式”评论句中两种富有特色的句式。“影响式”评论句中表达“甲事物影响乙事物”的语义,下位句式有直表式、使令式、绍介式三种。在绍介式中,“为”字句值得关注。“揭示式”评论句表达揭示事物的性质、意义的语义;具有揭示作用的动词有四类:“说明”类、“反映”类、“意味”类、“告诉”类。  相似文献   

9.
“使役句”是现代汉语的一种重要句式,但以往对其内部结构的分析缺少关注。全面分析“使”字句的语义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可知“原因/条件”和“结果”是动词“使”联系的两个必有成分;从配价成分分析,“使”应是一个二价动词。揭示“使”字句在语义方面的成句条件,可以为该句式的句法分析及语法教学提供语义根据。  相似文献   

10.
连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为研究连动句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通过分析,连动句中V1和V2的排列顺序遵循的是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中的时间顺序原则,这种句式表达方式反映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知和认识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由"起来"构成的一种特殊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军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5):102-103,109
本文分析了由“起来,,构成的“NP+V起来+AP”这一句式。认为句首成分经常由名词充当,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V经常由持续义或可以重复的瞬间动词充当,“起来”是动词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的标志,AP经常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小句充当。“NP+V起来+AP”句式具有非事件性和评判性,句式符合时问顺序原则。  相似文献   

12.
杨瑾 《考试周刊》2009,(46):29-30
英汉句式的对比研究历来都是对比语言学中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树型句式”与“竹竿句式”的对比、被动句语义功能的差异和名词优越性在英语句式中的体现三方面分析了英汉句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比较“与其A,不如B”句式和“宁可A,也(不)B”句式的预设情况,可归纳出这两个句式的语义特征:二者都有强烈的针对性,但“宁可”句重在对B的否定,“与其”句重在对AB的优劣比较。因此作为选择复句的小类,“宁可”句应归为否定选择句,“与其”句应归为比较选择句。  相似文献   

14.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5.
“被”“把”同现句是现代汉语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种语法现象。从“被”“把”在句中的位置、主语和“把”后成分的关系、主语和“被”后成分的生命度语义特征等方面,可以把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这种同现句和其他句式的转换度来看,可以发现诸多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施受关系来看,它是一种很有特点的“被”字句;从历时视角观察,它是汉语的一种传统句式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复句的发句之间存在着互相并列又互相依存之“逻辑的”和“语义的”两种关系。“逻辑语义”才是划发汉语复句类型的原则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都 NP 了”句式中“NP”和“都”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的分析,指出这一句式有别于汉语的一般句式,表现出特有的语法特点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以谓头“像”类词语为切入点,基于语料库探讨书面语中“像”类流水句的类型及其句式义.先从“像”类词语的肯定否定形式、“像”类小句所处位置以及“像”类词的语义特征等方面划分流水句的类型,然后归纳出流水句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19.
已有学者指出,V—NP1-NP2句的语义核心是“有意的给予性转移”。本文进一步证明该句式的基本句式意义为“使某事物由A处转移到B处”,并且这种转移是双向的,一次性的。该句式意义决定了双宾语句不仅包括所谓“给予”类,也包括“取得”类和“等同”类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N)+V得+NP+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V得+NP+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V得+VP+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V得+NT+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