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基于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且转移缓慢的现实背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当前的必然选择。这一路径选择的实现需要住房、教育、就业、低保等方面的保证条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构成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两者的产生机理差异导致了针对两者不同的转移战略选择。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进行内部消化,绝对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重点在城乡“中间带”。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既有必要也是可能的,高水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个人发展,因此必须从职业教育本身、现存制度环境等多视角来讨论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目前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方面的限度:职业教育效能不高影响转移培训的质量;劳动力转移培训带来的人才外流效应影响了农村建设与发展;职业教育不能改变农民身份难以促使农村劳动力实现真正转移.要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为转移劳动力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城乡统筹发展思想,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安排,以高水平的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发展,并实现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最大程度突出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水平.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实要求,应当寻求多种转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四种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实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荣 《天中学刊》2003,18(3):33-3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新形势:国企改革使大量工人下岗,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适应新的形势进行调整,这将使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减弱;农村劳动力表质低下,与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不相适应等,这些都 将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增加难度。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必须广 开思路,采用多项分流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要立足于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综合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探索农民工“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坚持沿海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农民工跨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如何在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下继续工业化进程,并通过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就业空间;加快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打破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实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指出转移的途径:一是就地就近转移。农村消化;二是跨地区转移,合理分流;三是跨国转移,境外输出。并提出了转移过程中必须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形成原因、构成来源、生存状态考察,我国农村剩余人口分为三种类型。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对农业刺余劳动力进行产业性转移,对其他农村刺余人口进行城市化转移。这种转移能否成功,取决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城市产业的容纳能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和新老市民的融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外转移成为一种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受到非农部门吸纳能力和外部环境的限制,也受到农业吐出能力和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内在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以就业和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 ,提出顺利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我们工作的最紧迫任务 ,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实现成功转移的途径是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促进城镇化建设 ;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自由转让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经典模型——刘易斯的产业转移模型和托达罗的反流动论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可采取两种转移方式。教育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必要技能的训练。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战略性的举措。可采取政府补贴的多元化办学,实行准入制度来引导农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教育,可发展不同方式的教育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依据年龄进行分类 ,确定实施转移的范围 ;建议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 ,既立足当前 ,又考虑长远 ,有目标、分阶段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提高农民受教育层次 ,是彻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必然面临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以及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影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走城市化道路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 ,并改革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二元体制 ,才能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实现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由于产业间收入的差异的刺激而造成劳动者对高收入的向往和行为取向,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没有直接关联;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劳动者被排挤出劳动岗位成为闲置的劳动者需要转移到其他行业;对此理论和实践都足以证明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澄清两者关系的目的在于引起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高度重视,而不能被自发形成的农工潮现象所迷惑,从而切实制定相应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瓶颈。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从政策制定、强化培训、完善服务、创造环境等方面制定策略,以破解转移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