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背景下,近卫文麿出任首相,是以同意军部发动侵华战争为前提的。他对内阁各大臣特别是外务大臣、陆军大臣、大藏大臣的遴选,着重于如何发动侵华战争。事变爆发后,他几度企图诱降国民政府,使华北"特殊化"。全面侵华战争发动后,他宣称为了建设基于"国际正义"的"真和平"和远东"新秩序","日本唯一的目的是把中国击至屈膝!"  相似文献   

2.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长期战争,不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不可逆转的伤害,同时对日本本国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探究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能够帮助我们从多角度更加详细的阐发日本侵华的主要原因,深入评价日本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3.
《下一代》2001,(Z2)
日本老兵东史郎对日本侵华战争真诚忏悔、谢罪的同时,正义和良知使他以极大的勇气公布了他个人在侵华战争中的日记,有力地揭露和证实了日军的暴行,因而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恐吓和攻击。东史郎没有屈服,继续坚持他的正义之举,决不让日本侵略、奴役亚州人民的历史重演。他坚信:正义必胜。  相似文献   

4.
从1894年到1937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接连发动了两次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对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具有重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奠定了日本作为东亚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华扩张的野心;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格局,日本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甲午战争使日本在华势力恶性膨胀,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日本为摆脱困境,不惜铤而走险,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5.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文坛产生了大量为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战争文学。火野苇平凭借《士兵三部曲》而蜚声文坛,但战争结束后,他因为被追究战争责任而痛苦不堪,最终于1960年服用安眠药自杀。本文主要通过对火野苇平战时和战后作品的文本解读,发现他战时和战后对侵华战争的态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对自己战争责任的认识和反省都不到位。  相似文献   

6.
日本帝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的策源地,以法西斯军部为中心的内阁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决策机构。在八年侵华战争中随着侵华战争计划的破产,日本内阁曾频繁更动几次,但它终归挽救不了失败的命运。本文拟对当时日本内阁的嬗变作一探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从近卫内阁发动七七事变,直至铃木内阁日本法西斯败亡,共发生九次大的“阁潮”。而这种“阁潮”,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所致,实际上是和对侵华战争的战略决  相似文献   

7.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学术界已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日本霸权主义思想的源流,认为霸权主义思想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8.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学术界已从经济、政治、思想、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日本霸权主义思想的源流,认为霸权主义思想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统制华北经济,掠夺华北资源,把华北变成战争的兵站基地,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日本对华北经济的方针政策,不仅包含了统制华北的宗旨和纲领,而且制定了长期计划和具体步骤,是日本统制华北经济的行动指南.因此剖析日本制定华北经济方针政策的过程,能更深入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本质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祝红德  张维 《历史学习》2001,(11):16-17
近代史上,日本先后两次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次是甲午战争,另一次是全面侵华战争。将这两次侵略战争作一番比较,对于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制定侵略苏联的北进战略计划。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督促日本尽快实施北进战略计划,以求东西夹击击败苏联,尽早赢得欧洲战场的胜利。但是,由于70%以上的日本侵略军陷于地域辽阔、民气坚劲的中国抗日战场无力自拔,无法集中百万兵力闪击苏联,其北进战略计划最终流产。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大量地牵制和歼灭日本侵略军,迫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北进战略计划流产,客观上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逐渐侵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七七”事变后长达近4年的事实战争中,中国没有对日宣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处于非战争状态,然而这是中国政府基于战略的考虑,利用这一国际法律规则,在抗战初期的困难局势下,积极争取到国际同情和援助的手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也是出于对“宣战”所能带来的法律后果的考虑对日宣战,以便在战后赢得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13.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对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侵略。侵略的手段多种多样,忠灵塔与慰灵祭就是其中两种特殊形式。日本侵略者建造忠灵塔,举行慰灵祭,一方面纪念、祭奠战死的日、伪官兵,欺骗日军及伪军继续为侵略战争卖命;另一方面,强迫当地人民参加祭拜,侮辱民族感情,实行思想麻醉和精神奴役。这些做法,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属于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4.
日本全面侵华初期美国绥靖日本经济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7月7日,日晕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战争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姑息与纵容的绥靖政策。本从美、日经济关系的视角,对促使美国采取此政策的经济因素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由于英美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偏见和相互之间的猜忌,无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英美对日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未能组建远东集体安全体系,丧失了阻止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这是英美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形势的错误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后,毛泽东改变了原先“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或推迟”的判断,突出地强调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从而对中国的建设走向产生极大的影响。毛泽东这一判断变化的过程,与中苏两党关系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苏两党从产生分歧、摩擦到公开论战,在一系列问题上形成对立,其中包括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中苏论战产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从中苏论战的影响这一大背景,厘清毛泽东改变判断的原因,有助于更准确和更科学地作出历史的评价。毛泽东形成“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以及对战争的高度警觉,决不是其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在特定时代背景影响下、特殊历史事件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四次出入苏联,他被蒋介石选作使者乃因他同其父孙中山一样有过俄国情结,他并不赞成苏联的意识形态,但为了中国的抗战大局,他主张把民主国家苏联当成中国的朋友,笔者从他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期间的活动,他同苏联党政领导人进行的谈判,为中国抗战争取到3.5亿美元的贷款,或亲自或促成了几个重要条约的签订等方面,分析孙科为维护战时中苏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学家,他对战争和军队问题有系统而独到的理性认识.他的战争观是其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对战争起源、战争定义、战争性质及民族战争等有深刻的见解.司马迁的战争现直到今天仍有其闪光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9.
《七克》是1600年来华的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的中文名作,其内容充分体现耶稣会所制定的"对异教徒进行道德战"的东方传教政策精神.庞迪我从三方面展开其"道德战"的步骤第一,对儒学的迎合;第二,对儒学的补充;第三,对儒学的批评.庞迪我的"道德战"具有两个特点(1)坚持避免与儒学发生冲突的传教政策;(2)坚持维护天主教教义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詹·格·巴拉德在《太阳帝国》中塑造了沉默的中国人形象,他对战争阴霾下的上海的描写,是为了借对"他者"的否定和批判肯定自身。巴拉德对中国形象的塑造采取了意识形态化的策略,在他建构的中国形象背后,则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困惑,还有隐蔽的帝国主义思想和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