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承认,当我们站在学术的角度讨论电视媒体的得失的时候,已经不能再把电视捧上高高的神坛去瞻仰它去评价它了,电视的使命已经从纯粹的说教传达转化为服务大众。这种转变无疑是电视的一大进步,也是电视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电视理论及电视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语境中,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的碰撞和紧张、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和紧张、本土化与同质化的碰撞和紧张使中国电视在实践的过程中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尤其在当今社会中,大众文化的自觉性表现得更为主动,这种主动性在大众文化对电视娱乐节目的诉求的体现上显得更为突出,也更具有代表性。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是对大众文化对当代电视娱乐节目诉求的一种积极回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与主体文化——兼论电视的引导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与主体文化——兼论电视的引导功能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不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是指一种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文化形态。在我国,大众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文化行为。随着改革开...  相似文献   

4.
电视讲坛节目以其特有的方式,借助于电视媒体把传统古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精英文化”同“大众文化”的距离。它的出现必定要促使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进行重新思考和界定。围绕电视讲坛节目出现的一系列争议和批判,正反映了广大受众选择的多样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文化市场的这种分化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审美电视艺术之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静 《新闻知识》2004,(10):43-44
电视,做为最大众的大众文化,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作为含有大众文化背景的艺术,又处于入世后的集团化浪潮的新阶段,传统的艺术审美纯正性越来越受到威胁和冲击。电视节目与频道面临专业化调整,要求更加突出传播特性和强化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娱乐功能。那么,电视艺术创作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强大的媚俗思潮而保持崇高的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呢?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清醒地追求观赏性。处理好适应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出书是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到的事。而今天随着中国进入大众文化时代,无论上大学,还是参与电视娱乐节目平民百姓都成了主角,“草根”出书,也不再只是梦想。  相似文献   

7.
电视节目有各种表现形式和不同的特点、作为在纪实性电视节目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电视纪录片,充分运用时空运动造型,展示的是纪实艺术的美学特征;作为用于表现戏剧化情节变换、悬念展现的电视剧等类节目,则是用虚构的方法,去表现思想,展现美感,展示的是创造艺术的美学特征。电视艺术毕竟是一门综合艺术。创造艺术和纪实艺术虽在电视节目的创作中各有其自身的特征,但同时也有着电视艺术创作的共同基础。我们在讨论创造艺术与纪实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时候,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去认识,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通过讨论,弄清楚这两种艺术的…  相似文献   

8.
电视自诞生之日就逐渐成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已成为引领大众文化的舵手.但是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自媒体时代,电视的传媒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当下电视为了争夺受众群,不惜将大众文化简单解构为媚俗、审丑,猎奇的内容刺激着受众的感官.这无疑对大众文化上产成了“负能量”上的消极影响.本文以《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节目为例,从电视文化传播对大众文化塑造与传承视角出发,探讨电视怎样发挥社会文化传播的“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作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基本要求就是具有真实性和新近性。这当中真实性是前提,是生命。也就是说,凡所报道的新闻理应真实,不真实的信息便不能成为新闻,更不能报道。电视新闻不仅需要包括以上要求,而且镜头表现手法也必须真实。然而,近一个时期,一些电视媒体的电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视专题理论走向自觉──兼评《电视专题论集》、《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张洪电视理论界的有识之士愈发感觉到,如果理论高度上不能更上一层楼,实践的水平也难以有所提高。专题书目的叫法虽然“百花齐放”,繁荣景象的背后也透露着不规范、不严谨。1993年出版...  相似文献   

11.
参考与博览     
编辑参考孙家正部长对电影电视制作提出四项要求广电部部长孙家正针对当前影视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项要求。第一,应该注意贴近时代。影视创作要反映我们时代的主流,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现在有人对美不感兴趣,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掘”丑。不是为了批判揭露,而是用一种不正常心理去欣赏,以丑为美。美应该是我们的主流。第二,要贴近老百姓。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电影电视不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却热衷奢靡摆阔。群众在那些作品中看到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离得十万八千里。某些电视剧不良镜头也很多,如床上戏、婚外恋、…  相似文献   

12.
电视的“媚俗” 其实无论我们鄙视与否,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逃避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好比庄子的“因是因非”。 在公众面前,所有沉重的抗击在有所着落的同时就无所着落,变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为大众文化的舵手,电视正视了媚俗,以其即时性(瞬间满足)、实用性(感觉刺激)、零散性(拼盘风格)、模式化(机械复制)的面目投众所好。比如广告,即以刺激欲望、美化形式、许诺幸福的方式将文化与工业紧密联系起来,又比如世界最大的音乐电视台美国的MTV在其给二亿受众虚假的宣泄、安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大众文化状态发生了巨大了变化,大众文化话语成为整体社会文化话语的强势,正是在大众文化的潮流中,人们的娱乐意识和方式逐步成熟,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的复杂与扩展,还是在电视真正被视为娱乐手段以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电视在制造着流行,推进着时尚,大众文化与电视文化同样迅猛的发展势头,是彼此相互推波助澜的结果。目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已经风起,占据着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各种娱乐节目充斥银屏,大有泛滥之势。下面,笔者就目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做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我认为电视节目在细节的表现上,画面本身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是压倒一切语言形式的。但是,在电视这一记录性节目中,更多的细节也不完全产生于拍摄现场。画面本身的时态常常适合于表现“正在进行时”,观众对画面的要求和信任也是它的纪实性和现场感。一大部分不能在现场出现的细节在时态上属于“过去时”。而再现细节,等于表演细节,扮演细节,在时态上就不能为观众所接受,而那些无法再现的细节,用文字语言上的细节也同样可以完成,它的时态可以是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任何约束,人们也是给予最大信任的。  相似文献   

15.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电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融合了摄影、美术、音乐、文学、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其中的每一种表现手段一旦进入电视,自然就成为电视节目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电视解说词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完成一部电视作品。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电视解说词的母体形式是文学写作,文学写作包含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的文化积淀,解说词的创作技巧和技…  相似文献   

16.
电视专题节目大多用较长的时间,全面深入地讲述故事内容。但如果没有感人的细节,就无法打动人心,也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专题节目中,细节不能去创造,不能去想象,而是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学会寻找和捕捉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只有捕捉到了细节,才会使电视专题报道显得更真实、更鲜活、更有分量。  相似文献   

17.
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作为临界点,之前大陆电视有着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受严格的行政指令控制,节目形态较为正统,话语生硬单一.之后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和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理性沉思型高雅文化丧失了主流地位,并裂变成大众文化、主导文化(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和睦等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和高雅文化的三足并立新格局.在这种一分为三的新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是作为主潮兴起和存在的.”①尤其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通信技术上的支持,有了电视观众的分化和其不同旨趣之间的博弈,大陆电视终于冲破藩篱,跨上了大众文化的高地.谈到大众文化,人们可能想到诸如“商品化”、“产业化”、“媚俗化”、“感官刺激”、“身体狂欢”之类的语汇.当然这忽视了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像“对抗极权话语”、“重塑新型文化”以及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励志故事等.但总体来看,这些语汇很大程度上概括出了大众文化的特征.作为现代化传播媒介,电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因此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李良荣曾在公开场合讲过“电视生来为娱乐”,这一定让很多抱着电视理想主义的人不高兴,但其观点相当富有洞见,当今电视荧屏上的内容便是最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之争、方向之争由来已久,而且随着电视的影响愈盛,争执愈烈。争执的各方都有其依据,由于人们对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莫衷一是,而大众文化与电视文化又有许多相似性,如都拥有很雄厚的群众基础,都具有娱乐功能,有很大的消遣性,所以,一部份人认为电视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更多的人则对大众文化中充斥的流于平庸的通俗性和消遣性内容多有非议。那么,究竞应如何看待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关系呢?电视  相似文献   

19.
电视艺术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在电视节目起始阶段,电视曾因其大众文化的特性而被排除于审美体系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引领诸多社会理念发生变化,当前社会的审美已经从高雅文化向日常生活迁移,大众文化开始进入审美领域。故事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以遍地开花之势在各个电视台大放异彩,同时它也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其节奏的变化无疑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结婚     
洁尘 《视听界》2007,(4):113-113
在电视上瞄到电视连续剧《新结婚时代》,被抓进去了。就坐下来,看了好一阵子。然后去买了碟,用三天时间看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