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教学是生态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相融合的教学理念,为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是利用生态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教师、学生和语言环境进行有机结合,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西方学者结合社会文化理论和生态学理论形成了生态语言教学观。这一理论为外语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广阔的视角。大学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是由教师、学生、环境等有效的结合,对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对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构建之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生态与文化协同共生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生态文化产业培育模式。盱眙的文化产业发展独具特色,形成了以龙虾为主要代表的创意文化品牌,集聚发展了铁山寺、明祖陵等文化旅游品牌。今后盱眙要按照五色生态文化循环发展机制,建设乡村休闲、户外拓展、考古探险、博物科普的知名品牌。在自然生态、乡村生态、文化遗址等原真性环境中体验目的地的精神要旨,发展精神旅游,构成乡村生态、自然生态与人的精神世界契合的文化场域,同时注意文化发展和城市文化形象的耦合、关联,并提出建设淮河生态文化实验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21,(1):47-53
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适应文化生态的变迁,并进行着新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既要遵循当前非遗保护的一般性原则,更需立足区域文化生态变迁这一大的文化背景。通过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强化对文化生态变迁过程的研究、发挥非遗新的社会功能、培育新的传承群体、激发非遗持有者新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等措施来改善湘西州非遗与所处文化生态的再适应,实现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学是20世纪晚期的一种交叉学科式的研究方法,它着眼于研究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认为生态知识是在寻找心灵与自然、人类领域与非人类领域的"关联模式"中产生的。艾米莉·狄金森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其诗歌所表现出的不合常规的与陌生性的审美话语模式,为文本的生态伦理力量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拓展了狄金森诗歌的文化内涵,为读者深入了解狄金森及其诗歌提供了新的审美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借助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民间文艺进行深层透视,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这一活态文艺增添新的理性认知,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民间文艺与生态环境之间彼此生发、制约、协调与共生的复杂关系。研究民间文艺生态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着力点和发展趋势。邕剧的传承与变迁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文化生态,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中如何有效利用藏族生态文化,关系到该地区生态保护的成败.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既要强调国家的作用,也要对该地区民族生态文化传统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在该地区生态环保立法中首先应当确立服务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相结合的模式,对藏族生态文化进行有效引领;其次,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还应当确立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对藏族生态文化从立法上予以充分吸收,并为其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发挥积极作用从制度上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关注区,其科学重建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体现在灾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重建的方方面面。汶川地震灾区探索出了一条融合共建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包括与科学重建融合共建,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融合共建,并在不同区域有着差异化的实现模式,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区域路径与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知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现象和心理现象。文化认知观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维度去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意象在认知模式中的文化重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化过程及语义概念的范畴化机制。民族博物馆馆藏物品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对其物品名称的翻译,文化认知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被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近年来它在文化旅游创意开发中,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促进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提升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值。本文从苗族民歌的人文资源、生态文化、活态特征、表演艺术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创意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其基于文化旅游的湘西苗族民歌的依托模式、导向模式、保障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湘西苗族民歌保护与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