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诵读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在古代,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担当着传承知识的重任.而今,我们的教学在很大范围内存在着条分缕析的毛病,因此,诵读这种重整体感悟的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得到弘扬,甚至在方法论上赋予了它某种拯救的意义.由于"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因此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与节奏,可以直接把握主体的情感、思想.而且这种把握是创造性的"对话",符合现代阅读理论."对话"的本质决定了诵读在教学中是手段(由吟味实现文本意义),也是目的(有声有色的诵读是阅读的高层次对话境界);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形式,也是内容.  相似文献   

2.
“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是一个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由此引起的思维与发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之前和读之后都能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章、感悟文章为主,以视觉形象代替文章的阅读与感悟。例如,教《万里长城》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3.
耿泽相 《双语学习》2007,(7M):105-105
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诵读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在教学中进行诵读要注意不同的层次及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诵读:归去来兮——关于诗歌语感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诵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形成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达到的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其中就包括人对言语声音形式的感受、领悟;对言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因此,诗歌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相似文献   

5.
<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文本作为接受客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得文本主体与接受主体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一维的文字成为具有立体层次性的多维元素。这种主体相互融合的多维,需要利用诵读不断深化,在情感的交融中获得。在这种情势下,教师进行诵读教学时务必要把握课堂阅读教学规律。一、诵读与课堂教学规律(一)整体性的诵读教学文本的组成具有整体性,而这种文本主体性就体现在这种整体性中,同时,学生的基本理解和后续理解都要归结于这种整体性。可以说,整体性是文本的基本  相似文献   

6.
王晨 《文教资料》2006,(30):169-170
诵读吟咏是诗歌教学的基石,从古至今,诵读吟咏就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尤其是古典诗歌,讲求韵律节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本身是诗人复杂多样的情感在诗中的自然流露,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能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缺少诵读,就无法感受古诗的音乐美,也无法感受蕴藏在这种音乐美中的诗人情感。本文从古诗的特性出发,阐述了诵读和吟咏的重要性,细致地分析了诵读和吟咏的区别,并着重介绍了古诗中诵读和吟咏的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诵读这一有声语言艺术,拥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它追求情理之美、韵律之美,是诵读主体对文字与声音的双重感知,具有可听可感的声音造型艺术品质,在动态的声音走势中,直达浑然天成的童真与童趣。诵读主体对声音造型的创造,凸显了儿童本位及儿童气质,可以达到内感外动的诵读艺术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应当客观认识到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教师侧重讲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评价方式单一,学生热情退却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时,可采取以下诵读教学新策略,如多元化诵读,感知韵律之美;多维度诵读,感知意境之美;梯度化诵读,感知情感之美;信息化教学,创新诵读形态;赏识性评价,激发学生潜能;融合性评价,诵读意识引领;多元主体参与,共享诵读成果等。本文就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践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潜心吟诵,让心灵与诗人亲密接触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而最为直接地表达情感的形式就是潜心诵读诗歌。儿童诗歌教学中,应重读轻讲。摒弃“句句讲解,字字分析”的教学程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诗歌,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诵读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节奏、音韵等方面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诵读的过程,就是从“最粗处”入手,通过对“稍粗处”的品味,进而把握“最精处”的过程。把握“最精处”,是诵读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其切入点在“最粗处”.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就是诵读。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得到一把打开古典诗歌之门的钥匙,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1.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二是对审美对象所蕴藏的情感表现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首先必须接触课文,发现课文中美的因素。这种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直观把握能力,就是一种审美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2.
洪静 《教师》2010,(28):87-88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人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话语形式的直觉感受与反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和当代阅读教学中普遍运用的重要方法,它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根据诵读要求,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绘声绘色的诵读教学,可培养语感,领略言语的韵律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性灵的人文学科,具有情意性和模糊性。容易触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心志,激发学生的惊人之举、奇妙之言,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迭起。教学就是要关心学生的未来,要为他们的生存发展作好铺垫。但高投入,低效率状况仍困扰着当前的语文教学。“诵读”教学不失为冲破这一困境的一方良策。它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诵读教学有其不可估量的优势:它显示了语文学科和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由此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诵读教学要因势利导培养习惯,诱发兴趣;诵读教学要把握粗放精要之度,让学生遨游于书海,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其器”;诵读教学要使学生在与书文交流中碰撞与交融,达到情感的共鸣,感悟形象,品味真情。诵读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人格获得完美。  相似文献   

15.
把握“读”体会“境”──浅谈《革命烈士诗二首》的教学广东广州市东山区教研室黎绿波《革命烈士诗二首》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它以烈士的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字字句句,净化着后人的心灵,教学这样一篇情感充盈的课文,努力把握好范读、美读、诵读,是体...  相似文献   

16.
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诵读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在教学中进行诵读要注意不同的层次及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洪静 《教师》2010,(25)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以往,对诗歌教学总是以条分缕析的解读,分割式的探究来破坏诗歌的美感,这是不可取的.朱自清说:"新诗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诵读,它得生活在诵读里."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  相似文献   

18.
这里说的“初感”,或称“第一感受”,指审美活动中主体最先获得的直觉性感受。这种“初感”虽然朦胧,却发于至诚,得之幽微,常有真知灼见的胚芽,因而总为世人所珍视。这里,我们借它来指称人类对审美特性的初期感受和认识。在这种整体性的直觉型思维中,包孕着对审美活动特性的单纯而直接的感悟,因此,对这种“初感”的再思,有助于对审美活动特性的把握。 美学应当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关系”来考察。 正是“关系”,才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主体性。美感,是人类的这种特殊的肯定和享受方式的体现,是主体与对象在特定的对应和关联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审美活动的特性又集中地表现于美感的特性。拙作《审美关系基  相似文献   

19.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主体实践的具体展开过程,主体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力。主体的实践活动就其具体形态而言,却存在着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件用也是记然有别的。(一)、主体的实践就其性质来说,可区分为创造型实践和重复型实践。创造型实践是反思层面上的实践活动,它是建立在对实践过程和实践对象的高度自觉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在这里,不仅实践的结果以目的这种观念形态存在着,而且,目的随着实践过程的展开而不断地被改变着。创造型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话语形式的直觉感受与反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诵读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和当代阅读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方法,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根据诵读要求,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绘声绘色的诵读教学,在诵读中领略言语的韵律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