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秀英 《辅导员》2009,(5):44-44
“语文教学应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要求。“语文素养”归结起来,无外乎“会理解、有感悟、能运用”。如何借助文本这一载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下是笔者借助随文练笔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些尝试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邓跃飞 《今日教育》2014,(7):116-117
语文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这一话题都不会陌生。但是,阅读教学中始终存在“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缺乏自主阅读习惯培养”等现象。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但如何“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指导学生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笔者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6.
李滨滨 《教师》2013,(36):32-3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要求教师从语文本身下工夫,让学生沉浸在博大精深的祖国语言里,感悟语言文字魅力,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应该如何教,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本文从奏响情感体验曲;奏响美感教育曲;奏响语感训练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书声琅琅”已成为现阶段语文课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渎中理解”“读中悟情”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怎样使朗读更有效、更充满感悟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向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感悟?《辞海》指出:感悟就是“受到感动的醒悟”。感悟就是悟,有浅悟、深悟、渐悟、顿悟等等,形式复杂多样。感悟因人的差异,呈现不同的层次。感悟的获得是“渐修”,日积月累、阅历经验、个性认识是感悟的先决条件。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何培养?这里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著名教改专家洪镇涛先生为语文教学提出了八字经,即“感受一领悟一积累一运用”。可见,语文教学中感悟与熏陶是很重要的,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感悟与熏陶呢?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中,我们关注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强调了“品读感悟”。但是,到底什么是“品读感悟”呢?由于对阅读理念理解的偏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阅读“过分自主”,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现象,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十分肤浅。肤浅的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郭少凤 《新疆教育》2012,(19):78-7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其中“感悟”一词在课标中多次出现,频率很高,说明“感晤”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我们知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可以说,感晤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理解及情感体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方式方法多方面的,下面重点谈三点:  相似文献   

13.
如何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其陶醉于语文阅读中呢? 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语文课应把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滤出语文课堂,给语文腾出空间。语文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与处理教材内容,“选文本身是不会给出批示的,得由教它或者学它的人摸索着取舍、摸索着定夺”。用语文教材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笔者以为处理教材,一般只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领悟”就好,然后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最精彩的地方”,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揣摩语言、潜心感悟……就一些重点问题组织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受到启发,学会学习。总之,教师若能“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不仅缩减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黄艳丽 《师道》2007,(1):50-51
“感悟”二字经常运用到小学语文阅凑教学中。但究竟怎样引导小学生去感悟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悟”呢?笔者想借用五祖的两个弟子神秀和惠能的话来说明。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强调的是“渐修”。小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悟性,同样要“渐修”。修什么呢?积累课内外知识,丰富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可以说是作品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的“情”的融会体,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气氛,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形象美、自然美、语文美呢?  相似文献   

16.
近日.读到一篇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文章,题目是《语文:体现一种力量,叫思想》。文章没有停留在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关系的阐述上.而是从“力量”“思想”的层面表述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感悟.由此引发我的思考.那么数学教育中需要感悟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校一直引领我们致力于“生本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也时刻和同事们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到底何为“生本课堂”?为什么要大力提倡“生本课堂”?“生本课堂”,我们要追求什么?“生本课堂”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带着许许多多的困惑,我一路懵懵懂懂、磕磕碰碰地走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堂中摸索着、追寻着。渐渐地,似乎有了一些对“生本课堂”的感悟,暂且诉诸笔端,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8.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感悟中学会表达.逐步形成“言语能力”。那么,老师们将言语训练放在应有的位置了吗?言语训练是否切实有效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课堂.对相关细节进行切片分析.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更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命,获得生命意识的唤醒呢?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单是教师“教”的结果,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文本,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字的自我感悟,从阅读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阅读感悟能力呢?我的实践是: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阅读,让“自读”孕育“自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