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利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如伺取舍资源更有效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利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如何取舍资源更有效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3.
姚秀蓉 《贵州教育》2009,(13):27-27,29
假如五年前您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照本宣科。”假如三年前您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看教材、教参上呀!”假如今天您再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学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者在施教时必须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创设贴切而有力度的场景和氛围,让他们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感染自己、打动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触及到自己的心灵。然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感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燕山区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为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已有课程资源,教师们遵循效率性原则、个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对资源进行重建、再建、重组等实践探索,力图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让已有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为课程发展和学生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引导"教材、学生、教师"三个方面的身边资源,在此我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对策,希望教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不再望而却步,轻轻松松地上好常态课。  相似文献   

10.
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历来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但从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小学生接受的礼仪教育确实不太尽如人意,现在的小学生变得懒散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丢失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  相似文献   

11.
浅议《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品德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真正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化,从而唤醒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意识,以促进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教师足够重视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年度总结会的召开,如何进一步开展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成为新课程实践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北京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明确了今后几年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即以国家课程方案为基础,实行国家课程方案指导下的北京教材改革实验方案。由此发生的重大课程变化,是将从2004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三年级以上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并开始进行  相似文献   

14.
董永钰 《广西教育》2007,(10A):13-14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孔夫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养成的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容之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校礼仪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几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使我为之困惑的是:虽然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竭尽全力想上好课,可总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能真正地实现与他们情感的共鸣。究其原因,是自己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基于此,我在整合品德课程资源、构建品德生活课堂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6.
陈素珠 《中国教师》2014,(24):40-41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思想品德、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其中,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所以,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在强调学习知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它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DIY"是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概念,"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又译为自己动手做,意指"自助的"。本文就四个方面开展"DIY"活动来丰富和拓展《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资源谈一些浅见。一、网络"DIY",挖掘新潮的课程资源网络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  相似文献   

19.
王丽君 《考试周刊》2012,(20):130-130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凸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教材鲜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较好地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富有生活情趣,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是学生开展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他们在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课程开发的意识,或者开发的能力不强,那么再充分再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