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蔡世连教授新著《祛蔽与返魅》是一部极富创见性和探索性意义的一部著作。作者以返魅作为基本理论,以文学的现代性作为核心价值观念,重构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整体。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都是传统与反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政治与文学三对基本矛盾中不断生成和增长现代性新质。20世纪中国文学正可看做是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由于传统哲学和现代社会现实的影响,中国现代美学家在引进西方审美理论时,创造性地把审美和功用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现代特殊的审美功能论.以此理论为视角,可以重新认识20世纪那些审美性文学的内在意义.极端审美论和极端功利论均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无益.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婚姻悲剧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女主人公刘兰芝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和行为折射着一种现代思想,即呼唤人性与自尊.中国的古典文学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该作者在这个悲剧故事的最后,加上了一个浪漫和理想化的结尾,象征着爱情的不朽,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生活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ABB式重叠现象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宋代汉语语法代表文献《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1]中的ABB式重叠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关系多样,最主要的附加意义是形象色彩义,感情色彩义和程度变化的意义存在于部分ABB式重叠中。它们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谓语和定语,“de”尚未发展为状态形容词的形态标志,宋代的ABB式重叠还处在由非固定形式的短语结构演变为凝固形式的状态的选择淘汰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的流浪意识,因其作为现代意识的一种而值得关注。“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流浪意识的现代性要素,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现代个人观的表达。其次,基于意识形态观念之上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倾向作为其现代性要素之一,也是不可忽略的时代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依据国情把启蒙始终落实在"民族独立"与"大众解放"的救亡基点之上,促进了文学思想的现代化;其次,党的文艺政策使作家的思想感情以及对题材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和人民发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再次,从现实生活出发,依据人民的审美需求,倡导文学的民主化和大众化,同时也顾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谈及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诸多问题:分析鲁迅、沈从文、巴尔扎克、塞万提斯、马尔克斯等大家的广义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实例;实证鲁迅“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主张之正确;这与马、恩的民族文学形成世界文学的论述有相同之处;“乡土文学”走向世界是时代潮流的使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我国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在其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在实现其理论现代性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多脱离现代化轨道的因素,如理论本体的缺失、理论边缘的模糊、思维方式的固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科品质歧义与接受障碍等,严重束缚了马列文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林徽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去个人创作外,也是一位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其在20世纪30年代推动新月派、"京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中国社团流派史上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农民来说,主要还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现时的中国仍需要赵树理精神,应该有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为九亿农民服务,掌握着中国当代文学主流话语权的人士应该为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间,涌现出为数不少的历史小说,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从目前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有限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大多散见于单个的作家作品论中,少有系统的整合研究。从形态学的角度切入研究,一是想基于作家们对"现实关怀"的不同理解与追求上,通过梳理各种形态历史小说的成因、思想内涵、叙事策略,展现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复杂状貌,营构出多样的审美形态。二是试图在"历史小说"这同一概念下,寻找不同形态间紧密相连的精神特质,为其整体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原始主义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深刻影响,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原始主义主要表现为历史原始主义、田园式原始主义、父亲式原始主义、英雄主义原始主义以及文化原始主义五种类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原始主义具有启蒙意义,其主旨是在重塑民族性格,再造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接受问题在中国现代文艺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文艺接受者的改造或主体性地位的提升启蒙与革命的努力方向,作为大众的接受者更是规定了文艺的基本内涵。因此,建构性和审美功利性成为是中国现代文艺接受观念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