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point为探讨NaCl和PEG处理对黄檗种子萌发的影响,分别以0、50、100、150、200、250mmol/l浓度的NaCl溶液和0%、5%、7.5%、10%、12.5%、15%、20%浓度的PEG溶液处理黄檗种子。结果表明,种子在高于250mmol/l NaCl和20%PEG胁迫下不能萌发,其它浓度的NaCl和PEG对黄檗种子的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种子发芽率、推迟初始萌发时间。各浓度NaCl和PEG处理的黄檗种子复水后,其种子发芽率并未恢复到对照处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檗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的分析,从黄檗苗木的培育和原料林的建设入手,对其定向培育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为发展生态型、经济型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2007—2020年)对青海湖环湖地区24个样点的斑头雁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及其对栖息地的选择利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9007±1901只的斑头雁繁殖,占全球斑头雁数量的15.01%,种群最大值为2009年的12839只,最小值为2016年的6960只;每年繁殖中期在蛋岛和海心山有3512只斑头雁繁殖,占总调查数量的47.8%;在斑头雁的繁殖前中后期在黑马河、哈达滩、泉湾湿地和生河口均有分布,今后这些监测点需要重点加强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协调发展的理念,文章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论指导,以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增进种群交流、提高种群生存力、建设旗舰物种生态廊道提供示范为目标,基于亚洲象种群分布现状及栖息地选择策略,按照“获取物种分布—识别源地斑块和阻力面—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构建廊道—通过电流模型分析廊道中心度、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实地勘察—调整优化生态廊道设计—推荐廊道建设设计方案—对野生动物利用生态廊道开展长期监测”的技术流程,提出了亚洲象生态廊道建设构想及相关保护建议。上述构想和建议服务于“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战略布局,可为亚洲象种群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栖息地恢复与拟建亚洲象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简要论述了林区采伐迹地(楞场)、谷地天窗综合改造为五味子、黄檗种植、中国林蛙、生态鸡养殖复合经济区的经营原则和方案。  相似文献   

6.
简要论述了林区采伐迹地(楞场)、谷地天窗综合改造为五味子、黄檗种植、中国林蛙、生态鸡养殖复合经济区的经营原则和方案。  相似文献   

7.
夜鹭属于典型的夜行性的鹳形目鹭科中型水鸟,在鹭科鸟类中具有代表意义。文章通过文献检索和梳理,从夜鹭的研究背景、物种分布和种群数量、繁殖生态、越冬生态、种群生态位及城市化适应机制等方面简要总结了国内对夜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夜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连平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以观光木为代表的极小种群亟待进行拯救与保护。文章通过分析该工作的现状情况,在阐述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与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资源.由于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很多植物生长期短,生长缓慢,一般为多年生植物,生长环境特殊,种群更新和增殖慢,植物资源极易破坏.其生长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本文结合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研究的工作实践和保护现状,对青藏高原植物资源濒危的状况、濒危原因、保护的现状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今后植物资源保护的方向,以期为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种群生态学探究创新生态系统种群丰富度影响创新生态效应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315家电子信息企业数据,通过采用多元回归和Bootstrap法,得出以下结论:种群丰富度对创新生态效应具有正向影响,创新生态环境在其中发挥调节效应;价值共创模式和过程在种群丰富度与创新生态效应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创新生态机制正向调节价值共创模式和过程在种群丰富度和创新生态效应间的中介效应;创新生态位正向调节价值共创过程在种群丰富度和创新生态效应间的中介效应及价值共创模式在种群丰富度与同化效应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从价值共创视角构建了种群丰富度对创新生态效应转化内在机制,为企业构建多种群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丹丁 《西藏科技》2009,(4):30-31
2008年10月,西藏山南遭遇罕见大暴雪天气,造成大面积的人员、牲畜和野生动物的伤亡,为了避免大灾后对野生动物种群造成大瘟,由国家林业局特遣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携手西藏自治区林业局和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分别负责受灾区域以鸟类和兽类为主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调查工作;西藏林业调查规划院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受灾区域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及分布进行了统计;采用访问调查法和重灾区抽样法,分析和评估了雪灾对当地野生动物的影响。初步查明了该区域因雪灾造成野生动物死亡个体发现记数为3个种群的279只/头,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藏野驴9头;此次雪灾对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数量和栖息地都有一定影响,但对区域整体野生动物生存与发展并未造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爪鲵属两栖动物纲、有尾目、小鲵科,是一类原始有尾两栖动物。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爪鲵珍稀资源。建立爪鲵自然保护小区,对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物种,意义十分重大。文章通过爪鲵自然保护小区建设与保护现状调查,分析了爪鲵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结构和资源现状,以及威胁爪鲵种群安全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具体保护措施,为保护这一珍稀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堇  彭璧玉 《科研管理》2019,40(3):143-152
文章概括了组织种群灭绝的现象及其原因,分别从组织种群密度与环境承载力方面分析了组织种群灭绝的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组织种群密度与环境承载力影响组织种群灭绝的交互作用进行仿真模拟。结果发现:(1)在组织种群发展的初始阶段,种群密度的增长速度慢于环境承载力的增长速度;(2)种群密度对环境承载力的变动存在滞后效应。环境承载力减小后,种群密度需要四年的时间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环境承载力等于零时,种群密度要在三年后才会等于零;(3)环境承载力略微下降能提升组织种群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组织种群存活。  相似文献   

14.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物种多度、保护对象典型性、物种濒危程度等15个指标,对阳关保护区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分析得出:阳关保护区物种丰富,生境状态基本完好,种群结构稳定,生态质量综合得分71.1487,自然生态综合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杨雁 《科协论坛》2007,(10):142
1野生动物保护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随着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封山育林的进行,农村山林日益茂盛,各种动物种群也随之日益膨胀,但这就使得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例如,野生动物下山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下面是来自农村山区的真实案件:2007年2月6  相似文献   

16.
万春 《软科学》2015,(3):43-46
以2001~2011年江西省的工业产业为样本,采用生态技术创新种群行为模型对种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多数种群的个体数量已经逼近或超过区域创新资源决定的生态阈值,种群内部、种群之间由协同效应转向竞争效应,发出了环境过载的警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学原理,构建种群竞争模型。利用logistic模型测算研究样本的种群互动关系。选取全国总体以及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工业企业种群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多数研究区域的工业企业处于种群协同状态。以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表示技术进步。测算工业企业种群投入产出指标的Malmquist指数,得到技术进步、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技术变化对技术进步的贡献比较高;技术效率的贡献度不高;技术变化与技术进步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技术变化与技术进步的变化没有出现明显收敛;工业企业种群协同态势下技术进步明显,技术进步主要依赖技术变化,技术效率改进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8.
吕仲贤  吴晓晶 《科技通报》1990,6(5):276-278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EG)方法分析浙江四个不同棉区棉红铃虫幼虫自然种群的酯酶同工酶,表明不同种群的酶谱及其活性有明显的差异。慈溪种群酶带数最多,为9条;东阳、海盐种群次之,均为7条;萧山种群最少,仅有5条。但各种群都有着共同的较为稳定的4条酶带。  相似文献   

19.
专利技术的生态学描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鲁成  李江 《科学学研究》2009,27(5):666-671
 将种群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理论应用到技术创新领域,提出了技术种群的概念并阐释了技术种群与技术群落和单个技术(技术整合体)之间的层次关系;专利技术种群的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结构;专利技术种群增长的基本数量规律,最后运用专利技术种群进化图描述了技术种群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较全面地调查了景宁畲族自治县范围内的珍稀濒危树种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现状,并对珍稀濒危树种的进一步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