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南录后序》中的“都督诸路军马”许多人理解为“统领各路军队”。其实,除此意义之外,“都督诸路军马”还是宋代官职名称,不常置,常由宰相、枢密使兼任。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都督诸路军马”应为官职名称。  相似文献   

2.
《〈指南录〉后序》开头云:“德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教参”将“都督诸路军马”当成一个动宾短语,解释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第371页对“都督诸路军马”的解释为:“官名,全国军队的统帅。”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第179页对“都督诸路军马”的注释为:“可以看作官职名称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规定职权的一种说明。”“都督诸路军马”作为一种官名,这在有关的书籍中可以找到例证。巴蜀书社《…  相似文献   

3.
《(指南录)后序》开头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教参”将“都督诸路军马”当成一个动宾短语,解释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笔认为,这样解释不妥。  相似文献   

4.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这是南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开头叙述交代的一段文字。当时,文天祥已“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并且“都督诸路军马”,而众官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授《〈指南录〉后序》一课时,做了一次测试,让学生笔译“都督诸路军马”一句。结果全班67人中无一人对“路”做明确解释,都直接译成“统一指挥各路军马”。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选入了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原文第一句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校《文山先生全集》,文字也并无不同。照说文天祥初次拜相日期为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其实,查对一下文天祥其它文章和其他有关资料,显然大有出入;此日期弄不清楚,讲述下文,就有牴牾,所以有校正的必要。一、《指南录自序》云:“予自吴门被命入卫,守独松关。迺王正二日……元夕后……十九日,大皇除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说的是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拜相。二、按文天祥在狱中手书的纪年录丙子条下云:“正月二日,除知临安府,辞不拜……十八日伯颜至亭山,是夕,宰相陈宜中遁,十九日早,除枢密使,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悬辞间,牵旨诣北军讲解,二十日,以资政殿旧职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必修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注释解释"除"为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五人墓碑记》同样有一句含有"除"的句子,"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解释为"清理"。而"除"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义项是"表示不计算在内、去掉"或"除法运算"。"除"字古今义为何有如此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1278年抗元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始终不屈,1283年从容就义。他的诗、词和散文等著作收集在《文山先生文集》中,风格悲壮,感人至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①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奠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  相似文献   

9.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材第82页叙述;“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其下的小字又写道:“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立宪党人汤化龙作了民政部长。”那么湖北军政府是否就是旧官僚和立宪党人掌握了实权呢?湖北军政府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笔查阅了武昌起义的有关资料,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说明湖北军政府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相似文献   

10.
6/76太宗《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诏》云,“相州都督魏王泰、齐州都督齐王裕、益州都督蜀王愔”。按《旧书》卷76,濮王泰,太宗第四子,贞观十年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庶人祐”,太宗第五子,贞观十年封齐王,授齐州都督。蜀王愔,太宗第六子,贞观十年封蜀王,转益州都督(《新书》卷80略同)。则《诏》中之“齐王裕”,当为“齐王祐”之误。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在解释《岳阳楼记》一文的题目时说:“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为‘岳阳楼’。”这里说“岳阳楼”之名始于张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窟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  相似文献   

13.
李烈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率先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学界对李烈均在“二次革命”中的活动多有研究,但对他任江西军政府都督期间所进行的改革却很少论及.李烈均担任江西军政府都督之前,江西政局一直动荡不定,军政府曾三易都督.李烈均继任都督之际,面临的困难很大:政治组织涣散,军队战斗力差,财政空虚,社会秩序不稳定,而且“形势较紧,阴谋夺取都督者颇有人在.”但这种局势没有吓倒李烈均,他上任后,即着手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涉及的面较广.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么一句话:“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课本将“勒兵”注释为“检阅军队”,笔者认为这样注释是不够正确的。“勒”并无“检阅”义。《说文》释“勒”为“马头衔络也”。《汉书·匈奴传》:“鞍勒一具。”可见“勒”的基本意义当是“套在马头上带  相似文献   

15.
“五花马”是马北京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范金生《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2期发表的云秋、汉华二同志的文章《“五花马”是“马”吗?》,认为李白《将进酒》诗中“五花马”不是一种马,而是一种五瓣的马冠(马头饰物)。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五花马”是唐代的一种良...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关于江苏响应武昌首义、宣布独立的功劳,学术界均归于江苏立宪派和旧官僚。认为“上海起义的消息传到苏州,江苏立宪派和绅商、官僚们立即抢先一步,要求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5日,江苏军政府成立,程德全摇身一变,由清王朝的巡抚成了军政府的都督①。即使被公认为集辛亥革命研究新成果、由王天奖、刘望龄二位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亦持同样的观点,说革命形势的发展,“驱使苏州地区的豪绅富商接二连三地敦劝程德全反正以自保”。“11月5日,在程德全和地方官绅合谋下,新军马、步、辎重队“一律袖缠白布,直达巡院,要求程…  相似文献   

17.
朱熹于乾道七年(1171),在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开耀乡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呈请孝宗皇帝批准“行下诸路州军”。此后,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朱子社仓法(后人把《社仓事目》连同“五夫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朱子社仓法”)即成为一个以实物形式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8.
第16题,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标准答案是C项。依照高考评卷答案,C项的“不正确”在何处呢?《20()年普通高招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分析》(《语文教学通讯》2000.7)。该文说:“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诉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住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根据专家余间的解说,C项的“不正确”,在于帐下都督并未“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而胡质知道此事是“后因他信”之故。…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对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萧萧班马鸣”是这样解释的: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其中对“萧萧”的解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对“班马”的解释和对全句的理解把握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王拱辰 《增注》第一卷第159页《王拱辰小传》结尾云:王拱辰“……神宗元丰初,累官武池军节度使、彰德军节度使。”其中“武池军”不确。虽然《中国历史人物辞典》(P286)亦作“武池军”,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P593)则作“武汝军”,而《宋诗记事》(P296)、《中国人名大辞典》(P107)、《宋史·王拱辰传》均作“武安军”。查《宋史·地理志》及《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均无“武池军”,亦无“武汝军”,《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有“武安军”,但解释文字为“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启元年(885年)以钦化军改名,治所在潭州(今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