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李歌 《中国钓鱼》2006,(5):58-59
二、动态剩余浮力 有人说,钓鱼人运用的不局限于重浮力平衡原理:这话我理解,动态剩余浮力,实际所指应是系统的动态上牵制力(反弹趋势),它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只可意会而难以量化言传。  相似文献   

2.
李歌 《垂钓》2006,6(2):4-6
本文起草时,先定名为“剩余浮力的当今思考”。等文章写完了,觉得还是换个名比较好。因为自打“剩余浮力”这词儿问世以来,“理论界”好象就从没消停过,围绕它所引起的争论此起彼伏,没完没了。这几年,报刊媒体或网络如果闷了,拿它出来磕打磕打,准能热闹一阵,披挂上阵的各路好手随时踊跃。在池钓“理论界”,“剩余浮力”的名声恐怕算得上是“争议之最”了,但议来议去却还是结论渺茫,甚至越议越悬!致使有些实战派钓友干脆判它个子虚乌有、故弄玄虚的罪名,枪毙了……所以,“题目”关乎俺这破文章的命运,弄不好“内容”会被题目牵连冷遇,冤!尽管“剩余浮力”招牌不太讨人喜欢,然而有人却认为:浮标调来调去还真离不开“剩余浮力”,您信吗?  相似文献   

3.
张铨 《垂钓》2010,(2):30-31
钓鱼之前,我们都会对浮标设定一个调目。可你知道这调目是根据什么调出来的吗?假定你要调整一支浮标,你知道该将它调几目钓几目合适吗?  相似文献   

4.
谷晓林 《垂钓》2006,6(6):7-7
通过观察浮标的动作来捕捉有效鱼讯,并及时擒获“肇事”之鱼——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不论是浮标的自身语言还是浮标的鱼讯语言,浮标作为“语言”的载体确是证据确凿、毋庸置疑的。因此。浮标如何调钓也就成了钓鱼人关注的焦点。我本人比较倾向于浮标调钓分开的理论。浮标的“调”是一个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钓鱼人本身的一种习惯使然。也就是说:浮标的选择与调整最主要的依据是钓鱼人本身的意愿倾向,至于是否合理就要看它是否与实际鱼情相匹配,  相似文献   

5.
严实 《钓鱼》2014,(5):18-19
从瘦长身到粗短身,浮标的造形变了,但二力平衡的工作原理是不变的。于是采用两沉一浮结构的浮标由于标身短,浮力集中,有了下行慢的特点。另一方面翻身后遇走水会显得不稳,所以调整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严实 《钓鱼》2014,(1):24-25
浮标是“台钓”后才被钓鱼人接受的,之前用芦苇竿,鹅毛杆制作的没有标尾的立漂都是二力失衡——坠、钩、饵重量大于或小于浮漂的上浮力。坠、钩、饵沉底,“沉”大于“浮”,立漂躺着或斜立着主钓下层鱼;坠、钩、饵悬于半水,“沉”小于“浮”,立漂直立主钓上中层生活的草鱼、鳊鱼、鲐鱼。浮标出现后南于浮力集中在标身,不管一浮(标身)两沉(实芯标脚和实芯标尾)还是两浮(指标身和空芯标尾)一沉(标脚),都是无饵调4目,加饵钓2目。  相似文献   

7.
何蔚蓝 《垂钓》2004,(7):48-50
我们讨论浮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及浮标“剩余浮力”的概念,它是在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的情况下,用浮标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表示的浮标浮力。例中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量  相似文献   

8.
胡宝群 《垂钓》2005,5(6):50-52
对于钓者来说,读懂所使用的每一支浮标的“行为语言”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程宁 《钓鱼》2012,(22):24-25
钓鱼人谈到浮标,可谓是津津乐道。由于个人水平的缘故,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且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争得不亦乐乎。聪明的钓手要借鉴各种说法,学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10.
郅辽 《钓鱼》2004,(10):40-40
80年代中期,河北省和保定市先后成立了钓鱼协会,一些参加全国钓赛和各地钓鱼邀请赛的钓手把南方的七星漂钓组介绍到河北。其小巧灵风格在保定受到重视是因为大众化钓场只有白洋淀一个,而淀里的鲫鱼吃口很轻,用高梁杆鱼漂和芦苇鱼漂都不能反应鲫鱼咬钩微微抬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怀斌 《垂钓》2006,6(9):39-41
钓鱼选标、用标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都要靠实践来体会。影响鱼获量的因素很多,例如气候、鱼情、钓法、钓组搭配及观标技巧等,都决定钓获的多少。只有综合这些因素,在选标与用标时有所参考,才能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2.
张炎冰 《钓鱼》2005,(5):25-25
浮标是由标身、标脚和标尖三部分组成的。过去,我们将拴在线上的羽毛以及其它用于观察和反应鱼讯的物件称为鱼漂,或称浮漂,是因为还没有像现在那样重视到用阿基米德浮力原理和二力平衡来认识它。因此,用鱼漂来解释浮标就显得非常生硬,尤其是作为标记而需要及时调整的的标尖,更是变幻莫测。  相似文献   

13.
严实 《钓鱼》2014,(3):20-21
浮标也称浮漂、鱼漂,是钓鱼时用来反应鱼讯,标志钩位、水深、钩况和有饵与无饵的装置。浮标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钓使用的立漂是不同的。传统钓坠钩沉底,遇走水时立漂是歪的、斜的,判断鱼咬钩的主要依据是抬漂和黑漂,缺点是不能反映钩上有饵与无饵。浮标以二力平衡为出发点,中间鼓起的称标身、其上绘有色格的称标尾或标尖,下为标脚。操作时先要调标,即以合适的调目反应饵重变化;之后挂饵找底确定钓目。  相似文献   

14.
马建华 《钓鱼》2007,(9S):24-25
我曾经在《悬坠钓新解》等几篇文章中谈了我对浮标调整的认识,个人的认识当然自己明白,但写到文字上别人看了是否明白就不得而知了。我始终试图以一种最简洁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但受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限制,写出来的文章反而可能对其他钓友产生了更大的误导,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浮标调整的话题本来不想再说,  相似文献   

15.
张铨 《钓鱼》2006,(14):28-29
《钓鱼》2006年5期上的文章《线组灵钝的物理分析》(以下简称《物理分析》一文说:“不同大小的调目剩余上浮力可以使线组在水下呈现不同的状态,这是剩余上浮力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郅辽 《钓鱼》2004,(9):39-39
冉冀原,河北省保定人,1965年出生,9岁开始追着大人的自行车去白洋淀偷着钓鱼。1995年在深圳见台湾商人用“悬坠钓”法钓鱼,依葫芦画瓢学会了这种钓法,2000年接触竞技钓鱼,曾获河北省钓鱼比赛第6名。  相似文献   

17.
史为林 《钓鱼》2009,(23):24-25
二、浮标的不稳定因素及造成不稳定的根源 1.浮标的密度因素,是影响浮标稳定性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浮标的密度是平均密度,一开始说密度会影响浮标的稳定性可能钓友们不能接受,如果说浮力的大小会影响其稳定性钓友们可能容易接受一些,但这样说不准确。  相似文献   

18.
四、潮,清楚 潮汐,海洋学家下的概念是,称白天的海水涨落为“潮”,称夜间的海水涨落为“汐”。在我国的大部分海区,潮汐每昼夜各涨落两次,并且第二天的高(低)潮时间要比第一天的高(低)潮时间推后约48分钟。岁岁年年,总是这样有规律地运动着。钓鱼人只是掌握涨落的规律是不够的,理应对潮汐涨落中何时为起潮、满潮、退潮、枯潮胸中有数。很清楚,海钓要随潮汐的涨落施钓。涨潮和落潮,都是海水处于明显的运动状态,排山倒海而来,一泻千里而去。  相似文献   

19.
马建华 《钓鱼》2006,(10):26-27
大家知道,底钓时,鱼吃的是沉在水底的“死”饵,浮标调整首先要考虑的是让钩饵在水下呈现适合鱼情的合理状态,同时使钓组保持较高的体现鱼讯的能力。与此不同的是,浮钓时鱼主要是在饵的下落过程中吃饵,吃的是动态的“活”饵,因此在浮标的调钓理念上用不着考虑钩饵在水下呈现的状  相似文献   

20.
吴延明 《钓鱼》2008,(23):24-25
八、先找底后调标法(简称先测深后调目钓2):为双钩安上橡皮泥或较大饵团。荡入窝中找底,若浮标自动下沉,就要剪去太多的附铅,使浮标的浮力大于钓组的沉力,能把钓组“提”起“站立”,此时把测深后的标目定在2目上(不再移动);接下来摘掉橡皮泥或大饵团,再把空钩钓组荡入窝点,观察那未知的浮标能上升几目;假若上升的目数太多,其浮力超过两颗常规饵重,那就应稍加铅皮,把调目定在4~5目上;反之,若浮标上升得太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