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贫困生数量的增长,相应也出现了一些现象和问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在重视解决贫困生物质贫困的同时,更应关注这一群体日渐凸显的“精神贫困”问题。通过对贫困生“精神贫困”这一现象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其表现、危害、成因及精神“扶贫”的途径,为全面构建和谐校园服务。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Thanksgiving Day”当然只有一个,然而同样的“Thanksgiving Day”对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意味。“五月花号”的故事为大家熟知,然而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后来的命运和遭遇又是如何呢?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们的处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就迥然有异,甚至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3.
姜波 《教书育人》2008,(11):62-62
“择校”的政策与法律取向 美国的择校制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和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产生的。美国教育理论界一直在讨论如何打破政府垄断,将教育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避免出现政府垄断下的为少数人服务和官僚僵化的教育,将教育的主权下放到家长手中,美国政府支持学生家长择校。因此,美国“择校”实际上是政府推进的一项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4.
"名人教授"是美国高校现今的一个普遍现象。美国高校之所以喜欢延请"名人教授",主要是为了吸引生源和展开校际竞争。美国高校的"名人教授"主要有六大种类别。"名人教授"在给美国高校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和亟待避免、解决的问题。同样也有"名人教授"现象的我国高校应该权衡"名人教授"的利弊,做好相关工作,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5.
美国社会贫困问题透视司久岳当前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可称是地球上最富有和最强盛的国家。但在这个人口为2亿多的国家里,却生活着数以千万计的穷人。美国政府早在60年代就向贫困宣战,并在随后的30年中为此花费多达5万亿美元,但贫困现象却依然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美国在中小学阶段非常重视学生家长参与的作用,学生家长被视为学校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许多学校主动邀请家长监督并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等项工作,特别是1974年颁布的《家庭教育权与隐私权法案》(FERPA)更进一步从法律上强化了学生与家长的权利。然而近年来,家长参与的热情蔓延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若自己的在校子女一遇到点儿挫折或困惑,家长们便立刻出现在大学校园或与学校相关部门打电话直接过问,甚至横加干涉学校管理事务。从而表现出种种过度的参与行为。因而,人们风趣的称之为“直升机父母”。  相似文献   

7.
现代读者和文学批评家不仅将伍尔夫视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和女性主义者进行解读,精神分析家更将她作为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剖析。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中副线主人公赛普蒂默斯与伍尔夫本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折射出伍尔夫“心灵的幽暗处”(the recesses of the heart)。伍尔夫在刻画赛普蒂默斯这个人物时,已经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植入他的身上。赛普蒂默斯就是伍尔夫的另一个声音、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8.
9.
浩瀚的宇宙,往往给人以神秘的色彩,一望无际的尽头,是否存在着人们所期待的另一个地球呢?就在今年7月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 局宣布发现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与我们的地球的相似指数竟达0.98,因而它又被称为“地球2.0”“地球的表哥”.  相似文献   

10.
吴奇 《语文学习》2020,(1):13-15
解读诗歌时,我们不妨来个“诗文对读”,通过联系思维,找到解读诗歌的另一条路径。师:通过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诗中曹操的形象。生:忧人生苦短。生:忧贤才难得。生:忧功业未成。生:一个伟大的忧者形象。师:对曹操评价,历来毁誉参半。东汉名士许劭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中用大白脸直接宣判曹操为“大奸贼”。  相似文献   

11.
人们热爱体育运动,因为在体育中我们感受到力量、超越和热情。当经济跨入非物质的时代,体育与文化、政治、经济的互动性空前增强,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体育明星开始融入商业化和国际化的潮流,他们的个人财富和商业价值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12.
引子:英雄的土地,亮丽的风景打开中国地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胶东半岛犹如一个巨大的“棒槌”插入浩淼无际的黄海。在这“棒槌”的最南端,以百余里海岸线与蔚蓝色海水依依相连的便是拥有7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海阳。上推60余年,这块土地上曾频频爆响种类繁多的...  相似文献   

13.
高考是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14.
我校地处农村集镇,创建于1906年,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学校现有教学班39个,其中小学部30个班,另有幼儿园9个班,共有小学生1400余人,幼儿440余人。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小集镇,依靠一群普普通通的教师,我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被领导及同行们誉称为“马小现象”。“马小现象”有如下五个鲜明特点:一是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小学生。学生先后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章984篇,在全国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900多人次,其中2次代表南通市参加省英语口语电视大赛荣获一等奖。原国家副主席王震给我校题词:“科学育人”。二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才。先后培养了3位省特级教师,3位省劳动模范,1位省中青年专家,3位全国优秀教师。3位全国科研型校长,3位全国科研型教师,2位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5位中学高级教师。三是形成了一个勤于笔耕的教师作群体。到目前为止,全校教师先后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章3631篇,在全国各级各类论竞赛中获奖1597人次。中央教科所的领导视察我校后赞誉为“集团军作战…‘全国之最”。四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我校注重教育科学研究,先后多轮次、多学科、多层次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途径与方法,积累了可资借鉴、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和办学经验,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先后接待省内外兄弟学校来宾3.5万人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20多种报刊先后介绍学校事迹。五是获得了一连串高级别的集体荣誉称号。我校因教育工作成绩显,1978年被列为省重点小学,1981年被定为省第一批实验小学,1997年被省教委重新确认为省实验小学。前省委书记韩培信同志前来视察题词“小学之花”;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王湛先生来到我校,欣然命笔“苏中小数一枝花”。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包师”现象,即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教师家中去生活、学习,这是一种新型的“寄托教育”。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对 50名教育工作者的调查中,有 32%的人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是家教的一种新形式,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私事”,且教师能通过在家中“家教”提高其自身家庭收入。更有学前教育方面的知名人士声言赞同此举,认为“包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后进生转化等许多独到的好处。①此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包师”决非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到下…  相似文献   

16.
何谓“初二现象”?顾名思义,我们姑且把在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当中所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称之为“初二现象”。  相似文献   

17.
高考是中国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与素质教育息息相关。“高考”、“高分”、“高价”这一“三高”现象,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3+X”高考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而且严重地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高考科目、内容的改革,必须同高考制度等的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才能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大氛围。  相似文献   

18.
[前言]甘罗12岁拜相,刘晏10岁任秘书省正字,莫扎特7岁成名,美国国际象棋选手卡亚兰10岁就战胜全美冠军,哲学家米尔在3岁时就能读懂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少年成才,固然可喜可贺,但这并不代表其将来必成大器或者其整个人生都取得了成功。当时南朝齐梁之际的才子江淹,6岁便能写诗,成名也很早,遗憾的是晚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梁书·江淹传》中说他“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江郎才尽的故事是发人深省的。因此,对于目前少年成才而掀起的“神童”热,我们的舆论应有一个正确的导向。事例展示一2004年12月,复旦附中高三学生汤玫捷正…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06年的百年老校。虽然地处偏僻的农村集镇,却依靠一群普普通通的教师,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被领导及同行们誉称为"马小现象"。马塘小学的教育科研,起步较早,措施笃实,参与面广,成果丰硕。在争奇斗艳的教科研百花园中,马小以其"双百"教科研特色和"烛光"科研精神,开出了一朵农村教育科研的奇葩——"苏北小教之花"。本期推出解读马小的一组文章,旨在帮助我们走近马小,更好地了解马小人心中共同的精神家园,探索"马小现象"的所来之径。  相似文献   

20.
汪国真诗所掀起的热潮,是九十年代初期中国诗坛乃至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深入考察这一现象,不光包含着对汪诗本身的文学评判和文化鉴定,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诸范畴。“汪热”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