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偏义复合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语素构成,词义偏落在其中的一个语素上,而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有的偏义复合词的语义已经固定下来,不会给我们的阅读理解造成困难。但是,有许多偏义复合词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哪个语素表示了词义,哪个语素不表示词义。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得出正确的解释,往往会误解或曲解词的意义。下面以高中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偏义词为例,来说明偏义复合词的语境意义,以引起我们在阅读理解文言文时对这类词的重视。例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偏义式复合词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作为合成式复合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从认知语言学"凸显"的角度入手对偏义式复合词的构词理据进行分类探析,以期对以往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过程中,词义如何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正语素均来自上古汉语的7390个偏正双音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追寻它们的造词理据,可以探讨汉语词义传承与发展的机制。根据偏语素造词时发挥的功能,偏正双音复合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语义析出、语义分化、语义统括和语义描绘。这四种类型带有汉语母语者对汉语词义及其内在语义结构的深刻理解,在传承义位、分化义位、区别词汇、统括下位词、描绘语义等方面各有作用,以经济化的区别手段实现语义明晰化的目的,解决了汉语词汇在单音造词阶段“单不足以喻”的困境,推动汉语词汇系统由单音格局向双音格局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汉语中具有独特性的一种能产构词方式——反义构词入手,探讨汉语的教学本位问题。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反义复合词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两个名词素、动词素或形容词素分别组合而成的反义复合词大部分都是名词;从语义的角度来看,词义为词素义加合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高,词义与词素义无明显关系或已经虚化的反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最低。这说明,在反义复合词的实际教学中,混合本位是最合适的教学观,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反义复合词的构词规律实行字/语素本位教学,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语义透明度低的反义复合词宜采取词本位教学法。我们认为,混合本位观不仅适用于反义复合词的教学,也应该被运用到整个汉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刘雪扬 《文教资料》2013,(29):129-131,144
近年来,认知语义学开始关注汉语词义演变现象。框架语义理论的认知性和应用性契合汉语词义演变研究的要求,框架网络资源也提供了材料:以“黑”、“白”为例,分析了“黑”、“白”两个词相似又相异的框架演变轨迹,表明义项联系建立在框架之间的认知联系上,不同义项是对框架中的不同框架元素凸显的结果。“黑”、“白”框架演变的相似性反映了词义的系统性,相异性反映了词义演变的顺序性。当然,作为个案研究,还需要大规模语料库和统计方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词根与词根复合构词是现代汉语合成词的主要构造方式。词根之间相互结合的时候,以语序为手段,前后语素的意义发生碰撞,于是形成一定的语义关系和结构方式。复合词内部的语义关系和结构方式跟短语、单句成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和组合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联合、偏正、补充、支配、陈述、连动等类型。这种一致性,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特征,也是我们分析复合词构造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我们可以仿照各种句法关系的格式,分析词根之间意义上的搭配方式。换言之,我们要以词根的意义为径,以句法关系为纬,全面分析,从而判定复合词的结构方式。这里必须兼顾复合词的基本意义和与基本意义相关的字面义,即词根与词根按照这种结构方式融合而成的意义必须跟整个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义相吻合,至于复合词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可以不予考虑。例如: “洞箫”,“洞”是“物体中间的穿通部分”,“箫”是“一种长竹管做成的乐器”。这两个语素按照“洞”先“箫”后的顺序结合成词,它们的组合意义就是“没有封底的管乐器”。“洞”这个语素修饰限制“箫”这个语素,与句子的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相似,因而它是偏正式复合词。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有所谓“偏义复词”的名称,指两个并列成分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成分的意义已经消失。如“兄弟”指“弟”,“兄”义消失;“窗户”指“窗”,“户”义消失。又如“好歹”、“利害”、“是非”、“吉凶”、“缓急”、“祸福”、“兴亡”等使用时往往意义偏于消极的一端,积极的一端意义消失。我个人认为这类义偏一端的双音节词称作偏义对举词比较恰当、贴切。复词或复合词的范围过广,它包括除单音词、单纯词、派生词(由词根与词缀合成)以外全由词根合成的一切多音节词。而义偏一端的双音节词往往由相对仗的两个语素组合成。用  相似文献   

8.
古今汉语中有一类复合词,它由两个意义上相关或相反的单音词作为词素并列组合而成,但在实际应用时却只由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表示这个复合词的词义,另一个词素只是在形式上起着构成复合词的陪衬作用。我们把这类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作  相似文献   

9.
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复合词中独特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后形成一种固定的词语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常常出现。它由两个语素构成,但在表意时只有一个语素表意,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用来补足音节。由于偏义复词中一个语素意义的消逝,人们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文章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1]的检索研究,梳理了偏义复词“缓急”的词义演变过程,分析了这类偏义复词语序确立的影响因素,探析了其形成的路径,并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交际应用和语言内部四个角度总结了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古代汉语中存在这一独特词汇现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认知理论把隐喻看作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一个经验领域投射到另一个经验领域。新经验主义利用人类的总体经验来解释这种映射。本文试图分析“heart”和“心”在英汉语中各自的意义,基于对词典中“heart”和“心”的定义及其复合词的分析,从认知角度、结合新经验主义观,找出“heart”和“心”这两个词获得隐喻义的过程,以此对比英汉语在认知、文化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谢薇薇 《文教资料》2010,(25):32-34
汉语偏义复词是一种特殊现象,合成词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本文从认知完形、认知域和认知突显角度解释了汉语偏义复词的语义现象。通过这些要素对汉语偏义复词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一是认知完形原则促成了偏义复词相近或相反词素的结合;二是偏义复词的认知突显是动态发展,这是语言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义素分析法证明了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节层级反义词必须词性上一致且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由于语言发展的绝对性,再加上人类对同一事物认知角度的不同,这类反义词对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出语义的不对称性,无标记项不仅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还包含与其自身相反的意义。由这类反义词对构成的复合词在构词形式上也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意识及哲学观点。它们的词义一般都在基本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引申义或比喻义,在特定的语境中,这类词的词义往往偏指一方,构成偏义复词。  相似文献   

13.
词义研究是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素义与词义关系研究又是词义研究的重点。实际上,汉语中语素义与词义的联系各种各样,复杂多变。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并列式双音复合词,拟对它们的语义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力求确定这类词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14.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由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相反的两个词素并列在一起构成的复合词,在某种语言环境里,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则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例如:①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去来”是偏义复词,只取“去”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图景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汉语中多维度语义的特点进行更为全面科学的分析.采用认知图景中的凸显问题和所要激活的要素,可以更为形象地解决汉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复合词在绝大多数语言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在汉语和泰语中也是如此。通过对汉语复合词和泰语复合词的分别论述,而后综合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的异同点,为应用这两种语言、尤其是学习这两种语言的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并列式复合词由于其词义对其构词语素义做了不同的吸收转化,使得词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通过分析发现,构成这些词的语素都有共同的语义范畴,并且词义透明程度也不同,因此我们把词义透明和半透明的并列式复合词词义与其语素义的关系简单归纳为三种:求同、偏取和比喻引申。本文主要采用义素分析法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只选用了一些典型的并列式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触类旁通,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的构词特点。  相似文献   

18.
“船只”和“饼干”两类复合词的构词方式在汉语里没有相应的句法结构可资类比,是词法分析的两个难题。本文立足于与词义和语素义关系的结合、与句法结构标准的统一,认为这两类复合词都是补充式。  相似文献   

19.
所谓“偏义复词”指的是这样一种复合词:从形式上看两个词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是只取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对于准确理解古文文意,研究汉语构词法的发展以及深刻认识现代汉语的偏  相似文献   

20.
复合词的词义与其构成语素义具有两重性:一致性和差异性。具有一致性的是透明词,具有差异性的是半透明词或不透明词。影响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除语言内部的字形、字(语素)义、语义/语法结构因素外,还有来自语言外部的文化因素、人的认知等。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和复合词的词化程度有相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