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认为,张爱玲在对中国传统月亮意象继承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月亮形象,特别是蓝月亮、残月及满月意象。诡异不详的蓝月亮、残月和太阳般的月亮意象展现了月亮诡异的一面,起到了反映人物心理、预示人的命运、营造悲凉境界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粒沙里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我愿意尝试着走进张爱玲的一花一沙,探究那些已经过时了的死去了的人物,看他们的灵魂是怎样的颠簸喘息过,而今是否还幽幽地、伴着月光在夜的窗外窥视我们文明的浮华和升华。自古文人多爱月,而爱月的女文人更多,且爱得痴迷。张爱玲自己也说,她是和月亮共进退的人,因此,她看月亮的次数比世上所有的人都多,故而她的文字世界里。月亮绵绵地纠缠着她,空灵地引领着她,清高地提升着她。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其间关于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有些如蜻蜒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无不流淌成一条动人的月亮河。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把张爱玲请进了文学史,并予以了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张爱玲以其文学、绘画、音乐、历史等多方面的才华,进行了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笫一次把张爱玲请进了文学史,并予以了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张爱玲以其文学、绘画、音乐、历史等多方面的才华,进行了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解析这个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的题旨及人物的心理和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传承,同时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凭借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在这篇小说中,月亮统领着其余意氧,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7.
(一)加拿大人诺思罗普·弗莱是原型批评学说的重要代表人。他认为:我需要一种历史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但这种研究方法应该是一部真正的文学史,而不只是把文学史比作某种其他的历史。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强烈地  相似文献   

8.
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亮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蕴涵着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朦胧幻象。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将月亮意象融入了西方现代派的笔法,对古典月亮意象注入新的内涵,成为人性异化的绝妙缩影。张爱玲在其基础之上,又生发出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多重释义,成就了月亮流动变幻的意象内涵,完成了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市井”色彩,老舍小说创作中的“京味”和幽默,较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通俗”倾向。他们的这种倾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拨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低级“媚俗”之趋,而且也代表和展示着中国现代非通俗小说创作雅俗相化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在脱俗中通俗和在通俗中脱俗。  相似文献   

10.
晏淑君 《文教资料》2006,(20):81-82
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本文由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入手,分析了《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内涵,指出它对中国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的继承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传记"不同文本之比较--兼论现代传记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阅读的角度、以"细读"的方式比较分析了"张爱玲传记"的三个文本.三个文本在感情色彩的渲染方式、传记材料的使用方式及传主的作品在传记文本中的处理方式等各具有典型特征.对三个文本的叙事特征做理论性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对现有传记文学理论做了例证性阐释.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张爱玲创造了电影艺术影响之下成熟的现代小说范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胡兰成创办《苦竹》月刊.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是其外在因素,个人行为活动的变化是其内在因素。张爱玲与胡兰成此时的情感纠葛只是两人复杂关系的显在表现,而他们文学方面形成的“对话”关系应予以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自1943年5月起连续发表一批小说作品轰动了上海,也令著名翻译家傅雷振奋。很少撰写文学评论的傅雷以迅雨为笔名,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揭开了张爱玲研究的第一页。傅雷高度评价《金锁记》,对长篇《倾城之恋》和短篇《琉璃瓦》、《花凋》等有褒有贬,而对未定长篇《连环套》却采取了否定态度。他严厉针砭其主题、人物、格调,几乎全面否定其语言。正在创作旺盛期、好评如潮的张爱玲自然无法接受.在傅文发表当月作了回应与辩白。然而她心里十分明白:《连环套》没有写好,决定戛然而止不往下写了。几十年后,栖身美国的张爱玲重新看到《连环套》,她不能不衷心佩服傅雷激烈而中肯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柯灵《遥寄张爱玲》一文从意识形态视角、时代需要的视角解读张爱玲的评价方式 ,认为柯文深刻体现了“外缘利用论”的批评特色 ,主张回到文学本身 ,回到张爱玲本身 ,承认张爱玲作品的日常性意义与超越性意义的高度统一 ,力争在人性描写的层面上揭示张爱玲创作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萧红、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史学评价惊人地类似:一度被打入冷宫,一度又大红大紫;她们的创作也都有“细”和“隔”的特征。通过对这种史学评价的探讨,可以建立一种包容的、个人化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小说中父亲形象的特征是:出身大户人家,是个破落户、遗少;抽大烟,吃喝嫖赌;没有父爱,对孩子不是训斥,就是算计利用;有古文修养。张爱玲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明显地带有张爱玲亲生父亲的影子。他们的成功塑造说明了缺失性体验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与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分别以抒写湘西乡土生命与描摹沪港市民生活而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现代性"的作家,他们区别于大历史叙事的个性化文学观,独特的情爱世界,可以分别谓之乡村"神话"与都市"传奇"的作品形态,对单维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了令人欣慰的补充,当然也有各自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年来对张大千研究的深入,关于他的人物传记,多达二位数以上。张大千传记热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些传记文学在满足公众对张大千艺术形象想象的热情的同时,能完整地向公众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艺术和人生问题,还原出一个真实生动、全面立体的张大千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